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传承去铭记

——历史文化散文集《大江安澜》后记
《中国市场监管报》(2022年07月22日 A4版)


  不知不觉间,我在浙江已经生活了三十多年。如果说是故乡养育了我,那么现在我可以自豪地说,是浙江的人文历史重塑了我。
  之江大地,吴越故地,东南胜景,钟灵毓秀,人文荟萃。生活在这片激情而又灵动的土地上,那些与青山绿水相互辉映的人文往事,让我深深感受到浙江历史文化的悠远厚重。从东汉至现代,仅载入史册的浙江籍文学家已逾千人,尤其是宋室南渡定都临安后,宋韵文化更是为浙江文脉注入了无限张力,之江大地也渐渐成为沿海地区政治、经济、人文之高地,吸引着文人墨客纷至沓来。
  扎根在这片土地上,耳濡目染,我切身感受到文化之邦的丰厚底蕴,时常有提笔的冲动。两年前,去省作协拜访曹启文先生,他鼓励我要尽快摆脱书写个人“风花雪月”的羁绊,深挖适合大众阅读的题材。正是有了这样的鼓励,我才能够静下心来,重新审视自己创作的目标和方向。夜深人静时,我时常徜徉在钱塘江畔,潮涨潮落,奔流不息,历史的江河又何尝不是如此?江水东逝,英雄淘尽,一代代历史人物转瞬即逝,如果能用自己的笔触去记录,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解读,何尝不是一种快意笔耕?于是,我便萌生出创作历史文化大散文的念头,也就有了这本《大江安澜》。
  写作是一场孤独的旅行,更是一次心智的历练,要远离尘嚣,耐得住寂寞。无数个夜晚,万籁俱静时,我的创作思绪沿着江河湖泊溯源而上,让我穿越悠远的千年时空,去钩沉那些沉睡在岁月深处的旧年往事,用文字与先贤隔空对话。书中这些人物,既似我的故交老友,也似我的圣贤师长,在笔下,他们不再那么遥远,好像触手可及。我仿佛伴随着大儒严光稳坐在富春江畔,尽情享受清风划过脸颊的惬意;也仿佛追逐着谢灵运的木屐,诗意行走在永嘉山水间;又仿佛与颜延之一起乘风破浪,巡牧洞头列岛。当然,我也听到了那些岁月故人的叹息,既有发出“语此长太息,我生如飞蓬”感慨的苏东坡,也有发出“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哀叹的陆游。在一声声叹息里,是他们家国情怀的自然流露。
  书写那些血与火的历史时,我的耳畔好像又传来金戈铁马的震撼,传来他们托体山河的呐喊。穿越千年历史沟壑,我与他们肩并肩,跨马厮杀,刀光剑影,鼓角争鸣,撼天动地,深切感受到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英雄豪迈,感受到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雄壮激昂,感受到张苍水对国家、民族、文化的血性悲怆。
  徜徉在波涛激扬的文化江河,遨游于历史钩沉的曼妙时光,有时我的心绪也会伴随着书中人物的人生境遇而跌宕起伏,忽而灵魂起舞,忽而伏案饮泣,忽而拍手称快,忽而扼腕叹息,或喜或悲或怒或叹。正因如此,才愈发坚定了用自己独特视角,去书写和解读这些山河故人内心世界的执念,以历史时空为轴、历史故事为卷、历史人物为点,攫取与这方山水密不可分的重要历史人物或事件,抽丝剥茧,串珠成链,力求呈现给读者一组立体鲜活的文化镜像。
  打开历史之窗,品味人文之美。浙江文脉,生生不息,宛若江河,蔚为大观。这里山河有故人,山水有精神,文脉有魂魄,历代先贤为后人构建起丰富的民族精神和历史文化。踏足历史河流,任凭时光打磨,用真情去守望,用传承去铭记,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个书写者的责任。

□浙江省市场监管局 赵庆胜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