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引领助推食品安全共建共治共享
——第三批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实践经验掠影(二)
监管“跑”在风险前 食安“晒”在阳光下
泸州数字赋能打造酒城食安智慧监管
近年来,四川省泸州市统筹推进食品安全智慧监管体系建设,按照“一网两端”总体建设思路,面向监管人员、经营主体、社会大众,打造“数据一网关联、业务一网通办、监管一网调度”的智慧监管矩阵——“酒城e市监”平台,进一步优化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效能,以智慧监管赋能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
夯实监管“数据大脑”,让监管信息“通”起来
“酒城e市监”智慧监管平台以大数据支撑市场监管工作,平台构建起“1+2+N”体系即“一个数据中心”,“公众端”“监管端”两个服务端,食品药品溯源、企业信息公示、“明厨亮灶”工程等13个业务系统,在纵横两个维度上实现多数据采集、多信息汇聚。
在纵向跨层级归集上,平台整合市场监管系统国家省市县四级业务信息、国家部委和省级多部门涉企信息、经营主体企业信用信息,主动挖掘互联网涉企信息,接入企业3.5万余家,归集各类监管数据5000余万条。全市615家获证食品生产企业建立食品信用档案,归集企业食品生产经营许可备案、监督检查、稽查执法、抽查检测、投诉举报等有关信用信息2000余条。
在横向跨部门收集上,平台通过将食品安全委员会相关成员单位业务数据进行高效采集和梳理利用,归集农业农村部门“农残检测”、商务部门“智慧农贸”等业务系统数据,沉淀食品安全相关数据600余万条,实现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之间、市本级政府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与上下级部门之间资源信息共享和交换,畅通部门协同监管路径。
突出中枢作用,让监管“跑”在风险前
“酒城e市监”智慧监管平台充分发挥信息中枢作用,通过实时远程督导、信息综合研判、风险实时预警、联动指挥调度等方式,为精准监管、科学决策提供信息数据研判支撑,提升对经营主体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管精准化智能化水平。
个性化服务推进“一企一策”。结合企业实际实施开发清单制+信息化的岗位履责上报系统(清单制3.0),平台将“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履责内容分配到最小单元,以智慧化手段有效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
监管人员化身“云监工”。借助智慧监管平台,基层监管人员充当“云监工”,手机随时随地在线监管,一日巡查上百户,远程督导整改落实,有力提升监管效能。
数据“参谋”实现精准风控。依托数据预警模型和大数据分析手段,平台对各类监管业务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可视化呈现出市场监管工作风险点,并实时推送到属地区县局和基层监管所进行预警。实现执法现场图像语音信息双向传输,并可作为数字化证据留存,满足“点对点”勤务监督和扁平化监管的需要。
数据服务促进科学决策。平台围绕监管全貌、数据共享、会商决策开展大数据分析,形成动态数据报告并上报市委、市政府,为领导提供科学决策服务。
多方担任“守门员”,让食安“晒”在阳光下
在“酒城e市监”智慧监管平台,有“食不相瞒”“你点我检”“酒城e市监”三大专栏,向群众提供抽检结果、明厨亮灶、红黑榜、你点我检、科普宣传等相关内容,成功搭建起了监管人员、经营主体、社会大众之间信息沟通的桥梁,将食品安全“晒”在阳光下。
“食不相瞒”专栏以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为抓手,发布明厨亮灶直播、抽检监测和食品安全“红黑榜”、食安科普等1125条食品安全信息,浏览量超500万人次,推动食品生产经营主体接受社会监督。
“你点我检”专栏让食品抽检“飞入寻常百姓家”,群众通过平台点选最关心的食品品种,征集群众关心关注的抽检信息2475条,涉及关注食品38类、经营主体1308家,累计点选2046批次,推动“部门监管+自律管理+社会共治”的管理格局形成。
“酒城e市监”专栏开设商家入口、消费维权、农村群宴管理等通道,承担“三小”备案、技能培训、群宴报备、指导监督的功能,调动经营户、消费者积极参与。“三小”备案管理系统纳入监管平台共15888户,完成全市农村群宴在线报备3000余次。
强化全程管控 “硬分离”显软实力
宜昌着力提升食品安全监检结合效能
近年来,湖北省宜昌市坚持以“四个最严”要求为根本遵循,认真贯彻食品抽检分离改革工作统一部署和有关要求,紧扣食品抽检“高质量”目标定位,加强组织领导,积极探索创新,强化全程管控,以“硬分离”彰显软实力,有效提升抽检质效,全力保障食品安全。宜昌市连续5年在全省食品安全考核、群众满意度测评中位列第一。
坚持统筹谋划,监督抽检工作领导力度进一步加大
宜昌市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工作,把监督抽检当作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以及精准管控食品安全风险隐患的重要举措。宜昌市市场监管局党组多次召开会议,学习《食品安全抽样检验管理办法》,提高政治站位,统一思想认识,制定相关措施。印发《宜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监督抽检分离工作实施方案》、《宜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开展食品安全“抽检分离”工作的通知》,明确监督抽检工作目标任务、抽检“分离模式”、方法步聚和有关要求,召开全市监督抽检工作业务培训和动员部署会,规范工作内容,提出具体要求,推动监督抽检硬分离工作有效落实。
积极探索创新,监督抽检工作进一步规范
宜昌市坚持典型引路、摸索经验、全面实施的思路,选取不同类型单位,分别在当阳市、伍家岗区、秭归县3个县市区局开展“抽检分离”改革工作试点。在此基础上,总结推广试点经验,以点带面,在全市稳步推进“抽检分离”改革工作。目前,主要采取了三种模式:一是“内分离”模式。同一承检机构实行抽样和检验分离。抽样人员与检验人员属于同一家承检机构,但是抽样人员与检验人员不是同一个人,做到抽样人员不检验,检验人员不抽样。二是“外分离”模式。对同一类食品的抽样和检验由不同机构承担。抽样人员和检验人员分别属于不同机构,其中一家机构既可以是技术机构,也可以是专门抽样单位,负责抽样工作;另一家机构是检验机构,负责检验工作。三是“质分离”模式。抽样和检验工作分别由市场监管部门和检验机构负责。市场监管部门监管人员负责组织实施抽样工作,承检机构负责检验工作。“质分离”模式是实现“抽检分离”工作要求与“检管结合”工作目标的有效手段,通过开展“抽检分离”改革工作,抽检程序进一步规范,工作质效进一步提升,为高标准做好监督抽检工作提供新的范式。
强化监检结合,食品安全监管质效进一步提升
宜昌在全市全面实施“抽检分离”工作,进一步提升抽检质量和监管效能。一是提升了抽样质量。按照《湖北省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实施细则(2022年版)》进行食品抽样,落实食品监督抽样由监管人员陪同,并开展现场监督检查取证和记录产品朔源信息,从根本上做到抽样不检测、检测不抽样。二是提升了检测质量。市场监管部门督促指导检验机构依据标准开展检验,及时通过国抽信息系统真实、客观、准确填报抽检数据,抽样单位、承检机构及相关人员不得随意更改抽检信息,不得瞒报、谎报、漏报检验数据。三是提升了监管质量。抽检单位及时将不合格食品检测信息推送给市场监管部门,市场监管部门迅速立案查处。同时,坚持问题导向,举一反三,循线深挖,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截至目前共整改问题1680多个,及时开展专项整治8项,消除了食品安全风险。
以人为本抓创建 示范引领显成效
南宁多措并举加快食品“三小”提档升级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问题导向,狠抓食品“三小”综合治理,采取强化抓责任落实、规范监管、智慧监管、柔性监管等措施,推动食品“三小”由“小散低、脏乱差”向“小而精、名特优”转变,进一步深入推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工作。
强化责任落实,夯实食品“三小”科学治理根基
南宁市以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为抓手,持续推动地方政府、监管部门、食品“三小”主体“三方责任”落实。
全面摸底建档。在食品安全网格化监管基础上,实行市、县、乡、村四级联动“拉网式”排查,并充分发挥全市食品安全协管员队伍作用,开展全面建档摸排及业态摸底调查,查清业主基本信息,建立食品“三小”业态名录,实施动态管理。
全面落实包保责任。建立区域监管和包保责任图,分区、定人、定责,确保责任到岗、任务到人,实现包保责任全覆盖,有效夯实地方政府、监管部门、食品“三小”主体“三方责任”。目前,全市登记备案小作坊4787家、食品摊贩5383家、小餐饮2.63万家,包保覆盖率100%。
强化规范监管,打造“文旅+食品”示范品牌
南宁市积极打造示范街区,引导食品“三小”提档升级。
统一规划,集中管理。市场监管、城管、环保等多部门协同发力,推动食品“三小”划片分区集中管理。
健全制度,规范提升。南宁市积极探索“三小”治理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经营管理、食品安全、环境卫生、消防安全、油烟噪声污染防治“五项管理制度”,助力经营主体实现责任意识、经营环境、服务水平“三个提升”。
打造精品,示范带动。打造食品“三小”示范店、示范街和“样板间”,引导全市食品“三小”学有标杆、全面提升。近年来,南宁市打造了多个小餐饮集中商业街区和特色夜市,成为拉动南宁夜市经济的又一引擎。
强化智慧监管,助力食品“三小”产业活而有序
南宁市以问题多发领域为重点,强化靶向监管能力。
小油坊“互联网+”监管。针对南宁市小油坊在全市登记备案小作坊占比达三分之一、西南气候炎热易引发食品安全隐患等情况,南宁市着力建设“食用植物油安全监管与追溯系统”智慧监管平台,推出App手机监管系统,实现小油坊从业者业务“线上办理”、执法人员远程监管、消费者线上查询,降低监管成本,提升监管效能。
小餐饮电子化巡查。针对小餐饮占据全市餐饮主体50.2%的情况,南宁市开发使用“食安八桂监管”App,利用手机巡查“互联网+”监管功能,监管人员通过连接蓝牙打印机直接打印巡查记录,商户通过扫描二维码直接上传整改材料,实现全程电子化监管,在压缩监管时效、释放基层执法人员监管压力的同时,不断压实餐饮服务经营者食品安全主体责任。
强化柔性监管,守护“人人共建”城市温度
南宁市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持续提升监管服务水平。
优化营商环境。南宁市青秀区在全区首推小餐饮“告知承诺制”,即饮品店、小吃店等在办理小餐饮登记时,可以在提交申请开业的同时同步完成审批办证,并在行政审批现场勘验环节实施远程线上勘验模式,最大程度地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缩短办证时限,减轻个体工商户资金运营压力,为城市“小店经济”保驾护航。
夯实执法队伍。南宁市政府拨出专款给市场监管部门聘请专业人员组建食品生产职业化检查员队伍,2019年队伍组建以来,共出动职业检查员1267人次,检查高风险企业481家次,及时梳理生产及管理漏洞,弥补了基层执法力量不足的问题。同时,引入群众监督和网络监督,截至目前,累计开展了43期“周周有料到-食品安全你我同查”,通过网络征集民意选取粉店、奶茶、饮品等网红小餐饮店,开展监督检查并对执法现场进行直播,以群众的眼睛去监督企业,让网友的弹幕和评论成为群众食品安全满意度最直接的体现,该活动获得广大市民一致好评。
优化体系机制 打造过硬队伍
南通全力打造食品安全监管铁军
近年来,江苏省南通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以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为抓手,创新构建“2+3+4”工作体系,全力打造一支忠于使命、勇于担当、能力过硬的食品安全监管队伍。
夯实“两大基础”,筑牢监管队伍建设“基本盘”
一是推进基层分局建设标准化。南通市市场监管局将食品监管作为各市场监管分局首要职责,聚焦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体制机制建设、干部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基础保障建设、作风纪律建设6方面,推进实现111个分局建设标准化、规范化。
二是推进基层食安办建设标准化。南通制定基层食安办建设与运行标准,大力推进网格化、标准化建设,全市划定食品安全工作网格1816个,落实专职工作人员147名、协管员1798名、信息员2644名,基层食安办“八有六化”全部达标。
完善“三项机制”,点燃监管效能提升“助推器”
一是健全“竞赛激励”机制。南通坚持实地比武,突出问题发现,每年定期开展食品安全监管技能大赛、食品法律知识竞赛、“青苗杯”执法技能大赛、快检技能大赛等活动,有效提升监管人员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开展“先进基层分局”、“市监工匠”、“业务标兵”、“执法标兵”典型选树。
二是创新“教学实训”机制。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模块化”“沉浸式”教学,常态化举办食品安全监管、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升培训班。坚持理论与实战相结合,科学设置课程。采取以强带弱、以老带新等方式,相互结成帮带对子。与张謇学院合作,定期举办食品企业家培训班,有效传承张謇“实业报国、实干兴邦”精神。
三是落实“保障支撑”机制。建设“食安南通”平台,有效整合食品安全监管常用系统,便利操作。全市111个基层市场监管分局监管执法人员100%标准化配备执法记录仪、快检设备、便携式打印机等装备。同时为监管执法人员全部发放《食品安全工作常用手册》。
建强“四支队伍”,织密食品安全风险“防控网”
一是全力打造以“职业检查员”为核心的专业监管队伍。制定出台食品安全检查员管理办法,建立健全选拔、培养、管理、使用、评价、奖惩等长效机制。全力打造专业化、多层次、职业化的高、中级检查员队伍。积极引入第三方专家力量。全市食品安全监管专业化人员占比达71.5%。
二是全力打造以“包保干部”为核心的属地管理队伍。制定出台“1+3+4”包保方案。市长办公会专题研究学习包保责任制有关内容。市食安办主任走进市委党校讲授“两个责任”课程,市、县两级举办“两个责任”集中轮训114期。基于信息化平台,推动实现每季度督导完成率100%和问题整改率100%。
三是全力打造以“食品安全总监”为核心的企业自主管理队伍。2019年率先在食品生产企业建立食品安全总监制度。2021年将食品安全总监制度写入《南通市质量促进条例》。食品安全总监制度“三个全覆盖”创新举措获江苏省领导批示肯定,全市共设立食品安全总监5440名。研究制定省级食品安全总监地方标准,开展总监技能竞赛,探索总监履职评价机制。
四是全力打造以“食品安全监督员”为核心的社会共治队伍。组建由行业协会代表、科研院校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外卖骑手、消费者等组成的监督员队伍,全市共聘请监督员738名。邀请各界参加,开展“随机查餐厅”行动392次。发挥外卖骑手优势,全市372名骑手组成“光盘行动宣传队”。
通过构建“2+3+4”体系,南通市协同共治的监管网络不断拓展,科学精准的监管机制逐步完善,尤其是传承张謇精神,形成了以“融创精进 忠实砺行”为核心的食品安全监管文化体系,有力有效守住了食品安全风险底线,全市食品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推动智慧监管 守护“舌尖安全”
重庆江北实施学校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建设提质增效
近年来,重庆市江北区以校园食品安全等为重点领域,全面推进食品全链条智慧监管成效明显,成功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市场监管部门先后获得全国食品安全工作先进集体、重庆市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表彰。自2019年在全市首创实施“食品安全互联网+明厨亮灶智慧监管服务”项目以来,江北区着力推动智慧监管提质扩面,截至目前,辖区225家学校(含幼儿园)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AI智能抓拍”建设覆盖率达100%。
明厨亮灶“全覆盖”
覆盖“广”。江北区以联合发文、宣贯培训等多种方式,广泛传播“互联网+明厨亮灶+AI智能抓拍”的积极意义,在全市率先实现学校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AI智能识别”全覆盖。学校食堂均开通使用“重庆市阳光食品”信息平台,并以点带面推动涉老涉小、集中供餐、外卖餐饮等共计3000余家餐饮单位后厨完成“互联网+明厨亮灶”建设,工作进度列全市首位。
培训“细”。召开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专题培训等会议,围绕食品安全精细化管理,指导学校熟练使用“互联网+明厨亮灶+AI智能抓拍”系统,全面实现食堂后厨环境、食品加工过程“直播监管”,依托对食品安全违规行为智能抓拍、后台反馈、限时整改等功能,及时排除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形成学校食堂监管闭合回路。
应用“实”。通过系统预设的分类“食品安全风险管控项目”和自查拍照使用的定时、定位、定人、定事、定景“五定”数据保真技术,督促学校食品安全管理人员通过手机App完成每日晨检、自检自查、风险隐患管理、原材料管理、陪餐管理等9大板块自律管理,有效推动“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机制落地。
安全信息“全公示”
以公开助规范。依托“互联网+明厨亮灶+AI智能抓拍”,为学校食品安全信息公示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教育、市场监管部门及时印发《关于切实做好向学校师生和家长公开食堂食品安全有关信息的通知》,细化公开的具体措施,提升公众对学校食品安全工作的认可度。截至2023年11月,全区学校向家长老师代表共计1590余人主动公开在线直播、公示档案、监管档案、自律档案等信息内容。
以公开促自律。公众通过“重庆市阳光食品”App可查看学校食堂的资质证照、食品留样等情况,抽检结果、行政处罚情况等监管档案,从业人员培训考核等自律管理情况。已通过授权的家长老师代表可进一步实时查看后厨直播情况,发现违规问题,可点击“直通负责人”按钮,系统自动生成视频截图推送至学校负责人手机督促整改。学校明确专人把关信息公开质量,第一时间整改风险隐患,确保实时有人看、有人评、有人管。
以公开增互信。学校食品安全“互联网+明厨亮灶”视频信号全部接入“重庆市阳光食品”信息平台,并推送至市场监管总局智慧监管中心平台和重庆市新型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确保信息真实性。同时利用“校园公开日”“食品安全宣传周”等活动,积极推介学校食品安全信息公开成效,积极听取家委会建议反馈,获得广大家长普遍认可和支持。
智慧管理“全流程”
现场监管“有度”。加强基层执法人员培训,严格对照“重庆食安智慧监管”App中的检查要点,累计对学校食堂开展无纸化现场检查1921家次,结果自动公示留痕。同时,监管人员通过“重庆市阳光食品”App,随时对学校食品安全工作情况进行远程监管、非现场监管,有效提升监管时效性。
全时监管“有方”。全区学校食堂在“互联网+明厨亮灶”基础上引入“AI抓拍”功能,对烹饪间、备餐间、洗消间等重点区域实现24小时智能抓拍,自动识别推送包括有害生物侵入等11种违规行为。截至目前,已智能识别并推送学校整改食堂后厨违规行为10090次,整改率达100%。
靶向监管“有效”。针对违规数据,系统归集后进行智能统计分析和排名,对从业人员个人卫生(占比16.82%)等不合格率较高的事项,以及有害生物侵入(占比0.44%)等风险较高的抓拍类别进行重点监督检查。对违规行为较多、整改不及时、风险隐患较高的学校,及时约谈有关负责人,督促整改或依法采取措施,实现学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精准化、高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