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标志文化传播相关问题探究

《中国市场监管报》(2023年04月27日 T13 版)

  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孕育出大量的地理标志。由人文因素、自然因素决定的地理标志对促进农民脱贫致富乃至乡村振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截至2022年底,我国累计批准地理标志产品2495个,核准地理标志注册商标7076件。地理标志过去是长在地里的“土疙瘩”,如今则变成乡村振兴的“金疙瘩”。
  百年企业之所以长久,离不开企业文化;地理标志产业发展,更加离不开地理标志文化的滋润。地理标志文化传播是地理标志和谐发展的生命力。地理标志犹如一把把帮助农民增收的“利器”,地理标志文化则使这些“利器”形成产业链,并不断延伸。它拉近了生产者、消费者与大自然的关系,以多种途径融合、传播、继而发展。地理标志文化扎根于土壤,离不开市场,并规律性地传播。
  在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可以听到一首有关“伏里土陶”地理标志的民谣:“兆庄的罐子伏里的盆,伏里的耍货最赢人!兆庄的姑娘嫁伏里依旧卖黄盆!年二七二八破盆碗叉。”
  而在重庆市开州区,“开县木香”地理标志有较高的知名度,以当地广为传唱的《竹枝词》为证,歌词是:“情哥情妹上了山,万亩木香扑面来,情哥情妹上了山,好药采在背篼里……太阳出来照四方,千山万岭木生香,一根一页都是宝哟,驱疾祛病好吉祥。”
  “郯城银杏”地理标志文化中载有被誉为“老神树“的古银杏树的典故,“千年人代惊弹指,独有参天鸭脚存”,说的就是这棵银杏树;又有唐诗曰“老树传奇十八围,郯子课农亲手栽,莫道年年结果少,可供袛园清精斋”。这其中的“郯子课农亲手栽”说的是树的来历。郯子是周朝时郯国的国王,相传,当年孔子曾在老神树下向郯子问官,二人相互切磋,相见恨晚。据说,这棵银杏树有3000多岁了,老百姓都尊称该树为“老神树”和“银杏王”。
  这些反映地理标志文化的民间小调、民谣、谚语、传说、故事等往往具有顽强的草根性,以其独有的特征口口相传,深深地扎根在地理标志生产者、消费者心中。
  以纸质媒介承载的文学作品是地理标志文化传播的主体之一,通过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起着重要的作用。福建省编撰的《福建省地理标志传说》收录地理标志故事367个,共计120多万字。一些报纸、杂志上开设有关地理标志的栏目,也成为传播地理标志文化的重要方式。
  文化节、展会、庙会是地理标志文化传播的载体,具有主题突出、参与度高、冲击力强的特点,寓文化于快乐消费之中。北京市平谷区自1999年起已举办“北京平谷国际桃花烟花节”16届,游客们赏“平谷鲜桃”桃花,游金海湖、大溶洞等。
  河北省以古赵州桥地域“赵县雪花梨”为题,举办梨花节,吉林省抚松县举办长白山人参节,浙江省仙居县举办仙居杨梅节,河南省信阳市举办信阳茶文化节……节会上,主办方以地理标志文化溯源、发展、成果为素材,通过展板、产品博览、歌舞表演等传统形式,广泛传播地理标志文化。
  搞赛事,办论坛,是近年来涌现出的地理标志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天上蟠桃,人间佛桃;千年桃都,山东肥城。山东省肥城县每年都举办肥城桃评优赛活动,评委来自省农业厅、省果科所、省农科院等单位,辖区20多个自然村参赛,经过层层筛选,最终评出肥城桃桃王。
  地理标志博物馆是系统收藏、守护、展示、传播地理标志文化的重要场所。目前已知全国以地理标志产品为主题的博物馆达百余家,例如郫县豆瓣博物馆、盘锦大米博物馆、博山琉璃博物馆、新会陈皮博物馆、龙山黑陶博物馆、龙泉青瓷博物馆等。这些地理标志博物馆成为承载传承、普及地理标志文化的主阵地。
  短视频、影视作品成为地理标志文化传播的新载体。相对摄影大赛、征文大赛而言,影视作品投入巨大,但其影响面可观。百集系列片《走进中国地理标志》的播出,以及以反映“开化龙顶”地理标志茶叶为题材的电影《开化龙顶》的放映,标志着地理标志文化的传播达到了历史性高度。新媒介的助力传播,为推动地理标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伴随地理标志产业的发展,地理标志文化以多种方式充分展现出来,有的口口相传,有的借助高科技,走入寻常百姓家。地理标志文化发展到今天,成绩斐然,但依然存在不足。
  定位不准,宣传力度不够大。因为地理标志的传承属性,使得地理标志本身不仅是一个产品,还更具有丰富的文化属性。文化属性不仅约束涉农企业、农户要高标准完成地理标志生产产品,还要求消费者在享受地理标志产品的同时,享受高品质文化。就目前而言,一些地理标志协会、涉农企业、农户“重产品、轻文化”现象较为突出,甚至把二者割裂开来,造成宣传不到位甚至没宣传的尴尬局面。没文化的地理标志,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错误定位,丢失了本源。一些地理标志产品生产者虽然认可地理标志文化,但不学习、不研究,似懂非懂,把地理标志文化错误地定位为推销地理标志产品的附加方式。为了让消费者购买产品,不惜夸大文化内容,甚至人为杜撰、篡改,视地理标志文化为儿戏。时间一长,必被消费者识破而产生厌倦心理。地理标志文化是地理标志产品的升华,不仅有自然属性,还有人文属性,蕴涵历史、气候、地理、文化等诸多因素。只有客观如实地宣传推广,才能助推地理标志产业蓬勃发展。
  缺乏统一布局、筹划。地理标志文化传播方式具有多样性,跨时间、跨地域特征明显,但零散、片面等问题也较为突出。政出多门,缺乏统一协调。地理标志文化缺乏整体系统的研究、推广、总结、提炼,难以形成独立的文化范畴,更谈不上随着地理标志产业的发展而发展。
  地理标志文化是地理标志产业的灵魂。随着社会文明与进步,文化与经济之间的联系程度正不断提升。经济发展越来越离不开文化因素,即便是纯工业产品,想要提升消费者的忠诚度、扩大市场占有率,也同样离不开文化因素的加持。在国家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环境下,地理标志文化的发展方兴未艾,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首先,我国地理标志协会要转变观念,高度重视地理标志文化建设。地理标志协会处于地理标志文化建设的最前沿,是地理标志文化的倡导者。由于历史原因,地理标志协会“重产品、重质量、重标准、轻文化”的问题普遍存在。全国各地地理标志协会应转变观念,高度重视地理标志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广泛联系涉农企业、农户,共同做好地理标志文化的挖掘、传播工作。
  其次,统一规划、布局,合理、科学地做好地理标志文化传播工作。目前我国地理标志工作分别归口市场监管、农业、知识产权等部门,宣传的侧重点、手段方式各不相同,缺乏统一布局,更谈不上前期谋划,很难形成合力。建议成立联席会议制度,知识产权部门牵头,其余部门共同参与,统一谋划、布局,有计划地推动地理标志文化传播工作。
  最后,应充分鼓励涉农企业、农户的地理标志文化传播的积极性。涉农企业、农户是地理标志产品的生产者,同时也应该是地理标志文化的挖掘者、传播者。他们生长在农村,距离地理标志最近,挖掘地理标志文化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此外,他们熟悉地理标志,更加理解地理标志文化内涵,是地理标志文化的最佳传播者。乡村、展会,都是他们传播地理标志文化的舞台。

□本报记者 刘 永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