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给人民一份满意的答卷
——平凉全面推动食品安全“两个责任”走深走实记
五月的平凉,微风不燥,阳光正好。在泾河的逆光中行走,万尘归一。一场急雨使得这座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的关中平原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城市愈发楚楚动人、活力四射。
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争创国家食品安全城市的宣传标语在甘肃省平凉市的大街小巷张贴开来,俨然成了这座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在破题开局上聚合力
近年来,平凉市持续加强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监管,从组织体系、体制机制、技术支持、社会共治等方面强化保障措施,食品安全工作走在了全省的前列。
就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工作,市委常委会专题听取工作汇报,市政府常务会议先后3次研究部署食品安全工作,各县、乡、村比照市里的做法,主动扛责履责,形成了“党政同责、四级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平凉市将包保督导融入党政干部日常工作体系,实施“黄牌警告”制度,有效推动包保责任落实。截至目前,带动市、县、乡、村全部完成首次包保督导工作。
全市确定包保主体20299户、包保干部4406人,配备食品安全总监577名、安全员2.1万名,实现了市、县、乡、村四级党政干部全覆盖及生产、流通、消费三个环节全覆盖。
“在推动‘两个责任’落实工作上,平凉市在全省范围内先行先试、扩面提质,形成了见行见效、开局良好的局面。”甘肃省市场监管局副局长王庆邦说。
食品安全从娃娃抓起
“食品安全记心间,我的健康我做主。”走进静宁县第三幼儿园,一幅手绘画映入笔者眼帘,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这句话。副园长、食品安全总监樊玲玲说,幼儿食品的质量安全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食品安全意识需要从小培养,必须从娃娃抓起,让安全营养意识伴随孩子健康成长。
平凉一中教育集团总校长李生强介绍,学校食堂探索实行“双安全员”机制,推动索证索票及“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制度落实落细,开启学校食堂规范化、标准版管理模式。李生强说,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工作的落实切实保障了校园食品安全,筑牢了师生健康防线。
强化示范引领助提升
崆峒镇镇长李伟介绍,面食是西北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为守护好盘中餐,崆峒区打造了面制品集中配送中心,引导支持小作坊入驻集中加工区生产经营,起点高、规模大、效果好,用发展和创新的思维解决了监管的难题。“食品安全不能仅仅是说说而已,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才是真本事,食品安全‘两个责任’的落实就是很好的抓手。”这位80后镇长如是说。
静宁是陇东食品加工的集散地,也是平凉市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的“桥头堡”和“前锋营”。“静宁县委、县政府把落实‘两个责任’作为善治良方,将食品安全包保制与食品产业‘链长制’相结合,列支政府奖补200万元引导支持100户小作坊入驻金果博览城豆(面)制品、工业园区肉制品2个集中加工区,园区面积达13010平方米,投资8亿元,预计年产值2亿元,为小作坊聚点成块、规范生产、形成产业探索新路子。”静宁县副县长范军说。
“抓落实不是一时之需,而应该成为一种常态,全力打通食品安全责任落实‘最后一公里’,交给人民一份满意的食安答卷。”平凉市市场监管局局长杨永生说。
□马 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