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技到经济的新质生产力发展逻辑

——访全国人大代表、郑州计量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林鸿
《中国市场监管报》(2024年03月12日 A1版)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关于新质生产力的讨论如火如荼。在林鸿看来,尖端科技成果能顺利落地转化并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形成高质量发展格局的基础。
  “如何让更多尖端科技落地,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真正实现‘顶天立地’,是我关注的重点。”今年,林鸿聚焦尖端科技如何顺利进行成果转化提出了建议。围绕从科技到经济的新质生产力发展逻辑,林鸿近日接受了记者专访。
  记者:您在提出建议过程中,一直关注发展新质生产力,主要有哪些思考?
  林鸿:这次建议主要涉及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把尖端科技成果顺利落地地方、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并且培养专业化成果转化人才及团队来实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带动地方经济的闭环。加强尖端科技顺利落地成果转化并形成经济效益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迫切需要,也有助于推动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具有出其不意的优势。尖端科技成果意味着国际上没有的产品和技术而我们有,国际上已经有的产品、技术我们则具有更高性价比的解决方案。
  只有形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闭环,才能促使我国的科技成果实现顺利正常转化,把优秀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提升我国在高端产品上的核心竞争力,这些对于实现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随着个别国家在相关产品上的壁垒以及国际专利的限制,开发同等的替代产品、技术会越来越艰难,这就需要一系列的政策和市场引导高新技术的投入和应用,寻找新的解决路径。
  记者:您非常注重科研成果转化的闭环。那么,从尖端科技到高质量产品,我们如何实现良性循环?
  林鸿:加强尖端科技顺利落地成果转化是科研成果产生效益的关键。科研成果只有转化为产品或实用的技术才有用,才能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才能在市场政策引导下获得资金并用于再研发。
  同时,加强成果在国内的应用是科研单位或企业实现再创新的基础。虽然很多尖端技术成熟度跟欧美等同,有的甚至超过他们且价格只有他们的一半,但国外市场不会快速接受中国产品和技术。2022年全球上市仪器公司营收TOP20排行榜中,没有一家中国企业,而中国高端科学仪器超过90%依赖进口,我国是仅次于美国和欧盟的全球第三大销售市场。如果国内不能支持我国自己研发的产品,就不会有成长、就没有改进、就没有良性循环、就没有发展。
  记者:作为计量领域专家,您和团队在推动尖端科技顺利落地成果转化上作了哪些努力?
  林鸿:2019年初,中国计量院与郑州市政府合作共建的郑州计量先进技术研究院正式成立,我和团队从北京来到郑州,开展研究工作。
  经过3年的努力,我们培养了一支综合性的团队,利用“双碳”工作推进和大气污染治理的契机,形成在碳计量和大气污染防治等多个领域的国际先进、国内独有的技术体系,研制出一系列填补国内空白的大型仪器和装置,打造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碳和大气污染治理样板。
  记者:您一直强调科技要能够确实有效地带动地方经济,从科技到经济,形成新质生产力过程中的催化剂是什么?
  林鸿:最重要的是稳定、敢拼敢干、无畏困难的团队和国家、地方政策的持续支持。总局已经开始建立领军人才和领军团队的制度,来支撑国家发展大局。
  针对当前形势,我认为,一是地方政府应出台稳定、持续的支持政策,为尖端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加强市场引导,推动国产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应用,促进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二是建立成果转化追踪机制。为确保尖端科技成果切实有用并产生经济效益特别是广泛的社会效益,应建立成果转化追踪机制。通过定期评估、数据对比等方式,确保成果转化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同时,加强对高校科研院所成果转化的关注和引导,提高其产业化率。三是培养专业化成果转化人才及团队。应加强对成果转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德才兼备的团队。积极培养专业领导班子,确保成果转化工作顺利进行。
  记者:具体到计量领域,成果转化的关键在哪里?
  林鸿:在计量领域,关键是把计量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战略相结合,利用好现有的人才、尖端技术和国际交流机制等,持续支持成果转化。

□本报记者 陈和华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