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出科普宣传“ 好声音 ” 奏响共治共享“ 交响曲 ”
——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打造特殊食品科普宣传“好声音”座谈会发言摘要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在专业性强的特殊食品领域,更加能够体会到科普宣传工作的重要性。2022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以“共创食安新发展共享美好新生活”为主题,将“深入开展食品安全科普宣传”列为重点活动,正契合当下特殊食品科学发展的诉求,凝聚着广大群众最朴实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9月5日,由市场监管总局特殊食品司指导、中国市场监管报社主办的打造特殊食品科普宣传“好声音”座谈会在京举办。此次座谈会设置不同主题发言环节,来自市场监管总局、各地市场监管部门以及协会、高校、媒体、企业等代表聚焦“共治共享健康发展”主题,金句频出、亮点纷呈,合力发出特殊食品科普宣传“好声音”,奏响特殊食品共治共享“交响曲”。本版今日编发参会代表发言,以飨读者。
社会共治广宣传
市场监管总局特殊食品司二级巡视员陈健
我国覆盖特殊食品注册、备案、生产、经营全过程,各方面的监管制度体系不断健全,特殊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向好。然而,相关监管工作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包括公众在营养和健康方面科学素养不足等。为此,我们在严监管的同时高度重视科普宣传工作,通过组织保健食品“五进”专项科普、“保健食品大家谈”科普宣传作品征集活动等提升公众特殊食品安全科学素养,并取得积极成效。此次座谈会立足目前特殊食品科普宣传工作的难点、重点,从什么是特殊食品科普宣传“好声音”、怎么发出“好声音”等方面组织各方代表探讨,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希望大家借此契机畅所欲言、建言献策,协力推进多部门联动,整治打着特殊食品旗号虚假夸大宣传等违法违规行为,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助力传播特殊食品科普宣传“好声音”。
市场监管总局新闻宣传司副司长王秋苹
食品安全事关民生福祉、产业发展、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特别是特殊食品,直接关系“一老一小”等群体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长期以来,市场监管部门跟社会各界一起,持续深入做好宣传解读、舆论引导、氛围营造等工作,打出科普宣传、谣言治理、案例曝光、正向引导“组合拳”,取得良好成效。围绕特殊食品开展科普宣传,既要有权威科学的“阳春白雪”,也要有根植群众的“下里巴人”。希望政府部门、行业组织、科研院校和专家、相关企业、新闻媒体、社会公众等多方参与进来,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合力发出特殊食品科普宣传“好声音”,奏响特殊食品共治共享“交响乐”。
中国市场监管报社社长张霞
提升群众特殊食品科学素养离不开社会各方同心协力。报社积极发挥媒体在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中的宣传教育服务功能和社会共治平台作用,通过推出“特食界”微信公众号、开展“保健食品大家谈”科普作品征集活动等,打造特殊食品科普宣传“好声音”,形成特殊食品安全宣传品牌;在特殊食品司委托指导下,开发推出“特殊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抽查考核小程序”,搭建特殊食品安全宣传教育、交流培训平台,并取得良好社会效果。未来,报社将立足职能、聚合各方资源和力量,继续发挥好“特食界”在特殊食品行业监管和科普、普法主宣传阵地作用,以提升原创内容为核心,聚焦“有用、有趣、有料”的定位,推动特殊食品科普宣传工作量质双升。
凝心聚力谋发展
凝心合力推进特殊食品安全科普宣传工作走深走实已成为特殊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共识和“刚需”。
山东省市场监管局抽检特食处处长邹芳勤
目前各地开展的线下讲座、线上视频宣传等丰富多彩的特殊食品科普宣传活动,极大提升了消费者对特殊食品科学认知水平。但是,科普宣传要严格把关科普素材,避免“踩坑”,如部分科普材料中把“保健食品”写成“保健品”、印制带有企业LOGO的产品图片、未经研判公开案例等。建议从加强特殊食品科普宣传工作统筹规划、强化科普宣传与日常监管有机融合以及提升科普宣传广度深度3个方面,引导消费者科学认知特殊食品,增强理性消费意识和维权能力。
四川省市场监管局特食处处长雷光跃
科普宣传是治本之策,对不断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和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市场监管部门要做好特殊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应坚持监管和科普两手抓,既要运用好日常监管、飞行检查、体系检查等有效监管措施,更要立足于思想认识本身,着力提升人民群众对特殊食品的科学认知水平。发出特殊食品科普宣传“好声音”的核心和关键是创作优秀科普作品,作品创作要紧跟时代脉搏,凝聚社会共识,坚持问题导向,坚持贴近群众,坚持协同共治,坚持长效机制。
广东省市场监管局特食处副处长张卫洪
对打造特殊食品科普宣传“好声音”提出3点建议:一是要形成科普宣传长效机制。科普宣传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只有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才能起到实质性、潜移默化的效果。二是要针对受众特征,创新宣传方式,采取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传播方式。三是关键时刻权威部门要及时发声,食品安全舆情发生后,监管部门、媒体要尽快形成共识,对事件的报道要客观公正、立场正确,避免引发次生舆情。
安徽省市场监管局特食处副处长肖刚
安徽省市场监管局近年来加大特殊食品科普宣传工作力度,成效明显。一是聚焦疫情常态化要求,积极开展特殊食品科普宣传线上直播、特殊食品专区专柜经营“随机查”直播、保健食品探秘系列等线上宣教活动,制作特殊食品图形动画宣传片“安小特特殊食品小课堂系列微视”。二是聚焦地域特点,针对老年人日益成为九华山景区旅游“主力军”的实际情况,会同池州市市场监管局创新在九华山开展为期1个月的保健食品科普宣传“进景区、进寺院、进民宿”宣传活动。三是聚焦重点人群,针对老年消费者对保健食品了解程度不高、容易受骗上当等情况,会同相关部门在全省范围联合开展保健食品科普宣传“进老年大学、进养老机构、进干休所”活动。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食安办常务副主任集美区市场监管局副局长黄珊珊
引入闽南特色文化,提高特殊食品“好声音”接受程度。集美区所处的是闽南地区,特殊食品、保健食品的受众往往是讲闽南语的老年人。对此,该局采取编排、说唱食品安全闽南童谣、答嘴鼓等市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传统艺术表现形式,让食安科普带上独具音乐美的闽南方言韵语和平仄节奏,提高了科普作品的感染力和认同度。
有声有为强认知
做有人有事、有声有为的科普宣传,做老百姓听得懂、记得住的科普作品。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教授苏婧
制作科普产品宜精不宜多,科普产品需要的不是量的激增,而是质的提升。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基础上,政府、专家、企业、媒体应四方协同、各司其职,打造科普宣传的闭环。同时要注意,科普和宣传不能是“两张皮”,要推进二者有机结合、深度融合,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科普,有效有力消除公众对特殊食品可能存在的误区。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秘书长刘昊宇
反复宣传和宣传反复对于做科普来说十分重要,有一些事情反复说也依然存在误区,所以应该在谣言“流行”前就充分做好科普宣传工作,形成科技届的共识。在通俗易懂、有趣且富有人情味地做好科普宣传工作的同时,政府部门对食品行业中存在的不法行为也应加大打击力度,让老百姓了解真相。只有面对真相的时候,媒体做宣传科普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中国食品报社总编辑刘彤
有效有力引导消费者科学认知是行业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打造特殊食品科普宣传“好声音”就要用创新风格产出科学内容。《中国食品报》在加大以报为基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力度的同时,积极建设符合自身实际的细分行业“小厨房”,推动从报网互动走到互融,特别是在食品知识和食品安全方面,不断探索新形式的表达,用科学性相关知识进行科普、辟谣,净化网络空间,共写食品安全知识科普新篇章。
中国营养学会营养健康研究院副院长、博士周谨
特殊食品科普宣传要做到合规性、科学性和可持续性。科普宣传要在我国的法律法规框架下进行,应该联合权威媒体、学术机构组建一支有法规标准、营养、食品、临床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专业科普科技志愿者团队,产出专业文章、专家建议、专家观点等核心传播观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社会多方力量,多渠道、生动化传播,保证特殊食品科普宣传的可持续和科学专业。
中国消费者协会消费指导部副主任赵宇
做科普宣传首先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选题针对性要强。根据舆情信息,消费难点、投诉热点并结合重点消费时段,对于明显误导消费者或夸大产品宣传的,给消费者正面的引导。消费提示警示要抓住重点,通俗易懂、简单明了,譬如看保健食品“蓝帽子”标志、到正规场所购买、特殊食品不是药品等。在科普宣传形式上要充分发挥新媒体作用,借助相关行业专家的力量,制作一些简单易懂的科普宣传作品。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科技传播部主任阮光锋
对于特殊食品这类比较敏感的食品应主动科普。公众对特殊食品健康期待高,日常在主动开展科普时要适度“脱敏”,引导公众客观认识特殊食品,树立正确营养健康理念;其次也应把握好宣传的度,避免舆论“反噬”。在科普中要当心恶意竞争,避免产生负面舆情进而影响整个食品行业的良性发展。
维护品牌好形象
面向公众开展食品安全科普虽不能短时期为企业带来经济回报,长期看却是维护企业和品牌形象、保障行业良性发展的有效方式。
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公共事务总经理王汝华
基于中国目前发展环境及后疫情时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安利提出了企业新定位,致力成为全面健康推动者。安利积极从提升公众健康认知水平、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推行健康生活方式等方面打造保健食品科普好作品,助力行业共建共治共享新发展。10余年来,我们携手健康权威机构开展“营养中国行”“健康中国我们行动”等公益活动,累计覆盖人群过亿。
江苏安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惠华
安惠正在从多个层面发出好声音、传递正能量、树立新形象。携手中国食用菌协会举办全国“小蘑菇·大产业”健康万里行活动,在全国20多个省市先后举办100多场报告会,听众近12万人次,有力营造食用菌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南通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华灵芝文化馆,为全市少年儿童搭建学习与交流的基地,有效普及灵芝相关科学知识;协同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市场监管局开展“市监小卫士”寻访活动、科普保健食品相关知识等。
澳优乳业(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科协主席戴智勇
打造特殊食品科普宣传“好声音”,除了制作好通俗易懂的科普内容,更需要政府、媒体、企业和专家等多方协同发力。如企业可联动连锁渠道,深入消费终端,通过门店陈列、物料传播及消费者活动等巧妙融入科普宣传相关内容。此外,行业组织和企业可携手共创公益性科普内容,提高社会认识,并构建模式先进、专业性高、实用性强的行业科普培训体系,加强科普宣传队伍建设。建议相关权威机构进一步组织特殊食品科普作品比赛活动等。
康宝莱(中国)保健品有限公司中国区对外事务副总裁董瑞萍
构建保健食品行业良性发展的长效机制离不开政府部门的严格监管,也离不开保健食品行业组织的协调作用,更离不开企业主体责任的严格落实。通过政府、协会与企业三方的通力合作,通过共同推动科研和服务升级,为消费者提供可信赖的产品和服务,营造全社会共治共享的环境,实现行业的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多健康价值。
长效推动促落实
特殊食品科普宣传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形成合力,建立长效机制需要久久为功、徐徐为功。
北京工商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教授李健
社会需要科普的强力支撑,因为科技的发展产生了一些“真伪”和“歧义”,有必要去伪存真,还原科学的本来面目。目前在食品领域,保健食品、特医食品、婴配食品等特殊食品具有较高的关注度,但也产生了诸多误区。比如保健食品能否替代药品,特医食品能否自行购买食用,婴配食品是否适合所有婴幼儿。这些问题的产生,对建立特殊食品长效科普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精准发力,为建立和谐、美好的健康社会贡献力量。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特食处副处长范磊
人民群众对于特殊食品科普知识有着旺盛的需求,一些虚假夸大宣传很多时候也是因为钻了消费者对于特殊食品知识相对匮乏的空子,因此在特殊食品科普工作中,监管部门与合法守规的生产经营企业是在一个立场上的,要共同发力,建立特殊食品科普宣传长效机制,监管部门要做好科普宣传内容、加大科普宣传力度,行业组织携手市场主体开展特殊食品科普宣传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达到社会共治共享目的。
江苏省市场监管局特食处二级调研员潘明阳
发出特殊食品“好声音”关键在于打造科普宣传好作品。要从加大宣传力度、做好科普宣传作品分众化创作、构建高质量科普宣传品牌、加强基层科普宣传队伍建设、建立科普宣传工作长效机制等方面抓好科普宣传工作。要充分利用各类平台正面宣传特殊食品及监管工作,扩大科普宣传覆盖面。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推动行业诚信自律,构建社会共治格局。
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执行副会长厉梁秋
科普需要资金和人力投入。在社会共治的大背景下,如何对行业组织有一个确切的定位,如何有一个信用回报都是值得探索的。只有把整个链条建设起来,才能推动科普工作长效化。在开展营养健康科普时可以尝试推出新的概念,吸引社会更多关注。科普之所以难做,是因为一些概念并未形成共识,这需要监管部门、大专院校、行业组织、媒体和企业加强交流,形成共识,使科普宣传渠道更顺畅。
人民网人民健康政策研究部主任袁婷
相比科普传播的内容,传播途径的作用也不能忽视。比如保健食品,现在很多消费者了解和购买途径包括社区微信群或健身场所等相关渠道。健身场所并不是传统的专业科普传播渠道,但其在传播保健食品的信息方面,作用并不亚于传统传播渠道。因此,非传统的新传播渠道应引起重视,应纳入科普宣传长效机制的考量中。
食品伙伴网副总经理陶庆会
做科普宣传其内容和表现形式要有吸引力,不仅要针对消费者做科普,也要在食品行业从业人员中进行科普。科普的传播渠道要实现全覆盖,推进科普宣传工作形成一种长期的可持续的运营模式。同时,媒体可以和政府部门搭建一个平台,把所有的科普资源汇集起来,形成资源共享的模式。
北京营养师协会理事、中国科协2017年十大科学传播人物顾中一
做科普宣传经常会遇到难点痛点,对于个人来讲,花大精力做视频,单纯的数据效果也不一定很好。做科普要有平常心、要坚持。坚持的过程中要对自己有明确的定位,体现差异性,按照受众的需求去生产有价值的内容,而且要紧跟热点事件科普,这样才能节约成本、提高效率。
□宿志红 靳媛媛 熊柳欣/整理
邱经炜/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