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送暖迎“桂”客 处处“烟火”暖民心
——广西综合施策改善消费环境、释放消费潜力纪实

消费是经济生活最生动的晴雨表,也是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2022年8月1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消费的若干措施》以来,广西积极应对疫情持续反复和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减弱“三重压力”,狠抓运行调度、强化政策保障、创新开展促消费活动,引导企业增加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大力度促进文旅消费,推进消费市场持续恢复回稳。
2022年,广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39.1亿元,较5年前累计增幅11.4%,5年来增速首次高于全国和西部平均水平,增速分别排全国第14位、西部地区第4位,排名较2021年分别提升7个、3个位次,创4年来新高,有力增强了广西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广西消费市场的活力也从2023年的春天开始强劲迸发。包括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在内,广西12个世居民族群众的生活正逐步回归正轨,八桂大地处处显现人们的消费热情和不断提升的消费信心。
突出特色产品供给 文旅消费活力激发
“听说这里被誉为‘绿城之肺’,到南宁来旅游,自然要过来感受一下这个天然氧吧,景色真的挺好。”在南宁市区东南约9公里处的邕江边上的青秀山景区,河南游客王先生携爱人逛完景区东盟友谊园的迎春花展,看到竞相绽放、美不胜收的各色郁金香、百合、杜鹃、水仙、观赏凤梨等花卉后,情不自禁地说。
“每天人都挺多的,复苏的势头非常强劲。我们现在按照月月赏花、季季花节的模式,不断打造更多花展花节,给市民和游客提供更多良好的游赏资源。”南宁青秀山风景名胜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秦志成介绍,今年春节期间,青秀山景区就迎来2023年的“开门红”,入园游客同比增长了39%。
在青秀山脚下孔庙旅游码头的露营基地,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在搭着帐篷的小院子里惬意享受江景。据悉,春节期间,露营基地预约火爆,一“帐”难求。南宁旅游发展公司总经理沈锋告诉记者:“我们打算新建一艘300客座的大型主题游船,船上有丰富的业态,希望能把邕江旅游真正开发起来。”
“去年12月21日正式启动的2022年广西汽车旅游大会暨‘冬游广西’活动,为冬季的广西文旅市场点燃了一把火。”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全域旅游推进处处长莫志东介绍,为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恢复发展,2022年,广西多措并举打好挖潜增效“组合拳”:出台暂退旅行社服务保障金等政策,帮助文旅企业渡过难关;大力推动健康旅游发展,培育打造“文旅+健康”“文旅+农业”等新业态,开发新产品、拓展新消费;发放文旅消费券,开展宣传促销活动;抓好夜间文旅消费,培育夜间消费集聚区;加大线上线下招商推介力度,加快文旅重大项目建设。
“全区各地均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地方民俗特色的文化旅游消费活动,比如柳州,一碗螺蛳粉就拉动了当地的旅游消费再创新高。”莫志东说,随着春风的吹起,广西掀起了文旅消费的小高峰。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一批批文旅消费的新业态、新形式、新场景,加速着市场回暖。
“接下来,我们将围绕‘壮族三月三’、中国—东盟博览会等时间节点,加大‘引客入桂’力度,主动到珠三角、长三角等发达地区开展文化旅游推介会。”莫志东说,广西将充分挖掘文旅市场潜力,有效激发文旅消费活力。
打造夜间经济品牌 “烟火”点燃消费热度
“味道真不错,非常辣,确实过瘾。”晚上8时许,在南宁市青秀区的尝回佳·原汤螺蛳粉(金浦店),市民李女士一只手用纸巾擦拭额头上的汗水,另一只手竖起大拇指说。
“春节后,每天卖的量就多了,去年11月开业,一天还不到50碗,现在每天差不多180碗,最高峰能卖200多碗。”熟练地烫好粉,快速往碗里添加完配菜和汤水后,“米粉小哥”丁振坚单手递给记者,这位2003年出生的“00后”腼腆的笑容里透着信心。
同一时间,相隔200多公里的河池市金城江区,摊主韦贵芳早已将挂满各式服装的移动货架推到白马步行街划定区域售卖。夜晚的白马步行街上灯火通明,小吃、服装、美甲、小玩具、饰品等摊位有序摆放,整条街道人头攒动,商贩们的吆喝声、顾客们的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十分热闹。
“我每天晚上七八点开始出摊,11点左右收摊。现在疫情常态化管理后,街上人流量明显增加,出货量也逐渐提高,一个月下来能有三四千元的收入。”韦贵芳一边把包好的裙子递给顾客,一边高兴地说,“有政府的关爱和扶持,今年我对小摊位的发展更有信心!经济大环境变好了,相信接下来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顾客莫女士对于白马步行街夜市的“一条龙服务”也表示“十分喜欢”。她说:“晚上吃完饭来这里逛逛,比去商场收获更丰富,而且物美价廉。我刚刚还贴了个手机膜,之前的美甲也是在这条街上做的。”
“政府部门的人性化举措,就如同润滑剂,让夜间经济的‘毛细血管’循环更为顺畅。”自治区市场监管局网监消费处处长陆丽洁介绍,前不久,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充分就业增强市场活力的若干措施》,出台大力支持灵活就业健康发展等十二条措施,促进充分就业,增强市场活力。广西市场监管部门也大力开展稳消费拓市场大行动,通过优化消费环境、规范新型消费、打造优质产品、强化维权服务等方式,综合运用质量、认证、市场监管等职能手段,全面优化消费环境,充分激发消费潜力,推动消费提质升级。
“毫不夸张地说,如今,广西城市消费者满意度总体处于良好水平。”陆丽洁直言,城市烟火气逐渐回归,夜间经济活力的复苏,反映了广西消费市场的强大韧性和潜力,有利于培育消费热点、提振消费信心。
综合施策精准发力 消费提质升级加快
“我们的品牌都参与了‘兴宁钜惠’消费券活动,南宁百货还有800元的跨年礼券,部分百货商品低至三折,还有满额赠礼活动,促销力度非常大。”南宁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新零售运营中心总经理李春阳告诉记者,元旦期间,南宁市抓住岁末年初消费旺季,汇聚要素资源,各显神通激发市场活力,提振居民消费信心。政府部门发放消费券、派发惠民卡,商家赠送跨年礼券……
“面对供给端存在的‘堵点’和消费预期不稳的‘痛点’等问题,我区多措并举扩大消费需求,推动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有效推动消费市场加快恢复向好。”自治区商务厅副厅长粟坚介绍,为了保主体、扩需求、稳预期,广西先后出台零售、餐饮业纾困48条,稳消费26条,促进消费39条等系列政策举措,连续举办“33消费节”“中国—东盟国际消费季”等系列大型促消费活动。
同时,广西深入实施“桂品出乡”行动,组织企业分赴上海、海南、天津、成都等地,开展广西品牌产品供需对接活动,促成农产品采购订单货值超20亿元;组织开展“全国采购商广西行”系列活动,搭建产销对接平台,推动广西名特优产品走向全国。此外,广西通过举办汽车展销等活动,直接带动汽车销售40多亿元;开展“以旧换新”促进家电绿色消费活动,带动家电销售额达3亿元。
“去年底,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印发《广西强商贸扩内需促消费行动方案(2022—2025年)》,提出实施筑基础、强主体、活市场、畅流通、惠民生、优环境六大行动31项措施,持续提升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粟坚说,根据方案,未来广西将着力培育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城市,打造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扶持壮大限额以上商贸企业、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持续推动“造节”营销,打造促消费活动品牌等,进一步激发内需潜力,全面促进消费提质升级。
粟坚透露,今年,广西将推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重点从“三端发力”,破局提速推动全区消费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是从需求端发力激活力,实施消费新场景拓展、餐饮消费提质、品牌消费打造、新型消费提速等行动,让老百姓“吃出花样、穿出款样、住出模样、玩出新样、行出别样”,持续激发消费市场活力。二是在供给侧发力扩需求,升级城市消费、释放农村消费、拓展网上消费、促进国际消费,加快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从供给侧创造引领消费新需求。三是在基础端发力固根本,从市场主体培育、商贸流通强基、农村流通提效、保供能力强化4个方面入手,不断夯实消费增长基础。
春风起,“桂”客临,烟火绕八桂,消费提信心。随着各种饱含暖意的服务举措和“真金白银”的政策红利出台,在广西各地,消费复苏脚步强劲加快,消费市场“一池春水”全面激活,壮乡群众和经营主体信心十足地喜迎八方“桂”客。
□本报记者 孔国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