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好“每道岗” 守护“盘中餐”
——河北省廊坊市全力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纪实






河北省廊坊市地处京津冀城市群核心地带、环渤海腹地,素有“京津走廊明珠”之称。因为独特的区位优势以及近年来高质量发展取得的亮眼成绩单,廊坊市吸引了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
2021年11月,廊坊市被确定为第四批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创建推荐城市。全市各级各部门凝心聚力、各司其职,秉承“干就干好、创则创成”的工作理念,向着全方位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这一目标坚定迈进,推动全市食品产业再升级、消费环境再优化。人民群众也在创建工作中收获了更多的幸福感、满足感。
站好“组织岗” 高位推动抓落实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是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战略的重要举措,是事关群众福祉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廊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创建工作,明确将其列为市委全会、《廊坊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及市“十四五”规划重要内容。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主持召开高规格会议,坚持高位推动抓落实,不断为创建工作注入“强心剂”。
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廊坊市第一时间以市政府名义印发全市创建工作实施方案,组建由市长任总指挥的创建工作指挥部,下设“一办七组”,设立“市食安创建办”集中办公。将食品安全纳入市县领导班子考核指标体系,列为党委巡察和党委、政府跟踪督办内容,全面贯彻落实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
廊坊市成立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专班,与廊坊师范学院签订食品安全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深化校地对接,积极探索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廊坊路径,当好全省试点。印发《廊坊市食品安全风险会商联席会议制度》《廊坊市食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实施办法》。全市6276名市县乡村四级干部分别包保ABCD四级食品生产经营企业44095家,开展专项督查,进一步压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
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健全与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相匹配的财政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基层监管力量和基础设施建设机制。廊坊市98个基层市场监管所全部配足标准化“执法+快检”装备,从事食品安全监管人员专业化比例达75%。全市食品安全抽检量超过4批次/千人,评价性抽检合格率持续保持99%以上,在河北省食品安全工作评议中连续6年居A级。
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今年以来,廊坊市食安创建办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启动“2023年攻坚行动”和“百日行动”,针对各项重点创建任务,明确时间表,制定路线图,打出组合拳,扩大创建成效。市食安创建办对照《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示范引领”项目评审细则》《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评价细则》,制定《廊坊市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任务清单分解目录》,着力打造具有廊坊特色又宜广泛推广的经验做法,并在规定时限内完成创建基础材料、现场点位确定、示范引领建设、领导访谈等工作。目前全市已建成种植、养殖、屠宰、粮食收储、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基层监管单位、哨点医院等24类食品相关业态6611家(单位)现场点位信息数据库,完成6555个现场点位创建,占比99%。
站好“协调岗” 牵头抓总稳推进
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部门多、工作内容覆盖面广,协调工作格外重要。廊坊市健全食品安全统筹协调机制,打通纵向通道,织密横向网络,确保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通过构建“三长(市长、县长、镇长)+N部门”协调运行模式,廊坊市创新建立包联督导、考核培训、例会、日报告、周台账、月排名、联络员、问题销号、动态评价、常态督导十大工作制度,构建起“市创建指挥部牵头抓总,各级各部门上下联动、左右协同、条块结合”的创建工作体系。
廊坊市食安创建办先后制定印发《创建进程计划》《迎检要点及任务清单》《创建工作任务清单》《创建工作安排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细化明确创建工作各项事宜。制定各县(市、区)及市直部门分解目录,实行“时间倒排、任务倒逼、责任倒追”台账式管理,进一步压实各级各部门创建责任。
严格落实“周调度”制度,每周跟进全市各创建责任单位工作进展,针对失分风险与亟待解决问题,“一对一”推动解决。启动市级自查自评工作,采取资料审查、现场检查、群众满意度测评等方式,对94项创建任务全面“体检”,并面向社会公开自查报告,广泛听取各界意见建议,推动创建工作向高质量迈进。
搭建“点、线、面”跟踪评价体系。廊坊市开发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工作管理系统和“廊坊食品监管”App,对创建点位和资料提报情况定期分析统计、重点推进、对账销号。综合现场督导、资料审查、示范引领建设、日(周)台账报送等情况,对各地实施动态排名评价。相关部门和第三方专家组成督查组,开展模拟现场验收。
今年5月—6月,廊坊市市场监管局开启高频督导,采用“点穴式”“答题式”等方式,对各地创建落实情况实地调研。8月29日—9月3日,市政府督查室联合市食安创建办组成11个督查组,组织农业农村、发改、市场监管等部门业务骨干对各地食品业态创建点位进行明察暗访督查,创建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
站好“监管岗” 扎实履职保安全
安全的食品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须双管齐下、产管并举。
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廊坊市市场监管局扎实履职,重点领域监管更有力,食品生产(加工)、餐饮饭店、农贸市场、食品超市、“三小”等业态进一步规范;监管方式再创新,实行食品安全责任险制度,开展食品抽检“你点我检”活动,进一步完善“网格化”监管体系;监管效能再提升,运用智慧监管、信用监管执法终端等科技化手段,促进监管提质增效。
“目前,我市已经初步形成‘大平台支撑、大数据慧治、大系统融合、大服务惠民、大监管共治’的智慧数字监管新格局。”廊坊市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宁鸣飞介绍说。该市坚持企业上码、监管上网、数据上云、风险上图、存证上链、在线指挥,建成覆盖市、县、乡(所)三级的食品安全智慧监管应急保障指挥系统,统一食品许可备案等14个方面智慧化应用,面向全市食品生产、经营、餐饮服务等6万余家单位。
积极推动“互联网+明厨亮灶”、清洁厨房、外卖“食安封签”等工作,为学校食堂、校外供餐单位、网络订餐等重点业态加装“安全锁”。截至目前,该市已有8774家餐饮单位达到“清洁厨房”标准,1476家学校(含幼儿园)食堂实现“互联网+明厨亮灶”,125家学校食堂食品安全达到优秀等级。
坚持守源头、管过程,强化食品行业各业态监管,推动外卖“食安封签”。廊坊市662家企业同步对接升级“廊坊市食用农产品追溯体系平台”,建立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衔接机制,均可开具二维码电子追溯合格证。
大力推动河北省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信息追溯管理系统应用。目前廊坊市7家在营农贸批发市场652户商户全部纳入追溯体系并入网,累计录入入库订单63118个、出库订单2669590个,涉及农产品品种2364个,实现经营环节食用农产品来源可溯、去向可查。
建立食品安全信用监管工作机制。廊坊市将“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与企业信用风险分级分类有机结合,抽查食品经营主体4000余户次,运用企业信用风险分级抽查占比80%,问题发现率增长13.9%。
“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让我觉得在廊坊生活很幸福。”市民吴先生说。幸福感是群众对生活最质朴的体验,也是对创建工作的最高褒奖。
站好“先锋岗” 赋能产业新发展
初秋是丰收的季节。廊坊市固安县河北兴芦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万亩绿色番茄园中,7种颜色的番茄长势喜人,成熟后将制作成礼盒产品销往北京。在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工作中,廊坊市不断提升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食品产业再提档、再升级。
廊坊市大力推进环京津高端精品蔬菜产业带、环雄安设施西甜瓜产业带、北三县高端净菜供应圈的“两带一圈”特色优势产业,248个绿色食品认证产品激活京津1小时鲜活农产品供应圈。制定《廊坊市农业标准化生产推进方案》,培育三河粮油加工、霸州都市食品、文安杂粮、安次肉鸡等年产值超1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6个,全市现有绿色食品认证产品230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5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个。与此同时,大力开展政府质量奖培育,以企业为培育主体,积极推广《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力促企业管理水平与产品质量水平“双提升”。目前,全市食品相关企业及个人已获评省政府质量奖2项。
依托先进科技,以“服务企业、优化资源”为根本遵循,廊坊探索建立霸州食品检测共享实验室项目,打造全国首个“智能共享实验室”。该项目投资3600万元,建设面积达2400平方米,目前已配备67名精干食品检验人才。廊坊市还引进院士工作站,加强与中国农业大学、江南大学、廊坊师范学院等高校合作,推动“政、产、学、研、检”全链条食品安全共治,助力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廊坊市已扶持建设完成文安县天环冷链物流有限公司集中监管仓,成为河北省高标准建设、规范化管理的示范和标杆。深入开展“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行动,市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超过74%,打造了固安番茄、永清胡萝卜、香河蔬菜、文安小杂粮、安次甜瓜、大厂牛羊肉等一批本土特色农产品。
站好“共治岗” 凝心聚力汇众能
寻“智库”,找“外援”。廊坊市食安创建办主动向市人大汇报创建工作开展情况,提请市人大发挥监督作用,推动创建工作落地落实。邀请政协委员、党外人士代表,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建言献策,为创建工作打开新思路。
夯基础,延触手。加强基层“网格化”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乡镇(街道)食药议事机构全覆盖,所有村街(社区)三级监管网格全设置,聘任4131名村级协管员,配合开展创建工作。在廊坊师范学院打造食品安全培训基地,发挥高校专家和大学生志愿者作用;逐县建立创建专项30人检查队伍,开启专业化创建。全市121个乡镇(街道)组建议事机构,3535个村(居)组建4252人的食品药品安全协管员队伍;发布招募食品安全志愿服务倡议书,组建11个支队1万余人的社会食品安全志愿者队伍,实现“自上而下”的政府监管和“自下而上”的社会公众参与,调动方方面面积极参与创建工作。
强普法,提水平。开展“送法进企业,市场服务零距离,精准普法心贴心”活动,面向各类主体发布普法内容24期、典型案例96个,阅读转发量累计超100万次;向近2500家食品从业单位提供法律服务,普及创建知识,受众达2.1万人次,企业法律意识、安全意识、责任意识显著增强。
勤问需,解疑惑。先后开展4期食品安全“你点我检”活动,对公众最为关心的食品品类实行定向抽检,并开展食品安全“你送我检”活动18场。2项活动共检验食品1200批次,所有结果均第一时间公开,切实以实际行动回应百姓关切,推动公众参与食品安全工作热情持续高涨。
广宣传,浓氛围。监管部门带动行业协会、社会团体、群众组织等各界力量,积极开展创建宣传,目前已实现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街道社区、公共场所3个全覆盖。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全市累计发放创建建议书、宣传资料100余万份(册),各级各类媒体发布相关报道300余篇,创建短片收看与海报阅读转发量超500万次。“人人知晓、全民支持、全民参与”的创建氛围日渐浓厚。
“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是城市社会管理能力、综合竞争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充分体现,也是评价区域整体食品安全程度的综合性最高荣誉。我们将继续以群众满意为重要目标,以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为载体,促监管提升、促民生改善、促环境优化、促产业发展,全力提升全市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和保障水平。”宁鸣飞表示。
□本报记者 李 春通讯员 李梦辰 安 萌
数看创建
全市6276名市县乡村四级领导干部分别包保ABCD四级食品生产经营企业44095家,进一步压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
全市食品安全抽检量超过4批次/千人,评价性抽检合格率持续保持99%以上,在河北省食品安全工作评议中连续6年居A级。
已建成种植、养殖、屠宰、粮食收储、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基层监管单位、哨点医院等24类食品相关业态6611家(单位)现场点位信息数据库,完成6555个现场点位创建,占比99%。
建成覆盖市、县、乡(所)三级的“食品安全智慧监管应急保障指挥系统”,统一食品许可备案等14个方面智慧化应用,面向全市食品生产、经营、餐饮服务等6万余家单位。
全市8774家餐饮单位达到“清洁厨房”标准,1476家学校(含幼儿园)食堂实现“互联网+明厨亮灶”,125家学校食堂食品安全达到优秀等级。
建设“廊坊市食用农产品追溯体系平台”,662家企业、7个在营农贸批发市场652户商户纳入系统并入网。
将“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与企业信用风险分级分类有机结合,抽查食品经营主体4000余户次,运用企业信用风险分级抽查占比80%,问题发现率增长13.9%。
全市121个乡镇(街道)组建议事机构,3535个村(居)组建4252人的食品药品安全协管员队伍。
累计发放创建倡议书、宣传资料100余万份(册),各级各类媒体发布相关报道300余篇,创建短片与海报阅读转发量超500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