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知识产权工作关键词

《中国市场监管报》(2023年04月27日 T3 版)

  2022年,令人难忘的一年。这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我国成功举办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迈出铿锵步伐。在世界知识产权日来临之际,让我们通过一组关键词,重温2022年知识产权工作的高光时刻。

法治保障
  2022年10月16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这一论述为全面强化知识产权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法治是改革的压舱石、发展的助推器。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坚持推动经济发展在法治轨道上运行,依法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恪守契约精神,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法者,治之端也。过去一年,我国知识产权法治建设取得新突破。
  ——修改后的反垄断法开始施行,修补了原本法律条文中原则、方法、规定等方面的漏洞,使反垄断法更具科学性和现代化。
  ——商标法及其实施条例修改持续推进;加快地理标志立法,促进地理标志领域高质量发展。
  ——专利法实施细则修改持续推进,重点关注完善专利审查制度、加强专利保护、促进专利转化运用、对接国际规则等方面。
  ——《商标代理监督管理规定》出台,从备案入口、执业规范、监管手段、违规处罚等环节提出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以法治保障知识产权强国的“基本盘”,为全面创新提供有力支撑,未来更可期。

冬奥护航
  精彩绝伦的开幕式,精彩纷呈的各项赛事,人见人爱的冰墩墩……北京2022年冬奥会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保护好奥林匹克标志知识产权,是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重要一环,更是我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使命光荣,意义重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对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为做好北京2022年冬奥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有力支撑。
  市场监管总局和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前部署,印发《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奥林匹克标志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方案》。全国市场监管系统落实专项行动方案部署,结合自身实际,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举措,共查处侵犯冰墩墩等奥林匹克标志专有权违法案件300余件,为冬奥会、冬残奥会顺利举办保驾护航。与此同时,各地各部门注重开展冬奥会知识产权保护宣传教育,采取新闻发布、宣传引导、教育培训等多种形式,营造全社会尊重奥林匹克知识产权的浓厚氛围。
  2022年2月14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了《关于依法打击恶意抢注“冰墩墩”“谷爱凌”等商标注册的通告》,对429件相关商标申请予以驳回,依职权主动对43件相关商标宣告无效。
  市场监管部门在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保护奥林匹克标志专有权方面开展的工作、取得的成就,是我国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水平的集中展现,既是践行申奥庄严承诺之举,也是我国推进知识产权保护事业的缩影。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国为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所付出的努力,赞誉北京2022年冬奥会“闪耀着知识产权璀璨之光”。

全球治理
  2022年5月5日,《工业品外观设计国际注册海牙协定》(以下简称《海牙协定》)在中国生效,标志着中国向深度参与全球知识产权治理继续迈出坚实步伐。
  《海牙协定》是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产权国际条约,与《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专利合作条约》一起,构成工业产权领域三大业务体系。按照《海牙协定》规定,申请人只需要提交一份国际申请,就可以在相关缔约方寻求外观设计保护,极大方便申请人,提高注册效率并降低注册成本。
  作为外观设计申请大国,中国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量近年来持续增长。加入《海牙协定》,有利于中国积极融入外观设计全球化体系,促进工业品外观设计创新能力提升,助力中国创意、中国设计、中国制造走向世界。
  《关于为盲人、视力障碍者或其他印刷品阅读障碍者获得已出版作品提供便利的马拉喀什条约》也于2022年5月5日在中国生效,大大丰富了中国阅读障碍者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中国优秀作品海外传播,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国际版权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展现中国大力发展残疾人事业、充分尊重人权的国际形象。
  2022年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一周年,有关地方、行业和企业抢抓RCEP机遇,高效利用RCEP市场开放承诺等各项优惠政策。

创新指数
  2022年9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报告显示,我国排名由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2年的第11位,连续10年稳步提升,位居中高收入经济体之首。
  2022年,知识产权激励创新创造更加有力。2022年,我国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6.7%,较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我国企业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48.1%,较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世界五大科技集群中,中国独占两席,科技创新更加活跃。
  近年来,我国在创新创造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连续10年稳步上升,展示出我国知识产权综合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显著进步,也印证了我国贯彻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审查质效
  专利商标审查工作是国家知识产权局最核心的一项职能,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提高知识产权审查质量和审查效率。国务院常务会议和“放管服”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也对专利商标审查工作作出了重要的部署,明确了审查周期压减的具体目标任务。国家知识产权局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国务院相关决策部署,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
  2022年,专利商标审查周期压减目标任务顺利提前完成。其中高价值发明专利的审查周期提前1年压减到了13个月,发明专利平均审查周期提前3个月压减到了16.5个月,商标注册平均审查周期提前2年压减到了4个月以内。
  发明专利与美国专利商标局、欧洲专利局和日本特许厅的审查结论一致性为90%。这几个局的审查结果在国际上关注度很高,所以几个局的审查结果一致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衡量指标。商标的审查抽检合格率达到了97.6%。专利商标审查的提质增效为持续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和营商环境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支撑。

惠民助企
  截至2022年底,全国专利商标质押融资额达到4868.8亿元,同比增长57.1%,首次超过4000亿元,惠及企业2.6万家,同比增长65.5%,其中70.5%的企业是中小微企业。此外,沪深两地交易所累计成功发行86单知识产权的证券化产品,发行规模达到216亿元,进一步丰富了经营主体的融资渠道。
  政策措施不断深化。联合银保监会等部门指导地方完善知识产权金融工作机制,“健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分担机制和质物处置机制”这项工作被列入到国务院首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改革举措清单,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复制推广。联合财政部实施专利转化专项计划,联合人民银行等部门制定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工作举措,相关文件均将推进知识产权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作为重要内容。会同银保监会、发展改革委深入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行动,遴选了首批质押融资及保险的典型案例。
  政银合作持续加强。会同中国银行开展商标质押助力餐饮、文旅等重点行业纾困“知惠行”专项行动,组织银企对接活动数百场,参与企业近万家。深化与人保财险等保险公司的战略合作,形成22款知识产权保险产品,截至2022年底,累计为2.8万家企业的4.6万件专利、商标、地理标志和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提供了超过1100亿元的保险保障。
  相关服务更加便利。联合银保监会开展银行业金融机构专利权质押登记线上全流程无纸化办理的试点,在线审查周期已经压缩到了1个工作日。会同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研究制定《专利评估指引》国家标准,连续两年发布专利实施许可使用费统计数据,为金融活动中科学评估知识产权价值提供方法指引和数据参考。
  2022年6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印发《关于知识产权政策实施提速增效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提出了包括实施专利年费缴纳延期政策、用好知识产权质押途径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等在内的12条政策措施,进一步推进知识产权政策实施提速增效,充分发挥知识产权效能效用,助力稳经济惠民生。各地与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密切相关的知识产权政策措施也实现应出尽出,形成纾困解难、共促经济的知识产权政策合力。

开放许可
  新修改的专利法新增了专利开放许可制度。2022年5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印发《专利开放许可试点工作方案》,加快了该制度平稳落地的进程。
  国家知识产权局鼓励地方充分发挥积极性和能动性,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各地在开展试点工作过程中,加强与相关部门及行业协会联动,出台激励政策;引导提供公益咨询,发布交易价格指数,帮助专利权人合理定价;分领域构建供需数据库,组织对接活动;优化结算、鉴证、保险等配套服务,保障交易安全;探索先试用后付费方式,加强许可后产业化指导,多措并举推进试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截至2022年11月底,全国已有18个省份印发了专利开放许可试点实施方案,共筛选出2.1万件有市场化前景的专利试点开放许可,精准匹配推送至6.1万家中小微企业。从实施效果看,开放许可促进专利转移转化的制度作用正逐步显现。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