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长力聚合力 答好食品安全“四张卷”
——河南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三年综述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为切实保障食品安全,2019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充分体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高度重视。
纲举目张,执本末从。《意见》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政策措施,为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战略提供了目标指向和基本遵循。河南省迅速贯彻,呵护百姓“舌尖安全”成为全省上下的一致行动。
三年来,河南省认真贯彻落实《意见》,按照“四个最严”要求,深入推进食品安全省建设,扎实开展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设攻坚行动,持续提升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省食品安全保持了稳定向好的良好态势。
“抓食品安全,秘诀就在‘四个最严’。”河南省政府食品安全办主任,省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宋殿宇说,“让老百姓吃得更放心、更健康,不能成为口号,而是要提高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能力,提升食品全链条质量安全保障水平,切实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高位推动 答好“政治卷”
都说食品安全是一副重担,一头担着扩大消费、产业升级,一头担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何挑好这副重担?首要在对标对表党中央和国务院要求,抓好落实。
《意见》一印发,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及时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和省政府常务会议,专题学习传达。河南省政府食安委第一时间召开会议,研究贯彻落实工作。
2019年11月12日,河南省政府召开常务会议,其中一项重要议程即是研究《关于健全食品安全责任制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对进一步严格落实地方党政领导责任、部门工作责任、企业主体责任提出要求。
2019年12月27日召开的河南省委常委会审议通过了《若干措施》。三天后,河南省委、省政府正式下发。
《若干措施》对标中央要求,首次制定《河南省省级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工作责任清单》,明确省委常委会委员和省政府相关副省长的食品安全工作责任,将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提升到政治高度。
《若干措施》把食品安全工作列为年度巡视巡察、督查督办和对地方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让领导干部的“帽子”与百姓“舌尖”挂钩,将评议考核结果作为干部奖惩和使用、调整的重要参考,并结合巡视巡察工作,对党政领导干部履行食品安全工作职责情况进行检查,将发现的问题列入清单,限期整改。
在高位推动下,更大层面的学习贯彻在河南上下蓬勃展开。2019年11月4日,河南省政府食品安全办在许昌举办食品安全省建设专题培训班,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解读《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制规定》和《意见》,各地政府食品安全办、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同志参加交流学习。三年来,这样的培训陆续举办了5期。与此同时,河南省市场监管局相关处室、各地市场监管局在相关业务培训中,均把学习《意见》作为重要内容,上下贯通,一体推进。
如何进行经常性学习,把《意见》学深学实?河南省市场监管局专门编印了“小册子”“一本通”,下发至基层市场监管所,在方便学习的同时,工作不再“盲人摸象”,确保各级市场监管干部“拿到即可上手”。
上下联动 答好“责任卷”
关乎食品安全的环节多,环节多则隐患多,怎样管好?明晰责任至关重要。
对此,河南省政府食品安全办副主任、省市场监管局副局长王建防有着深刻认识:“‘四个最严’让老百姓看到了党中央确保食品安全的决心。要将‘最严肃的问责’真正落到实处,就需要严格落实食品安全党政同责和‘两个责任’。”
强化党政同责,构筑“铜墙铁壁”,要把保障食品安全的责任真正放在心上、扛在肩上。为履行好第一责任人职责,河南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带头分包联系重点食品企业,经常性深入省直部门、市县(区)和食品企业调研指导。各地纷纷出台落实党政同责、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具体措施,制定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工作责任清单。
此外,河南全面加强各级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及办公室建设,由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省、市、县、乡四级委员会主任,健全食品安全委员会工作规则,制定部门监管事权清单,完善形势会商、风险评估、数据共享、责任约谈等工作制度。
针对企业主体责任概念化、模糊化问题,河南省市场监管局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食品生产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办法(试行)》《食品销售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办法(试行)》《餐饮服务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办法(试行)》,为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划出“硬杠杠”。
抓住落实“两个责任”关键环节,河南着力解决了“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构建起全链条责任体系。截至目前,河南各地共明确包保干部11.7万名,包保企业超30万户,38.5万家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已配备食品安全总监2.03万人、专兼职食品安全员33.6万人。
加强食品企业管理人员的知识培训,河南省须臾不敢放松。河南省开发了“食品生产企业食安员抽考App” 及“豫食考核App”两大掌上学习平台,用于对企业管理人员、服务人员食品安全知识的学习考核,抽查考核企业覆盖率、考核合格率均 达 到100%。按照“有机构、有人员、有制度、有能力”的要求,河南省督促指导企业完善管理制度,建立追溯体系,开展自查自评,及时化解风险隐患,全省食品生产企业自查报告率达到100%。
河南省还在全省推进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探索形成政府公益险、“公益+商业”险、商业险和“部门+保险+银行+企业”联保的责任闭环模式,累计服务企业和商户3万家次,提供风险保障近660亿元,发挥了保险的他律作用和风险分担机制。
在贯彻落实《意见》工作中,河南省坚持把建设食品安全省作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的重要举措,出台《河南省食品安全省建设规划(2019-2022年)》。建设食品安全省怎么干?河南省组织媒体记者开展“一线看创建”活动,省市主要媒体开辟《党政一把手谈食品安全省建设》专栏,刊登市县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专访文章。同时,河南省还建立动态管理、创新激励、宣传推广等机制,全面推进食品安全省建设。
截至2021年底,河南省实现了省级食品安全县(市、区)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区)创建全覆盖,成功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13个,6个省辖市被国务院食品安全办确定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试点,创建工作正紧锣密鼓开展。
紧盯关切 答好“攻坚卷”
食品安全关系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人民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始终是河南省贯彻落实《意见》的焦点。对于食品领域的突出问题和痛点如何破解?《意见》开出的“药方”是,用5年时间,集中力量实施10项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设攻坚行动。
“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错综复杂,既可能在种植、加工、销售过程中产生,也可能由于监管不严、责任落实不够等导致。”河南省市场监管局食品安全总监庆凌直言,“如果忽视‘产’,再严的‘管’也管不出安全。”
为此,河南省坚持以攻坚行动为抓手,将“严”的主基调贯穿监管全过程、各领域,守牢“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
源头怎么防?河南省实施产地环境净化、农药兽药使用减量等行动,对韭菜等15个重点品种逐一制定整治清单,在全国率先实施第二轮“优质粮食工程”,及时处置因灾受损原粮4.1万吨,杜绝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粮食流入市场。
过程怎么管?河南省组织实施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校园食品安全守护、保健食品行业专项清理等系列攻坚行动,开展“三较差”(环境卫生较差、生产条件较差、安全保障能力较差)食品生产企业整治清零、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规范、网络餐饮食品安全整治等专项行动,及时发现和消除风险隐患。
风险怎么控?河南在全省统一制定抽检计划、统一组织实施、统一数据报送、统一结果运用,积极推进监检结合、抽检分离,建立中部六省风险预警交流协作机制。2021年,全省共完成抽检监测任务4.8批次/千人,超额完成中央要求的4批次/千人的目标任务;每周定期公布抽检信息,对发现的问题食品全部核查处置到位。
河南省落实“最严要求”,三年来共侦破食品领域刑事案件7902起,刑事拘留3248人,批准逮捕1245人,捣毁窝点1961个,涉案总金额达15亿余元。
2022年1月23日,河南省在《意见》的基础上,专门印发《河南省深化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设攻坚行动工作方案(2022-2024年)》。不同的是,此次方案专门增加了食用农产品市场规范化建设、“三小”治理提升、网络食品“净网”等行动,更加贴合河南实际。为推动攻坚行动落实落地,河南省还建立起攻坚行动“月调度、季通报、年考核”机制和亮牌督办机制,加快健全食品安全治理长效机制。
最新数据显示,河南现有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超过100万家,其中,小作坊、小经营店、小摊点等食品“三小”和个体工商户占70%以上。这些市场主体小、散、差,监管点多、线长、面广,如何让监管跑在风险前?河南省为此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坚持问题导向和坚持改革创新,是解决问题的不二法门。针对食品“三小”,河南省全面推行“6S”标准化管理,“脏乱差”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同时,出台《河南省食品小作坊、小经营店和小摊点管理条例》,印发《河南省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制修订河南省食品小作坊通用卫生规范,油茶、胡辣汤等地方标准,制定省级农业地方标准530项、市县级技术规程1000多项,并鼓励企业制定实施严于国家标准或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每年备案企业标准3000余份。
对于大型食品生产企业,河南省则推广先进管理模式,在企业中建立ISO22000等先进质量管理体系,70%以上大中型企业建立了以HACCP为主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值得一提的是,河南省还在全省实施质量兴农计划,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凝聚合力 答好“共治卷”
食品安全是系统工程,离不开社会各方的广泛参与。河南省市场监管局食品安全协调处处长卢永明认为,监管人员要当好“守门员”,也要发动公众当好“监督员”,推动社会共治,合力构建“监督网”。
每周二,许昌市市场监管局打造的《周二查餐厅》栏目,都会准时与市民见面。阳光、透明,是这个栏目的定位。查哪家餐厅,网民说了算;怎么查,网民看得见。执法人员一一指出餐厅存在的问题,并要求当场改正。
驻马店市市场监管局与市广播电视台联合打造“食安天中行”阳光执法栏目、汝州市开展“网红餐饮你我同查”直播活动……越来越多的“阳光执法”在河南多地上演,成为群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创新形式。
同样的创新,还体现在食品安全快检、抽检上。在河南各地的商超、农贸市场、社区,经常看到食品快检车的影子,市民不仅能对食品进行安全检测,还能“面对面”见证检测结果。如今,河南省158个县(市、区)配备的食品安全快检车,成为食品安全监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借助省直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的“东风”,河南省整合多部门食品检验机构,组建省食品和盐业检验检测研究院,提升改造开封、鹤壁等12个市级食品药品检验所,构建以省级机构为龙头、市级机构为骨干、县级机构为补充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同时,严格落实乡镇食品监管机构建设标准,所有乡镇(街道)全部建立市场监管所,1746个涉农乡镇全部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站,全面加强执法力量和装备配备。
数据“邂逅”食品安全监管,会迸发怎样的智慧火花?洛阳市洛龙区打造食品安全智慧监管云中心,让执法人员不再“脚底磨穿”。
让人眼前一亮的是,系统配备了“千里眼”,对于后厨人员不戴帽子、口罩,或者抽烟、玩手机等,均可及时拍照固定证据,并上传平台自动“报警”。执法人员收到“警报”,可远程进行在线处理,真正实现全时空智慧监管。
主动作为,创新不止。河南省建立省级食用农产品追溯平台,推动“合格证+追溯码”上线,全省累计上线省级追溯点1800个,1.8万家生产经营主体入驻追溯平台。同时,推进食品安全监管综合平台建设,建立“豫冷链”追溯系统,校园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覆盖率达95%,后厨的神秘面纱揭开了。
食品安全从娃娃抓起。在河南省实验幼儿园,食育角、食育工坊等可以让孩子们近距离体验食材变成美味的全过程。幼儿园还根据二十四节气变化和天气、地理等知识,制定学习课程,为孩子普及农耕文化。
河南省实验幼儿园的做法,是该省实施百所“食育试点幼儿园”项目的缩影。正是这个项目,探索形成了食品安全和学前教育深度融合的“河南食育”模式。目前,该模式已在河南省内138所和19个省份的847所幼儿园普及推广。
在河南各地,食品安全宣传周、全民营养周、食品安全“五进”等宣传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如今,60%以上的行政村(社区)均建立了食品安全工作站或科普宣传站,建成食品安全主题公园178个、科普基地1613个。
与此同时,河南省还注重发挥行业自律作用,指导成立中央厨房产业协会、芽菜行业协会、天然食品企业联盟等新型行业协会,指导行业协会制定行约行规,引导企业诚信守法经营。同时,深化“基层吹哨、部门响应”的食品安全问题发现机制,建立了覆盖所有行政村(社区)的专兼职协管员(信息员)队伍。
一串串务实动作,衍生一组组生动有力的数据:河南省食品评价性抽检合格率和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分别达到98.54%和98.38%,食品安全群众满意度达到81.9%。河南省食品安全形势持续向好,百姓幸福指数稳步提升。
□杨会玲 毛渊磊 张丙奇 高志松(本版图片由河南省市场监管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