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引领助推食品安全共建共治共享

——第三批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实践经验掠影(三)
《中国市场监管报》(2023年12月21日 A6版)




  

紧扣新时代发展步伐 心系“菜篮子”安全
襄阳打造农贸市场现代治理标杆

  湖北省襄阳市紧扣群众对农贸市场的新期待,顺应食品流通监管新趋势,紧跟智慧监管新步伐,推进农贸市场由标准化建设向信息化追溯、智慧化管理、“一网统管”迭代升级。
“三个纳入”,压实农贸市场管理党政同责
  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襄阳市委、市政府将农贸市场建设列入全市重点民生实事大力推进,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多次研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市委书记、市长现场检查、调研,为农贸市场标准化智慧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纳入财政预算保障。将农贸市场食品安全作为重要民生工程,加大经费投入力度。2019年以来,投入市区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奖补资金2.1亿元;将农贸市场食品快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每年投入快检经费超过200万元。2023年投入100万元,在农贸市场建设规范化智能化快检室,快检结果实时上传智慧监管平台,实现快检数据的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共享性、可靠性。由传统的委托第三方检测逐步转变为经营主体运营,切实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行业引导、公众参与的社会共治局面。
  纳入“两个责任”落实。襄阳市委、市政府出台《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实施方案》,47名干部对农贸市场实行一对一包保。其中,将2个农批市场作为B级主体纳入所在地县级政府分管商务的领导包保,将45个农贸市场作为D级主体纳入村级干部包保,包保干部每季度对农贸市场进行督导。47个农贸市场按照要求配备食品安全员,并按照要求落实“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的风险防控机制。
“三化”利民,力求农贸市场面貌焕然一新
  紧紧围绕利民、惠民原则升级改造农贸市场,群众满意度从2018年的55.4%上升到2022年的98.3%。
  布局便利化。出台《中心城区农贸市场布局规划》,构建“以大型农批市场为集散地、中心农贸市场为骨干、社区农贸市场为基础、便民蔬菜店为补充”的农贸市场布局,打造群众买菜15分钟的生活便利服务圈。
  改造标准化。制定《襄阳农贸市场建设规范》,出台《农贸市场标准化建设改造升级实施方案》,改建、新建市区农贸市场45个,建筑面积达18万平方米。在设施配备上,对检测室、柜台货架、店面招牌等11项进行统一配备。在功能应用上,坚持美观和实用并重,增设人性化服务设施,推广智慧化支付手段,提升农贸市场便捷性和安全性。在风格设计上,注重融入地方文化特色,打造了45个标准统一、各具特色的农贸市场。
  管理规范化。制定《市区农贸市场管理办法》《农贸市场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规范》,严格落实经营者备案管理、食品追溯、检验检疫、禁宰禁野禁渔、食品快检、诚信管理等制度。针对农贸市场食品检测不到位问题,将农贸市场快检委托公益性机构检测,实行自检和他检的“双检”制。2019年以来,快检食品78万余批次,检出不合格食品755批次。
“智慧”监管,推进农贸市场治理日臻完善
  大力开展农贸市场智慧化建设,制定智慧农贸市场建设地方标准。农贸市场快检不合格率从2019年的0.15%下降到2022年的0.04%,风险预警69次,高效处置监管、投诉、服务事件346件,立案处罚13起。
  全过程追溯。巩固全国第四批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城市成果,持续对追溯系统进行优化升级。追溯体系涵盖8个子系统、962个网点,追溯范围覆盖452个肉、菜、水果和水产品类。2022年,依托襄阳智慧三农平台,开发建设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系统,自主生成包含质量承诺和信息追溯的电子合格证。建立以承诺达标合格证为载体的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衔接机制,实现农产品生产产前提示、产中预警和产后检测,实现农产品质量可视化监管。目前,全市农产品质量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9.8%以上。
  智慧化管理。采取政府补贴方式,鼓励开办者和运营商建设智慧农贸市场。农贸市场信息追溯系统保证了农产品来源可查;先进的快检设备实现结果实时上传,保证结果真实可靠;三代智能电子秤的应用杜绝了入场经营者短斤少两、价格欺诈的行为;电子秤打印的交易溯源凭证,方便了消费者查询食品溯源信息、对商户的评价和投诉;市场内设置的各类显示屏极大便利了消费者查询所需信息。
  一网管全域。统一开发智慧监管应用场景,在全国率先纳入全市“一网统管”,并融入智慧城市一体化管理平台,打造农贸市场“全量”数据和“全景”画面监管模式。实现农贸市场各类数据向全市大数据库整合,风险预警、舆情监测、投诉举报等向“一网统管”整合,监管、服务、维权向一体化管理平台整合“三个整合”。打造了风险处置、舆情应对、纠纷调解、市场服务等一体化管理平台,实现统一派单、部门和运营商分头处置、结果及时反馈,形成了高效处置一件事的“闭环管理”,为农贸市场监管带来全新变革。

坚持“五打五推”从严从快从实处置不合格食品
哈密持续推进核查处置工作走深走实

  不合格食品核查处置是防范食品安全风险的重要保障,是倒逼食品生产经营者履行主体责任的有效手段。近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以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为契机,坚持“严”的总基调,从严从快从实处置不合格食品,持续推动核查处置工作走深走实。
  打好制度搭建组合拳,推动监管检查规范化。积极探索推进“不合格食品核查处置”的硬措施,制定出台《哈密市抽检监测不合格(问题)食品核查处置工作制度》《哈密市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监测信息通报机制(试行)》《哈密市食品安全风险预警和交流工作制度》等相关制度,进一步明确事权划分、信息通报、风险交流及督查督办等相关要求,强化多批次不合格核查处置工作,不断提升监督检查的精准性、科学性和规范性。坚持将提高“不合格食品核查处置”工作质效作为市政府年度食品安全评议考核重要内容,增加权重,压实各方责任。2020年至今,哈密市共办理不合格食品核查处置案件140件,核查处置按时完成率达100%,处置信息公开率达100%。
  打好齐抓共管组合拳,推动压力传导链条化。对标“五个到位”和闭环管理原则,建立食品安全责任联合约谈机制,联合农业农村、公安及外地相关部门召开约谈会,通报问题、分析原因、压实责任、敲响警钟,压紧压实属地管理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对抽检不合格产品逐级溯源,及时将信息通报相关单位及部门,与本地相关部门积极开展联合检查,协调外地有关部门开展核查,在全疆率先共享区域内不合格食品信息,切实规范食品生产经营市场秩序。加强风险交流和信息共享,定期组织食安委成员单位召开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与交流工作联席会议,持续推动各部门食品安全信息共享、风险会商研判、预警交流等方面的协作。
  打好线索排查组合拳,推动自查自纠常态化。建立“三必查”工作机制,将多批次抽检不合格、发生食品安全事件、纳入较大风险点等三类企业作为必查对象,以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农兽药残留超标、滥用食品添加剂及多批次抽检不合格案件为重点,严格按照“四不两直”要求,不打招呼、直奔企业。同时,通过不断健全完善工作台账、统一自查自纠工作标准,切实夯实核查处置部门责任,进一步提升核查处置工作质效。
  打好整改销号组合拳,推动风险化解闭环化。按照“见人见事见地点、定时定人定责任”的要求,将多批次抽检不合格企业划定为较大风险等级,逐一明确监管责任人,制定整改措施,限定整改时限,形成整改闭环。同时,按照风险管理原则,将多批次抽检不合格企业调高风险等级,加大监管力度,增加检查频次,积极开展跟踪抽检且覆盖之前抽检的不合格产品和检验项目,倒逼企业切实整改。2020年以来,共对2批次餐饮环节原材料、14批次食用农产品和3批次生产环节食品开展跟踪抽检,检出2批次不合格食用农产品。
  打好帮扶指导组合拳,推动技术支持精准化。全面梳理历年来全市食品安全抽检监测两批次及以上不合格(问题)食品生产经营者名录,建立业务骨干核查处置技术专家库,深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开展免费上门技术帮扶,技术专家上门实地把脉问诊,针对原料控制、过程控制、检验控制等方面问题实施精准“点穴”。加强对区县局监管骨干业务培训和核查处置工作的指导,明确“1+5+60”要求,不断提升核查处置数据上报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下一步,哈密市将以“四个最严”为根本遵循,注重前瞻性谋划、系统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持续推动不合格核查处置工作见行见效,全力保障全市各族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建强食安监管队伍 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贵阳筑牢食品安全工作基石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队伍建设是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基石。近年来,贵州省贵阳市以创建第三批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为抓手,持续深化“党政同责建队伍、能力提升强队伍、党建引领带队伍”三项举措,大力提升全市食品安全监管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水平,为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
党政同责建队伍,保持食品安全“锐气”
  建好一张责任清单。贵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党政主要领导坚持以上率下、示范带动,将食品安全监管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作为深化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举措,把“食品安全工作部门建设、干部队伍建设、机构建设”“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执法能力建设”“充实基层和重点区域食品安全监管执法队伍力量”等纳入各级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工作责任清单,实行台账管理,定期督查督办,健全层层压实的责任体系,推动食品安全“两个责任”落地落实。
  抓好一支检查队伍。以建强食品生产许可现场核查队伍为突破口,通过严格岗前培训、考核合格等程序认真评选食品生产许可现场核查人员,每年将现场核查人员的现场检查等情况纳入实时记录和考评,严格实行进入退出动态管理机制。2020年以来已分3批次累计评选核查人员206名,有效保证了现场核查质量,强化了事前许可和事中事后监管的有效衔接。同时,加强检查员队伍建设,建立由489人组成的食品安全专业检查员队伍,为日常监管、飞行检查、体系检查等提供了充足的履职人员保障。
  用好一笔食安经费。2021年以来,贵阳市累计投入食品安全经费2.91亿元,有效保障干部教育经费、执法装备升级、信息化设备配置、检验检测仪器配备等。目前,全市市场监管系统升级配备执法车辆174辆、取证装备818台、食品安全快检车辆10辆、食品安全快速检验箱68个、食品检查器材11套、多功能食品安全检测仪等30类快检仪器装备152台,全市食品安全检查执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大幅提升。
提升能力强队伍,充盈食品安全“底气”
  突出“培”提升专业素养。贵阳市每年专项组织食品安全检查业务骨干开展为期5天40学时的能力提升业务培训,各区(市、县)对辖区内食品安全检查员每年组织开展5次以上线上或线下培训。同时,编制《食品生产监管人员及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人员能力提升必备知识题库解析》作为自学教材。近年来,参加能力提升业务培训180余人,举办“监管卫士·服务先锋”干部大讲堂18期,参训人员逾1800人次。
  突出“比”提高实操能力。自2020年以来,组织各区(市、县)开展互不交叉食品生产日常监督抽查、食品生产许可发证质量回访检查、问题企业及重点产品食品生产企业飞行检查等,聘请专业技术机构食品行业专家进行现场考核,对现场检查发现的问题情况进行打分,综合评价检查人员能力水平。通过引入第三方专业化检查员“帮”和“带”,在实战中不断磨练提升检查员的专业能力,日常监管的精细度和准确度大幅提升。
  突出“专”开展专业辅导。针对检查企业化验室“看不懂”问题,依托技术机构专业实验室开展专题培训,对不同产品类别开展微生物、感官、理化等检验指标培训,细化各产品单元必备检验仪器设备、试剂清单、检验方法和标准,提升检查人员在企业化验室“查什么”“怎么查”能力。针对体系检查“看不全”问题,配置业务骨干或技术机构专家参与现场辅导,指导检查人员深入研究不同产品的标准和生产工艺,特别是引入投料产出物料平衡检查手段,提升了监督检查过程中的问题发现能力。针对风险隐患“看不准”的问题,建立了由140余名专家组成的食品安全专家库,邀请专家适时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研判和预警交流,提升执法人员风险隐患发现早、防控准的能力。
  突出“用”实行持证上岗。实施企业食品安全管理师持证上岗准入和积分考核退出机制。率先在全省开展食品安全管理师试点,引导推进食品安全管理岗位专业化职业化,提升企业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能力,目前已举办食品安全管理师培训12期,245家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共309人通过食品安全管理师评价,获得食品安全管理师资格。
党建引领带队伍,涵养食品安全“正气”
  筑牢思想根基。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的常态化学习教育,将食品安全工作作为正面典型案例,突出正向激励,持续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领域思想政治建设,推动全市食品安全监管队伍自觉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抓好食品安全工作。
  狠抓履职尽责。把确保“舌尖上的安全”作为食品安全监管干部的政治考验和党性淬炼,组建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守底线、查隐患、保安全”等专项安全检查党员突击队,带头完成急难险重任务。持续开展党员“示范岗”创建活动,引导食品安全监管党员干部时时处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扎实推进“党建业务双融双促”工作,全面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
  强化正风肃纪。把党风廉政建设与食品安全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持续开展作风整肃教育、纪律家风教育、警示教育,强化监督执纪,切实打造一支风清气正、廉洁高效、忠诚干净担当的食品安全监管队伍。
  创建党建品牌。深入实施“筑固工程”,以“五个一”行动(配强一个支书、建好一支队伍、打造一个中心、完善一个机制、找准一条路子)为总揽,推动“监管卫士·服务先锋”模范机关创建,切实发挥好市场监管领域党建引领作用,聚焦主责主业、凝聚党员力量,锤炼干部作风、筑牢战斗堡垒,有力推动党建与食品安全监管职能职责有机融合,让食品安全监管队伍在新征程中体现新担当、展现新作为、树好新形象。

围绕“五个一”谋划数字化转型升级
佛山大力构建食品安全智慧监管新格局

  近年来,广东省佛山市着力加快市场监管领域数字化转型工作,围绕平台、数据、日常监管、风险管理、场景应用等,积极构建大数据驱动的食品安全智慧监管体系,有效提升了食品安全工作效能。
  搭建智慧监管“一平台”。同步推进全市统一的涉企数据内外共享双平台建设,实现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数据服务同库同源,为公众提供“一站式”涉企数据互联网查询服务,以及小微企业名录、海关注册信息、双随机监督检查计划及结果等多个个性化数据公示。搭建以平台为核心节点的多层次互联互通的数据共享渠道网络,实现与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平台、互联网+监管、信用中国、执法公示平台互联互通,确保基层行政检查数据一次录入多平台获取,实现横向各部门、纵向到村居的互联共享。
  归集主体数据“一照通”。收录和编制包括食品安全方面的127份数据标准规范,编目食品安全监管专题库15个主题、42个大类、487项数据资源,有效归集业务数据超8亿条。在内网门户发布数据统计分析报表39份,开放在线可查询数据资源152个,依托基础服务平台对外单位共享数据资源507个。推行“一照通行”改革,通过联通许可备案、监督检查数据,实现通过扫描营业执照上的二维码,即可快速获取包括营业执照信息、许可证信息在内的食品企业“一企一档”信息。
  实现日常监管“一掌办”。创新运用小程序开展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日常监督检查全程电子化改革,用电子检查表取代传统的纸质检查表,实现行政检查全流程电子化操作。系统将过程中形成的监管信息关联归集到经营主体名下,形成经营主体监管档案;同时,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类统计,分析违法违规行为的主要类型,为监管部门制定监管计划提供了参考依据。在全省率先探索自查报告“掌上办理”,在小程序开发“企业自查”功能模块,引导食品生产经营者利用小程序开展自查评价并向市场监管部门报告自查情况,做到自查清单“掌上定”、自查评价“掌上看”、整改报告“掌上核”、自查结果“掌上查”,提升了自查报告工作便利性。
  研判安全风险“一模型”。运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建设风险预警系统,提高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现识别能力。通过对全市市场监管历史数据进行系统分析,梳理总结经营主体违法失信行为特征,寻找影响违法行为发生率的因子,构建风险研判数学模型,自动计算并识别高风险经营主体,并持续自我学习自我优化反复校验。在此基础上,与“双随机、一公开”相结合,对风险高的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加大抽查力度,对信用较好、风险较低的适当减少抽查频次,监管效能大幅提升。
  溯源食品信息“一码追”。强化智慧监管在食品溯源管理上的应用,打通“场(养殖场、屠宰场或批发市场)—厂(集中加工厂和小作坊)—场(农贸市场)—档(销售档口)—桌(餐桌)”的食品信息追溯链条,实现一企一档、一店一码、一品一链溯源管理。种植养殖企业、屠宰场、批发市场等主体销货给市场档口,可面对面扫码,实现“一键收货”;监管人员和消费者手机扫描市场档口“食安溯源码”,可快速获知产品的供货凭证、检测结果、商家证照、市场管理等信息,实现“一扫查询”。同时,使用区块链技术储存数据信息,形成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数据库,保障数据真实有效。监管部门通过网上巡查,及时发现处置索证索票不齐全、未按要求建立购销台账、从业人员健康证和供货单位经营资质过期等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切实提高了风险隐患发现率和违法行为处置率。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