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品认证获保护 服务商标显价值
——“得物”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推动品质提升纪实



“4·26”世界知识产权日来临之际,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2022年度全国商标行政保护典型案例,北京市东城区市场监管局查处侵犯“NIKE”“得物”注册商标专用权案入选。在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公布的2022年度上海知识产权保护十大典型案例中,林某某等人制售假冒得物App“防伪套件”案位列其中,该案是上海警方破获的首例平台包装标识被侵权案。
知识产权宣传周期间发布的两件典型案例,让“得物”作为服务商标进入社会公众的视野。
得物包装承载“正品信任”
随着线上购物成为大众消费趋势,消费者对商品与服务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得物App首创“先鉴别、后发货”的线上购物服务模式,因其提供查验鉴别服务,受到众多重视品质、追求时尚的消费者的青睐。
“一件商品进入得物仓库后,需要经过逐件收货、品质查验、拍照留档、多重鉴别、独立绑扣、复合查验、防伪包装、打包出库等八大环节,形成完整服务链,其中品质查验和多重鉴别是核心环节。”得物App相关人士介绍,“在验明真伪和质量后,商品才能达到出库标准,由工作人员放入‘极光蓝’包装盒,再送到消费者手中。‘极光蓝’包装盒是我们给用户交付的品质标准和承诺。”
“极光蓝”包装盒正是得物包装套件之一,与防伪扣、鉴别证书、品牌胶带,共同组成得物包装“防伪四件套”。鉴别证书的唯一数字ID为商品专属身份识别信息,可用于商品信息验证;防伪扣、鉴别证书上的二维码与商品一一对应,为正品认证上了“双保险”。得物App的独家防伪体系,保障了商品品质,也构成平台商品高品质交付体验的基础。
“防伪套件承载的是消费者对品质的需求和信任,这种正品认证和品质保障对于提升消费信心尤为重要。这种线上消费模式为消费者带来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可以激发消费活力,促进消费提质扩容,推动整个社会品质消费环境持续向好。”业内相关人士表示。
为做好品质保障,得物搭建了全球领先的商品研究团队和一线鉴别团队。通过对商品正品属性和质量的把控,得物App在消费市场上树立了良好口碑。前不久,得物App鞋类鉴别服务还正式被纳入国家级标准化试点。这是国家首次将鉴别服务纳入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得物App还通过开放经验、协同合作,陆续在鞋类、化妆品、钟表等行业建立首个鉴别标准。
服务商标价值受保护
在得物的正品认证和品质保障日益获得消费者认可的同时,个别不法分子也动起了歪脑筋。北京市东城区市场监管局查处侵犯“NIKE”“得物”注册商标专用权案就是一起典型案例。
2021年11月,北京市东城区市场监管局根据举报,查获北京某商城摊位销售涉嫌侵犯“NIKE”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运动鞋。同时,当事人销售的侵权运动鞋内附有“得物”鉴别证书,写有“经鉴别师鉴别为全新正品”字样,且印有“得物”二维码。经“得物”App技术人员辨认,上述证书非该公司出具或授权他人出具。北京市东城区市场监管局认定,当事人构成商标法第五十七条第(三)项的商标侵权行为。2022年1月5日,该局依法作出行政处罚,没收侵权运动鞋95双,罚款3万元。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典型案例时指出,该案系查处在商品上使用侵权商品商标,在包装中使用侵权服务商标以骗取消费者信任、混淆商品来源,从而同时侵犯两种类型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的行政执法典型案例。随着电商平台迅速发展且竞争日趋激烈,一些平台通过提供证明商品来源及品质的服务以增强其核心竞争力,获得差异化竞争优势,此种情形下商品与服务商标同时使用、密不可分,均成为影响消费者选择的重要因素。该案适应电子商务新业态发展新趋势,把握违法行为特征,准确认定侵权行为,合理保护品牌方和服务商双方权益,同时保护了国外知名品牌及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具有较强的开创性,对此类违法行为的查处也具有借鉴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类新型知识产权案例中,对商标侵权行为的认定在执法实践中仍存在难点。例如,得物包装和鉴别证书这样的商标标识并不作为商品在市面上销售流通,不像商品那样具有明确的价值界定标准,所以对侵犯其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定性及违法金额的计算,缺乏统一标准。知识产权保护如何针对电子商务、App运营等新领域、新业态作出适应性调整,是当下的重大课题。
浙江省数字法治研究会副会长高艳东表示,本案准确识别两类不同权益,合理保护品牌方和服务方双方权益。尤其是针对得物App等提供查验鉴别创新服务的新型电商平台通过服务商标保护,具有突破性和开创性。消费者基于信任选择了得物App,其包装背后是具有能证明商品来源与商品品质的服务价值。通过对服务商标的保护,保护了平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维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得物App的查验鉴别服务,以及基于此的得物鉴别证书、防伪扣、“极光蓝”包装盒等包装套件,均具有保障用户正品消费服务的“服务价值”象征。每件带有得物App出具的“防伪套件”的商品,都意味着该商品为正品,这也是服务商标的价值所在。
强保护推动创新发展
除行政保护外,在司法层面,得物App“防伪套件”也获得了强有力的保护。
2021年,上海市公安局网安总队会同虹口公安分局,成功破获一起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16名,查扣仿冒的得物App包装四件套共计130余万件。这起林某某等人制售假冒得物App“防伪套件”案在上海判决,被告人因构成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被判有期徒刑一年至三年六个月不等。
这起案件作为上海首例平台包装标识被侵权案,入选2022年度上海知识产权保护十大典型案例。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迁认为:“此案在理论上明晰了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在定性量刑方面的争议,严厉打击知识产权犯罪行为,有利于构建良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今年4月7日,另一起得物App“防伪套件”案在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法院开庭。被告人王某甲在未取得“得物”商标注册人合法授权的情况下,从同案关系人处购买空白防伪扣,通过激光打标机将“得物”的各种注册商标标识印在空白防伪扣上,并与被告人王某丙一同通过3家网络店铺对外销售。2020年5月至2021年10月,上述网络店铺对外销售假冒“得物”防伪扣共计30余万个。法院以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判处王某甲、王某丙2名被告人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并处罚金。
一系列得物App“防伪套件”案的查处,有力打击了制假售假产业链,维护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和消费者合法权益。
知识产权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重要战略资源。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当前,线上消费增速和占比持续提高,保障“正品”“品质”成为提振消费的重要因素。得物App相关人士表示,随着国家级鉴别类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的开展,得物App将继续加大创新力度,持续完善鉴别标准体系建设,进一步保障消费者权益,引领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阑 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