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2400万元“损失”之谜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市场监管局巧解计量纠纷纪实
《中国市场监管报》(2023年07月27日 A7 版)

  7月上旬,广西蒙娜丽莎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蒙娜丽莎公司)打给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市场监管局计量科的一通电话中传来好消息,困扰该公司三年多的“烦心事”在市场监管部门的积极帮助下终于得以解决,为一起涉及金额高达2400万元的燃气计量纠纷,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一块“心病”延续三年
  蒙娜丽莎公司于2020年1月在藤县陶瓷工业园区投产,使用天然气进行陶瓷生产。投产后不久,蒙娜丽莎公司发现燃气公司贸易结算总表数值与自己车间过程分表合计数值存在极大偏差,误差高达7%(国家计量允许偏差范围为1%)。用气公司多次向供气商反映,但供气商坚持认为计量误差在1%之内,是合法偏差,故而不予处理。
  基于此购销燃气用量存在计量差异的问题,供用气双方在2020年至2022年底进行了多次沟通协商和仪器比对,但都未能达成一致意见。2020年,供气商主张拆卸燃气贸易计量的流量计分别送至广州、重庆、南宁等计量检测机构进行了检定,检测结果显示误差均在国家标准范围内;2021年,在蒙娜丽莎公司的要求下,燃气公司安装了一台德国进口的流量计进行燃气贸易结算比对,但是流量总表数值仍与生产车间的各个过程分表数值总和存在较大偏差。“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双方都不认同对方的测试及计算结果,该争议纠纷愈演愈烈,成为双方的一块“心病”。
  由于能源损耗严重制约生产效益的提高,蒙娜丽莎公司的升级改造和发展受到严重影响。“我们计划在投产后三年做大、五年做强,现在不得不先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纠纷问题。”蒙娜丽莎公司张总经理表示。燃气公司负责人则表示:“原本希望让园区内的企业都早日用上节能、环保的天然气,替代‘烧煤炭’进行生产升级,但现在出现这种情况,大家都成了‘观望者’。”

亮眼“会诊”查“蒙尘”
  在工业生产领域,计量发挥着重要作用,被称为“工业的眼睛”,生产中的材料损耗、能源消耗、环境污染和治理,成本核算乃至所有量化数据的获取和分析,都离不开计量的有效监控。企业如果不能科学精准地使用计量器具,极易造成产品质量和生产成本失控,造成巨大损耗,阻碍企业的发展,就像“眼睛蒙上了尘埃”。
  了解到这起能源计量纠纷情况后,梧州市市场监管局积极联系自治区市场监管局、自治区计量院争取支持,同时发挥职能作用,为双方请“郎中”诊病症、开良方解“心病”。
  时值疫情肆虐,梧州市市场监管局充分发挥梧州市陶瓷产业计量测试联盟的优势,引进专家进行“云诊断”,邀请北京计量院、广西计量院、重庆计量院和梧州计量所及流量计生产企业等计量机构的优秀能源计量专家组成专题研讨小组,对这起计量纠纷中的问题进行科学研判,查根找源,寻求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研讨小组协调双方配合调查,收集了大量相关资料数据,再通过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多次组织专家“会诊”,开展深度分析研讨。
  经过为期半年的调研和讨论,以广西计量院许全杰等为代表的专家组得出了两个关键结论并提出建议:一是关于气量体积修正的问题,燃气供方采用没有温压补偿的销售燃气计算方式,其燃气销售量值是没有经过温度和压力补偿的工况体积值,导致供气总量与用气企业车间各过程分表市值总和存在一定的误差,建议采取安装体积修正系数的方式,对其表读数值修正后进行结算;二是用气企业对车间各过程分表科学合理安装至车间燃气主管道,对流量计传感器和调压总撬管道上温度、压力变送器进行检定、核准。
  供气、用气双方对于“会诊诊断”都表示认同、接受和感谢,累积多年的计量难题看到了有效解决的希望。

巧施“针药”祛“心病”
  “会诊诊断”出来了,下一步就是如何“开方治病”。
  计量专家组针对该能源计量问题,形成了专业指导解决方案,提出煤炭气化过程产生焦油、磺气形成亚硫酸,污染杂质多,腐蚀传感器,导致无法有效准确计量。
  为更好地解决问题,相关专家在梧州市以及藤县市场监管部门的大力配合下,再度深入企业实地了解情况。专家提出建议:“在安装除尘器的基础上,增加除硫、除酸过滤器,还应将弯管流量计改为耐酸孔板流量计,这样便能较好地解决杂质多和传感器腐蚀的问题,内部统计的计量器具才能更为准确地发挥计量功能。”
  随后,供气、用气双方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了科学用表改进工作,并于今年3月7日至31日进行燃气计量实际测算。供气方贸易计量总表数值与用气方车间21块分表数值总和经双方共同抄表确认,数据偏差降为0.71%,符合流量计精度等级要求。
  从2020年投产至今,蒙娜丽莎公司使用北燃公司天然气总费用约为4亿元,若按照之前的误差6%(实际偏差值减去国家允许偏差值)进行费用计算,将出现2400万元的“经济损失误解”。经广西、梧州、藤县三级市场监管部门积极介入组织协调计量会诊,及时查出误差根源并予以解决,为企业“解开心结”“擦亮眼睛”,助力其高质量发展,也为藤县陶瓷工业园区企业加快环保生产转型升级打下了良好基础。

□本报记者 孔国俊 通讯员 马丽霞 胡 亮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