噱头不小 水分极大

“防猝死套餐”有效吗?听听专家怎么说

《中国市场监管报》(2023年09月28日 A8 版)

  9月12日,“防猝死套餐”登上微博热搜榜首位,引发广泛关注。
  据了解,这份“防猝死套餐”来自网友总结,由辅酶Q10、鱼油、叶黄素、维生素D3等保健食品组成,被称作“吃了可以预防猝死”的食物。话题一出,便迅速成为社会热点。这“套餐”究竟是否有效、对健康是否存在影响,成了众多网友关心的话题,同时也被多家媒体所报道。
  查看微博热搜下的实时评论,发现不少用户发表“这个套餐太强了,吃了完全不累”“保命之王,吃后精力好了很多”等言论,也有很多网友怀疑表示:“这可靠吗?”
  对此,相关媒体发文称,所谓“防猝死”,噱头不小、水分极大,看似源自国外处方、效果神乎其神,实则是将保健食品与药物治疗、预防疾病混为一谈,有夸大功效、误导消费者之嫌。
  究竟事实如何?对于这种“防猝死套餐”,消费者该以怎样的态度去看待?
  带着这些疑问,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几位行业资深专家,请他们为消费者拨开认知的迷雾。
  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执行副会长厉梁秋接受采访时表示,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大家对营养和健康的关注度持续提升。社会节奏加快、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消费市场愈发关注健康产品。本次事件也进一步体现出,健康科普宣传任重道远。
  她表示,上述这些营养素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功能,相关的科学研究比较广泛,在世界范围形成了一定的共识。但是,在任何一个国家,无论是严格准入制度的管理还是企业备案的形式,都没有官方批准的“能预防猝死”这样的功能。
  她同时指出,一次服用多种保健食品是可以的,但是要基于各个不同产品标签的说明,特别是不适应范畴的提示,同时也要结合个人的情况,合理选择使用。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教授厉曙光认为,这种所谓“防猝死套餐”的走红,体现出目前广大消费者对于保健食品的认识存在一定误区,实际上,辅酶Q10
  、鱼油、叶黄素、维生素D3等保健食品都不具备直接的、有效的、已经确认的防猝死的功能和作用。这主要源于信息的不对称以及普通消费者目前缺乏的相关专业的辨识能力。
  他提出,现如今网络上的虚假信息层出不穷,每天都会出现海量的关于健康营养、养生保健等方面的内容,今天是“防猝死套餐”,明天就可能是“防心梗套餐”等,消费者需要掌握辨别的原则和方法。对此,他给出了几点建议。
  第一,看信息发布者是否为“真名实姓”。一般以真实身份发表营养健康相关言论的,可信度相对更高。假如发布者是化名、假名,消费者接受、认可、相信这些信息时需要小心谨慎。
  第二,看信息发布者是否有医学背景、营养健康教育和研究背景等。如果信息发布者没有相关的专业背景和深厚的知识积累,所做的保健食品和营养健康的相关科普往往也是不可信的。
  第三,看信息发布者是否为正规媒体、主流媒体。一般来看,少数自媒体更有可能出现无原则底线、无专业人员审稿、随意乱科普、滥科普等现象。他认为,对于非官方发布的相关营养健康信息,可以一笑置之,面对当下海量的营养健康和食品科普信息,普通消费者根本无法辨别其真假伪劣。我们不应让这种信息流传社会、危害大众。
  国家保健食品审评专家、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董英指出,对于保健食品,每个人可根据自身不同需要进行补充,如果不缺乏,就没必要补充。即便需要,盲目吃也是不可取的。同时,保健食品不可能完全替代健康的生活方式给人体带来的积极作用。相比之下,平衡膳食、规律作息、适当运动、及时排解情绪等对于人体健康而言会重要得多。
  对此,记者也查阅了相关资料。近日,《允许保健食品声称的保健功能目录 非营养素补充剂(2023年版)》和《保健食品新功能及产品技术评价实施细则(试行)》(以下简称《实施细则》)相继发布,引发行业关注。文件涉及保健功能的内容中并没有“防猝死”的保健功能,同时,《实施细则》要求保健食品新功能定位应当明确,分为补充膳食营养物质、维持或改善机体健康状况、降低疾病发生风险因素三类。定位为降低疾病发生风险因素的,保健功能应具有促进适宜人群的健康预期,风险因素与降低疾病发生风险的关联基于权威性科学共识,保健功能涉及的风险因素能够独立影响疾病发生,风险因素相关效应标志物变化范围符合保健功能定位等。
  应当注意的是,“防猝死套餐”没有相关科学依据,若有商家打着“防猝死”的旗号销售相关产品,则会对消费者造成误导,涉嫌虚假宣传。
  “防猝死套餐”不科学,消费者应擦亮双眼,一方面“守牢”自己的钱包;另一方面,做好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为自己的健康安全负责。

□李若莹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