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的海洋”演绎“双碳”新角色

——江苏省宜兴市高质量发展竹产业纪实
《中国市场监管报》(2023年05月18日 A6 版)

  进入四月,宜兴山区春意盎然。位于江苏宜兴张渚镇茗岭村的2.8万亩浩瀚竹林,正在拔节生长。这里也是江苏亨达竹格填料有限公司的原材料基地,其竹产品广泛用于钢铁生产、发电等工业领域。
  2020年,我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去年6月,我国与国际竹藤组织共同发起“以竹代塑”倡议。拥有近20万亩竹林的宜兴,正抢抓“双碳”机遇,推动本地竹产业高质量发展。亨达公司的做法给宜兴发展竹产业提供了新的思路。

依托丰富的竹资源 助特色产业转型发展
  宜兴竹资源在助推文旅产业发展上功不可没。宜兴素有“竹的海洋”之称。依托美丽的竹林,近年来当地民宿业以及康养产业蓬勃发展,乾元村、竹海村等山区村落推动农旅融合发展,有效带动乡村振兴。
  不仅如此,凭借丰富的竹资源,竹制品加工曾经成为宜南山区太华、张渚等镇特色产业及工业支柱之一,为当地解决就业和壮大地方经济作出较大贡献。比如,太华竹木业制品加工集中区集聚了一批竹地板、竹窗帘、竹地毯、竹模板加工企业,以“工业富镇、竹业富民”为目标,竹制品深加工、流通、文化等产业蓬勃发展。
  然而,近年来宜兴传统竹产业产值逐年下降。据宜兴市发改委相关人士介绍,一方面是因为竹制品产业规模仍然较小,且企业成本高,竞争优势不明显;另一方面,由于转型较慢,部分竹制品达不到环保要求,加上生产成本不断提高,不少企业退出市场。此外,从市场来看,塑料制品仍占据较大优势,“以竹代塑”产品的加工技术仍处于发展阶段,未得到消费者普遍认可。

抓住“以竹代塑”契机 为“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步入“双碳”赛道,竹子能否在更多新兴领域被使用,传统竹制品企业又该如何通过创新研发实现转型升级?
  亨达公司的竹格填料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超50%,是目前国内唯一实现竹格填料规模化生产的企业。业内人士介绍,填料是钢铁厂、电厂用于冷却生产循环水的冷却塔核心材料,目前广泛使用的塑料填料使用寿命短,受高温后排放的废气也不够环保,而竹子成了解决此痛点的关键——在水汽温度高达600℃至1000℃的条件下,呈现出耐老化、不易断的特性,寿命达十年之久。
  “‘以竹代塑’倡议发布后,今年的合同量是去年的数倍。”亨达公司总经理鲁继平说,该公司拥有多项专利,是火力发电厂冷却塔竹制淋水填料相关行业标准的牵头起草单位。今年,他们还将在南京成立研发公司,申报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积极抢占先机。鲁继平算了一笔账:目前国内90%的冷却塔还在使用塑料填料,如果全部替代,产值将超千亿元。综合来看,“以竹代塑”前景广阔。
  宜兴科技、市场监管等部门也帮助企业积极寻找国内外竹制品行业的先进技术,通过改进设备和工艺,确保企业无氮磷排放,实现绿色发展。以无锡市博大竹木业有限公司为例,因技术优势明显,该公司年销售额突破了5亿元,去年出口额达2400万美元,出口份额位列行业前茅。江苏辛巴地板有限公司还建有无锡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试点生态价值转化 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
  目前,宜兴已在全省率先开展全域林业生态产品多指标调查测算,获得67.7万亩林地(森林)最小尺度的各种生态产品指标本底基础数据。详细的森林生态产品账户为宜兴“双碳”路径设计和森林碳汇交易项目储备开发奠定了基础,可以有效助力并持续推动宜兴全域林业建账户、增碳汇、碳交易、促共富等工作。
  据介绍,宜兴市接下来将以林业生态产品为基础,探索推进森林面积与质量提升,加强优质生态产品供给,促进文化、旅游、森林康养融合发展,辐射带动森林康养群发展,打造“森林康养”的宜兴品牌。

□闵科强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