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从这里来

——全国人大代表热议质量强国建设
《中国市场监管报》(2023年03月23日 A6版)

  一粒种子,自有掀翻巨石的力量。在质量研究领域,有一个概念叫作“质量免费”,即质量成本是补救带来的成本。质量的系统是检验,而不在于“救火”,这首先需要质量理念从上至下地被重视,质量的种子才得以生发。
  党的十八大以来,质量一直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的关键词,“质量为先”写进基本方针,“质量强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就在1个月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作为新时期统筹推进我国质量强国建设的行动纲领,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众多人大代表高度关注质量强国建设,围绕完善质量法制、提升产业质量水平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
以法治促规范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佳惠百货董事长李小红从事农产品流通工作20余年。她认为,农产品的供给应以质量为要。她建议,按照“谁制造、谁担责”的原则,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中关于“生产经营”的表述作进一步明确,切实厘清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
  作为一部集行政、民事调节于一身,具有中国特色的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诞生于1993年,距今已30年。随着法律实践的不断深化,该法已三次修正。如今,该法修订工作也确实正深入开展,作为着眼建设质量强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将有力推动我国质量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保障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发挥的作用不可或缺。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获得资质认定的检验检测机构已达5.4万家。问题伴随着发展而生。2022年,全国部分地方核酸检测机构造假、碳核查报告造假等事件时有发生,凸显出经营主体法律责任意识淡薄、恶意竞争、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同时也意味着法律规范亟待完善。
  记者了解到,目前在组成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几大要素中,标准和计量均有上位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于2017年修订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修订稿已在全国多次征求意见。“在国家现行法律法规体系中,检验检测相关的规制散见于大气污染防治法、道路交通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等部门法中。”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市场监管局局长沈海斌建议,积极推动各地方开展探索,加快检验检测领域相关立法工作。
以共治提效能
  质量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同时也是市场竞争出来的。质量提升,既需要经营主体作为供给方,绵绵用力、力争上游,也需要全社会作为需求方参与监督、择优弃劣,更需要政府加强监管、积极引导。
  全国人大代表、中建五局总承包公司项目质量总监邹彬关注质量强国建设。“我认为,这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努力、久久为功。”邹彬建议以政府为主导,在市场竞争中倡导质量优则胜、质量劣则汰,同时注重营造崇尚质量品牌的社会氛围,推动工匠人才更好地融入各行各业转型升级之中。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关注到《质量强国建设纲要》中关于提高农产品食品药品质量安全水平的表述。他建议,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对恶意破坏追溯监管、严重损害公益的违法行为人,在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时依法提出惩罚性赔偿。
  聚焦落实经营主体质量责任,沈海斌此次带来一份《关于加强质量信用监管的建议》。“可从全国层面加快出台质量信用体系建设的有关规定,明确质量信用等级划分的依据。”沈海斌建议,推动银行、公安、工信及市场监管等部门合作,共享企业质量信用信息,建立部门诚信联动机制。
以实践助发展
  质量缘何如此重要?业内人士分析原因有二。一是我国质量发展曾经滞后于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进入21世纪后,食品安全事件不时出现,反映我国质量工作亟待加强。二是质量水平的提升有利于推动我国制造业迈向全球产业链中高端,进军国际市场,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可以切实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其实,不光是食品安全、制造业领域,各行各业都离不开质量保障与提升。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两会期间,代表们就所关注行业领域如何加强质量工作提出不少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建议,建立健全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制定并实施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水产品召回制度和水产品安全社会信用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政协副主席、民进福建省委会主委严可仕认为,应围绕渔业增汇技术与管理、碳汇监测与计量、核算与认证等环节开展渔业碳汇方法学研究,建立健全渔业碳汇标准体系,试点推动标准实施,进而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沧州分公司炼油二部汽(煤、柴)油加氢装置操作工王卿关注重点工业品质量,提出加快建立重点工业品质量分级制度,推动重点工业产品质量评价由追求单一合格率向追求优品率、满意率跃升,推进质量强国战略实施。
  进入新时代,质量的种子已经萌芽、生长。质量强国建设的信心,从广泛凝聚质量共识而来,从加快落实务实之举而来。

□本报记者 陈 静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