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刻守护 尽善尽美

——江苏省苏州市扎实推进包保工作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纪实
《中国市场监管报》(2023年10月21日 A2 版)

  今年以来,江苏省苏州市稳步推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积极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大街小巷处处弥漫着“争先而行”的火热氛围。
  他说:“怀抱使命,责任当先,只求不辜负时光。”
  自去年9月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工作开展以来,苏州市各级党委、政府以高度政治自觉,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高效统筹,层层推进,确保“两个责任”机制落实落细落到位。
  她说:“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
  苏州市各级食品安全办加强“三清单一承诺”全覆盖,层层部署,全域推动包保督导检查,强化“线上+线下”基层指导服务;以争先创优的责任感积极推行“包保+”工作机制,形成“+食安”工作理念,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坚决筑牢食品安全每一道防线。
  放眼全市,一系列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举措密集落地,一名名包保干部奔赴一线,食品安全保障力量不断加强,百姓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

学在深处 用责任找准“坐标点”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如果把食品安全比喻成一座大厦的话,那么撑起大厦的四梁八柱就是其责任体系。苏州市坚持高位发力,夯实责任基础、构建责任体系,确保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工作机制落地见效。
  “通过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落实食品安全属地管理、部门监管、企业主体三方责任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顶格推动,为‘两个责任’落实提供强大组织保障。”苏州市市场监管局局长钱斌介绍。在调研苏州市各地食品安全“两个责任”落实情况时,调研组发现,各级包保干部、企业食品管理人员等的责任意识普遍增强。
  今年以来,“顶格推动”“高规格谋划”“建章立制”是苏州市各级食品安全办推进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的生动写照。苏州市召开县级市(区)委常委会会议或政府常务会议,听取工作进展情况,形成“涡轮增压”提速效应;各镇(街道)党政主要领导主动发力,全面落实“三清单一承诺”,形成“全市一盘棋”格局,夯实属地责任落实“最后一公里”。
  建制度、强基础、补漏洞。苏州市坚持以上率下,形成包保“头雁效应”,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示范带头,探索“提级+分片”新模式。姑苏区委书记、苏州市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带头包保A级主体,张家港市12名党政领导干部主动落实包保责任。其他县级市(区)结合地方实际,适时提级包保,并以区域为单位探索领导干部集中包保、集中督导方式。村、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主动跟进,以网格为单位,有效夯实“两个责任”落实的“最后一百米”。
  截至9月30日,苏州市全市18万家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实现督导覆盖率、督导完成率、问题发现整改率3个100%。

干在实处 用实干打造“支撑点”
  今年以来,苏州市高效、按时、以实干硬举措落实落地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各级食品安全办推动末端发力终端见效工作机制落地,取得明显成效。
  “充分考虑规模、业态、风险等综合因素,我们把规模较大的乳制品、肉制品等高风险食品生产企业、重大活动保障定点单位等业态纳入A级主体。”苏州市食品安全办副主任、市场监管局副局长杭颖介绍,苏州市优化包保主体分级标准,将包保分层与业务主管部门相对应,把各级各类学校食堂按照主管部门的层级,分别放入A、B、C级,有效解决包保任务畸轻畸重问题。
  为实现“三清单一承诺”全覆盖,苏州市市场监管局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精准锁定全市食品生产经营主体数据。依托“镇(街道)自查、县级市(区)筛查、市核验”的三级查验机制,叠加利用信息化手段校验、比对和把关,高质量完成向“落实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平台”推送18.1万家包保主体、10006名包保干部数据信息的任务。
  苏州市采用“线上+线下”两条路径,强化基层指导服务。通过分层集中培训、电话沟通、建群交流等,全面加强落实“两个责任”工作指导。依托“苏食安”食品安全综合管理平台,充实培训资源,完善在线政策法规、公告、培训课程、考试题库、科普知识等内容,提供百余节食品安全“微课堂”课程,强化对基层落实“两个责任”工作机制的全覆盖业务指导。
  如何真正落实包保督导检查全覆盖?对此,苏州市通过强化督查督办,将食品安全“两个责任”机制落实情况纳入食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并印发19万册《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公示册》,对四级生产经营主体开展培训、督导、检查、帮扶的“4+4”工作模式,有效实现“两个责任”全覆盖。
  保障食品安全永远在路上,落实“两个责任”工作任务依然艰巨、复杂。苏州市将以实干开新局,不折不扣地把末端发力终端见效工作机制落实到每一名包保干部、每一个包保主体身上。

谋在新处 用创新营造“闪光点”
  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工作机制,要求“一年打基础,两年全覆盖,三年见成效”。为此,苏州市积极创新,一次次逢山开路,一次次遇水架桥,积极拓展“两个责任”外延。
  苏州市建立包保督导工作标准化流程,实施“五步”工作法开展现场督导:一查看现场(看资质、看环境),二查阅资料(查票证、查记录),三询问人员(问“三类人”、问“三件事”),四填写记录(填公示册、报督导平台),五反馈结果(反馈包保主体、通报监管部门)。
  “例如,包保干部在督导时,会查看食品生产单位食品添加剂的保管是否有领用、出库记录;查看餐饮单位食品原料、半成品与成品是否生熟分开;查看是否有变质或超过保质期的食品等。”苏州市吴江区桃源镇乡级包保干部刘勇介绍,这一流程不仅明晰工作程序和内容,使包保督导更具可操作性,也让包保效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苏州市姑苏区虎丘街道留园社区村级包保干部施春燕在包保督导中,发现某D级自助餐厅大堂现场没有“适量点餐”提示,餐桌上也未张贴“反食品浪费”提示语和相关标识,且服务人员没有引导用餐人员适量点餐、取餐,餐厅后厨还发现了大量餐厨垃圾,存在食品浪费行为,施春燕立即向属地市场监管部门进行反馈。经现场取证情况属实,该案例也被列为姑苏区首例餐饮浪费典型案例。
  “发现问题就能立刻调查处理,是因为我们建立了属地管理、企业自查、部门监管‘三位一体’责任体系,紧密衔接,融会贯通,形成督导发现问题整改闭环。”苏州市姑苏区食品安全办主要负责人介绍,像这样将包保督导与制止餐饮浪费专项行动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有利于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同时,建立行业自律规范,形成行业良序;另一方面,也能延长制止餐饮浪费专项行动的“触手”,不断提升全市制止餐饮浪费工作质效。
  更聚焦、更务实。苏州市包保干部在开展包保督导的同时,关注企业需求,持续提升服务能力。苏州市创新推行“包保+”工作机制,将包保督导与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相衔接,广泛收集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诉求,认真梳理形成问题清单,召集相关部门开展会商研究,围绕政策落实、服务保障、标准制定、项目创新等方面,提出解决和帮扶方案。
  苏州市常务副市长顾海东在督导包保某A级保健食品生产企业时,得知该企业主营产品的生产原料国内暂无满足资质且符合工艺要求的企业,需向国外进口生产原料,而需求量逐年增加,受疫情影响,该企业在原料进口配额等方面遇到了困难。
  了解情况后,顾海东立即协调商务和市场监管部门着手解决该问题,通过精准指导、靶向施策,在短短两周内就获得商务部对外贸易司正式批复,同意增加原料配额。企业负责人表示非常满意,一次督导,就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
  严查实督不仅在于指导企业排查隐患、防范风险、治理问题,更在于通过包保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进行困难帮扶、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苏州围绕高质量核心助推产业发展,坚持“+食安”工作理念,将食品安全工作融入党政领导干部对经营主体的日常工作中,融入经营主体全生命周期中,融入地方高质量发展总体布局中,融入提升民生福祉的重点工作中。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加强统筹协调和部门间对接,对各类主体的食品安全情况予以关注、提醒和督导,从压实食品生产经营主体的食品安全责任,扩大到压实整个经营主体的食品安全责任,聚力构建新型食品安全治理格局。
  拳拳之心结出的累累硕果,无不映射着苏州市各地食品安全办同志们的辛勤汗水。各领域安全生产以及市域社会治理工作同部署、同调度、同推进,推动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工作在苏州市走深走实。
  苏州市将聚焦发展与安全,强化上下联动、左右协同,发挥示范引领的辐射带动效应,以更优服务为苏州市高质量发展助力赋能,奋力写好“食安苏州市”新篇章,全力答好“促进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本报记者 祝 富 通讯员 潘曾玉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