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村”的“富美”秘籍
——记江西省宜春市市场监管局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宽敞的道路、整洁的环境、美丽的庭院……走进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潭山镇院前村,仿佛置身于花园之中。从以前的“贫穷村”转变为富美乡村,其间的巨大变化令人感慨。
院前村曾经是一个贫穷的村庄,经济发展落后。近年来,宜春市市场监管局驻村工作队以党建为笔、文化为墨、田园做纸,带领群众走上了新型集体化致富之路,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党建引领 发动“红色引擎”
“以前在村里办事,经常不知道找谁,也不知道去哪里找。现在直接到大厅里办事咨询就行,方便多了。”这是院前村党群服务中心升级改造后群众常说的一句话。
院前村原党群服务中心建筑面积仅18平方米,服务设施不齐全。针对这一问题,宜春市市场监管局驻村工作队做专题汇报,提出列为重点帮扶项目。该局党组高度重视,统筹帮扶资金20万元用于党群服务中心扩建修缮。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一道,全力推进党群服务中心的规划选址、工程设计和建设施工等工作。
2022年10月,新的党群服务中心投入使用,办公环境全新升级、办事服务便捷高效,让群众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阵地建起来了,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更足了。为使党建阵地“活”起来,驻村工作队不断推动该局党组织与基层党组织联创联建,指导帮扶村党建等各项工作,助力院前村迈上发展新台阶。
党的根基在基层。今年9月24日,宜春市市场监管局主要负责同志带队到院前村开展食品抽检合格品备份样品捐赠活动,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加强人文关怀,并对院前村的党建及乡村振兴工作作进一步指导。
产业驱动 注入“绿色动力”
“现在国家的政策好,村里每年都会给我家几千元的产业分红。”院前村脱贫户王子中高兴地说。
曾经的院前村集体收入少,几乎没有像样的产业,项目资金仅能用来修建基础设施,各方面发展受到限制。面对这一状况,驻村工作队把推动产业振兴放在帮扶工作的首要位置,不断探索如何结合当地优势发展自身产业,提高村集体收入。
院前村地理位置优越,森林资源丰富,水资源充足。驻村工作队因地制宜,充分挖掘生态资源,指导发展毛竹山林租赁经营、水力发电、生态水稻种植、蜜蜂养殖等绿色产业,共帮助院前村流转毛竹山林约3800亩,带动村民发展笋竹产业;向上级积极争取170万元资金用于改造黄背水电站,年发电量60万千瓦时;帮助村民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脱贫户”的产业模式发展蜜蜂养殖产业,年产蜂蜜2000余公斤……
驻村工作队经过不断探索和推进,使院前村产业实现自我“造血”,村民年终产业分红每人达1000余元,村民的钱袋子逐渐鼓起来。
治理赋能 架牢“蓝色支撑”
进入冬季,院前村仍旧生机勃勃。沿村主干道修建的彩色文化墙格外醒目,理论文化、移风易俗、孝老爱亲等知识通俗易懂、感染力强,仿佛在诉说着院前村动人的故事。
驻村工作队以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创建为抓手,与村两委共同努力,砌起了这道“风景墙”,与家家户户的美丽庭院相辅相成。
“现在村里的环境真是好啊,房前屋后都是小花园、小菜园,干干净净的。我们老年人饭后散散步、健健身,能多活上几岁呢。”正在小广场健身的村民老徐乐呵呵地说。
“美化人居环境,选树道德模范,表彰优良做法,可以极大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让乡村变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家园。”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周文军说。
让基层群众钱包鼓起来、身体棒起来,让乡村文明风尚树起来,是驻村工作队的初衷。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贵在坚持,积跬步以至千里。宜春市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坚决扛起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持续加大帮扶力度,在推动帮扶村振兴的道路上谱写新的篇章。
□周常青 黄绍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