犹闻太子读书声

《中国市场监管报》(2022年06月10日 A4版)

  章怀山不高,在大巴山米仓山南麓起伏的山峦中,它确实不怎么有名气。因唐太子李贤被废贬巴州后,经常到山上遥望长安,到山中读书写作,李贤死后谥号“章怀”,章怀山与附近的望王山之名由此而来。
  山不在高,有“贤”则行。如今,望王山、章怀山也因唐太子李贤,不乏城郊旅游和文化康养的人群。
  前不久,我来到章怀后山。“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归……”一下车,就听到传来《黄台瓜辞》的朗诵声。远远看到一个高大的人身塑像,便知那一定是太子攻书像了。
  在青松丛林的怀抱里,在石头辅以水泥的底座上,高约五米的太子李贤坐像左手抚膝,右手握卷,神情镇定而专注。一阵微风吹过,周围树叶摆动,我仿佛看到李贤头在摇晃、口在诵读,耳畔似乎响起朗朗的读书声。
  当年,李贤因朝廷争斗被废黠,武则天将其流放巴州。我也曾在巴中逛过太子街,登过望王山,听说过太子诸多传说,尤其是太子攻书的故事,被广泛用来教育孩子勤学。如今,亲身来到太子攻书地的章怀山,看到了太子攻书的塑像,一时仿佛穿越了古今。回过神来,定睛一看,塑像底座的“太子攻书像”和旁边的“太子攻书地”赫然入目,将我带入一千五百多年前的记忆。
  唐高宗李治曾夸少年李贤,这个孩子已经读了《尚书》《礼记》《论语》,背诵古诗赋十多篇,一看就能领会,也不会忘记。也曾赞太子李贤,政务之余能够专心精研圣人经典,领会深意,先王所藏书册都能研讨精华。相传这位才华出众的太子被贬巴州时,带着众多的古典书籍和自己的著述,行走在米仓古道上,遇到大雨书箱被淋湿,因铺晒书籍而留下了“太子晒经石”的遗迹。遗憾的是,李贤写成的《君臣相起发事》《东宫要录》《修身要览》手稿被毁,只有对《后汉书》的注释得以保全,史称“章怀注”,留传于世。
  章怀山延绵起伏,植被茂盛,曲径通幽,山中怪石嶙峋。当地政府打造自然和人文景点,或生肖或佛像,或场景或诗章,既惟妙惟肖,又传说再现。不仅如此,而今山中太子读书研习的遗迹同自然风光融为一体,三百六十度玻璃栈道、木板吊桥、瘦身坊、民俗剧场等游乐设施齐全,可供游人体验观赏。对身处逆境却致力读书著书的李贤,我心中无比感佩,于是自章怀山顶游道而下,欲尽李贤当年读书之事。
  步行不远处,山中一石岩,外沿高约三米,当地人们称石岩为太子岩,石洞称为太子洞。传说是李贤来到章怀山后,每当晨曦初露时刻,他就握书来到大石岩上面,对着朝阳吟诵诗书和经文。有时候下雨,就到岩下的石洞里读书,不肯荒废学业。不禁感慨,太子李贤当年被贬于此荒凉之地,尚能风雨无阻潜心读书,而今盛世太平美好年华,我辈岂能懒惰懈怠废学荒业!
  在章怀山中的小块平坦之地,打造了两处人文场景。一处,塑像一人立于峭壁前,右手指壁,壁上题有诗句,似在诵读;另一处,塑像三人围坐,各自拿书,端杯执笔,状态各异,似在讨论。传说章怀山石头上的诗词,都是李贤书法;章怀山的场景人物中,都有李贤的身影。真伪何须考证,我权当是与李贤同游,共读王勃所作《檄英王鸡》:“尔德禽,固非凡鸟。文顶武足,五德见推于田饶;雌霸雄王,二宝呈祥于嬴氏。迈种首云祝祝,化身更号朱朱。苍蝇恶得混其声,蟋蟀安能窃其号。”
  在章怀山游历,我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回想有关李贤的史记、传说。无论历史怎么评说,太子攻书带来的学风乃至社会教化作用,都是积极的。不仅仅在章怀山、望王山,我在义阳山、佛头山,在列宁公园、断渠公园,都见到过郊游的中小学生,他们有的站立一起诵读名篇,有的围坐一圈谈论心得。在这太子攻书地的周围,而今的读书声和讨论声,仿佛穿越时空隧道,与当年太子的读书声相交融,在空中飘荡。
  走出章怀山,在太子攻书地旁的镇上学校,古诗词朗诵比赛正在举行。在望王山旁的图书馆里,我看到巴中每年一度评选的“最牛读者”“十佳读者”“书香家庭”揭晓,二十四节气举办的“好雨知时节,童诵好时光”活动再次开启。这里的全民阅读从乡镇到县区到城市已然成风,不仅学校传出读书声,普通家庭和城乡公园也有文化的元素、读书的风景。

□四川省巴中市纪委监委驻市市场监管局纪检监察组 朱绍元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