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抽检分离 强化闭环管控
宁波力促食品抽检质量效益和风险综合治理水平双提升
近年来,浙江省宁波市以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为抓手,以食品抽检分离改革为引领,坚持分领域施策惠民,数字化监管增效,多元化社会治理,全面推进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一件事”改革,打造监管、抽检、执法、民生、共治“五维一体”的食品风险隐患闭环管控工作模式,树立执法权威、提升质量效益、提高治理水平,形成了具有宁波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
问题导向 “体系+程序”双轨运行奠基
抽样建设全域规范。市、县两级精简优化形成13支抽样队伍,合计配备专兼职抽样人员447名,围绕机构与人员、制度与规范、硬件与保障三方面“16个有”要求,实现区域食品抽检规范化全覆盖。全市通过连续两年组织执法人员抽样技能比武,力促抽样队伍专业化水平提升。
预警网络全面铺设。积极铺设多层次、广覆盖、立体化的食品安全风险预警治理体系,形成”1+11+12”的预警交流、综合治理、信息监测三级网络,组织召开风险预警交流、专家会商会议33场,发布风险交流信息214篇。
抽样任务全程精准。通过“抽、检、处、研、控”一体化智控平台综合分析,结合日常监管、投诉举报、执法办案、风险会商等信息,聚焦问题发现率,近三年抽检不合格率均保持在2.5%以上,切实提高抽检的靶向性和有效性。
数字智控 “机制+平台”双向动能增效
部门协同“促交流”。加强农业、卫健、海关、公安等多部门交流,“定期会商+隐患通报+专家评定”三管齐下,贯通源头到末端风险数据,组织判定馒头豆浆中添加甜蜜素、淡水产品兽药超标、食品中添加咖啡因等13个涉嫌刑事犯罪案件的疑难问题。
智控平台“提效力”。市县联动,协同开展食品“抽、检、处、研、控”一体化智控平台建设,归集抽检监测、农贸市场、投诉举报等平台数据,实时监测互联网舆情,实现“精准抽检、真实检验、规范处置、科学研判、有效防控”的技术支撑。
智慧检验“优质量”。深入推动全市食品承检机构智慧检验体系建设,分解实验室环境监测、行为监测、参数监测三方面建设要求,实现“抽、制、检、审、批”数据实时上传,在全省率先实现8家市、县级承检机构与省局智控平台数据100%对接,确保数据有效上传率100%。
闭环管控 “处置+帮扶”双边融合提质
核查效能持续提升。强化对各地核查处置任务认领、启动、风控、处置四环节执行的评价和督导。设置60天、70天、80天催办程序,实现案件追踪、质量管控、实效监督。三年来,案件办结率保持100%,80天办结率由59.5%提升至88.4%、立案率由83.9%提升至99%,行政处罚率由74.8%提升至89%。
地产食品隐患受控。坚持“隐患排查、高压严打、清理整顿”十二字原则,对多次生产加工不合格食品的违法违规行为从严从重处罚,全市吊销注销地产企业许可及相关单元共18家(个),地产重点行业风险隐患问题逐年减少,炒货、水产制品、饼干、酒类、食用油等历年问题均未出现多批次不合格情况。
产业提升落地见效。市县两级成立9个专家库,融合“省级清单+市级抽检+注销企业”三个维度,一企一册一方案,采取抽检、生产双条线,专家、执法人员双指导模式,实地检查帮扶多次不合格企业40家,多批次不合格生产企业帮扶率、企业申请帮扶响应率做到两个100%。全市共指导150余家食品生产企业升级设备、改进包装、提升自检、强化管理。形成了“余姚榨菜”品牌打造、海曙荃盛智能样板启动、鄞州白酒作坊工艺升级等一系列经典案例。
深化食品抽检领域改革,不断推进食品抽检监测从注重“抽检数量”向“抽检质量”转变,从“广撒网式”抽检向“精准打击式”转变,从“数据分散”到“共享共用”,规范了流程,激活了数据,消除了风险,形成了闭环。食品抽检分离改革的“宁波模式”,得到市场监管总局、浙江省市场监管局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