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职能优势 守护创新环境

——部分地方市场监管部门知识产权执法典型做法
《中国市场监管报》(2024年04月27日 T03 版)

  编者按
  
2023年,全国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的要求,准确把握知识产权执法工作功能定位,按照“讲政治、强监管、促发展、保安全”的工作总思路,在知识产权执法中统筹推进法治监管、信用监管、智慧监管“三个监管”,充分发挥职能优势,以法治思维破解执法难题,推动知识产权执法再上新台阶,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各地按照总局《关于新时代加强知识产权执法的意见》的部署,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提升执法效能,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出不少好经验、好做法。本报选择了10个省、区、市的典型做法予以编发,为各地开展知识产权执法工作提供参考,敬请关注。

北京

数字成绩单
  ☆3年来,全市办结各类知识产权案件2089件,共办结商标侵权案件1455件、假冒专利案件22件。
  ☆查办奥林匹克标志案件195件,指导区局查办20余起违规使用特殊标志案件。
  ☆完善《知识产权权利人、代理人名录》,3年来累计收集622件商标,346名权利人、28名代理人信息。

工作亮点
  ◎对侵权商品生产、销售及注册商标标识制造等环节开展全链条打击。组织在全国两会前和3·15、4·26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打击侵权假冒专项执法行动,市区所三级紧密协作。
  ◎持续加大对首都老字号企业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组织查处侵犯西四包子铺、同仁堂、北京市珐瑯厂知识产权等一批涉老字号案件。与商务局等9部门联合印发《进一步促进北京老字号创新发展的行动方案(2023-2025年)》。
  ◎组织开展“打假保名优”专项行动,捣毁生产假冒金隅水泥窝点,办理多起涉环球影城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竞争案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制定下发《关于严厉打击恶意抢注相关奥林匹克运动会热词商标申请代理行为的通知》,对恶意抢注及代理行为给予重拳打击。开展侵犯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奥林匹克标志专有权执法专项行动。
  ◎指导拥有地理标志产品的11个区积极与地理标志持有人和使用人进行沟通,规范地理标志使用行为。
  ◎严格落实《知识产权合作备忘录》,与市知识产权局针对重大疑难案件进行会商,共同指导区局开展案件查办工作,合作机制更为顺畅。
  ◎与市公安局环食药旅安保总队从信息共享、联合执法、行刑衔接等方面推进执法协作机制建设,并针对商标侵权开展联合执法。
  ◎在《京津冀市场监管执法协作框架协议》下,签署知识产权执法协作子协议,推进三地执法联动。

  (北京市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总队提供)


上海

数字成绩单
  ☆2023年度查办商标侵权、违反商标禁用条款、侵犯奥林匹克标志专有权、无资质专利代理等各类知识产权违法案件80件;其中,办结上海华灯初裳娱乐有限公司销售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商品案等案件64件。

工作亮点
  ◎强化行刑衔接,形成执法合力。一是加强研判,对可能涉嫌刑事犯罪的重要线索,在调查过程中及时全面按照刑事证据标准采集证据,并就涉及行刑衔接线索与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充分沟通。全年共移送司法机关案件8起、线索1起。二是对检察机关反向移送的不予起诉案件,及时启动行政调查程序,依法予以行政处罚,有力提升协同保护质效。
  ◎推进区域联动,高效精准打击。突出民生重点,聚焦食品等重点行业,依托长三角市场监管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和市区两级联动执法机制,在查办上海吉许食品有限公司销售侵犯山东新希望六和集团有限公司“六和”注册商标专用权的食品等系列案中,会同其他省市市场监管部门同步开展专项执法行动,通过信息共享、案情实时互通,同频发力,快速对上游供应商、下游销售方等违法主体进行全链条打击,对涉嫌犯罪的主体及时移送,打出兼具速度与力度的“组合拳”。
  ◎加强法律研究,提升执法质效。结合执法实务对商标侵权违法行为和无资质专利代理的行为表现、构成要件、法律适用等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体现知识产权行政执法的精准性与谦抑性。坚持合理裁量,刚柔并济的理念,统一执法裁量尺度,提高类案办理效率。充分听取当事人的合理诉求,结合其主观状态、违法情节、危害后果以及达成和解情节等因素,综合作出处罚裁量,实现行政执法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的统一。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执法总队提供)


广西

数字成绩单
  ☆2023年全区查办商标、专利案件1302件。
  ☆全区各级市场监管、公安机关共建立联合办公室39个、联合检验实验室22个、基层联络点40个。
  ☆与贵州、海南、广东等9个省区签订酒类产品知识产权保护、专利协作执法等6个协议。

工作亮点
  ◎将知识产权执法工作纳入全区打击侵权假冒、知识产权保护、平安广西建设、质量督查等绩效考核,采取“四不两直”、座谈会等方式进行督导考核,有力推动属地落实各项执法工作任务。
  ◎组织开展2023年重要节日期间知识产权执法专项行动、杭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知识产权保护联合专项行动等系列专项整治行动。
  ◎推行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实体化衔接工作机制,联合公安部门查办广西金美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化肥案,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开展执法协作,查处生产销售窝点3个,涉案金额2000余万元,抓获犯罪嫌疑人35人。
  ◎连续3年联合多部门举办侵权假冒伪劣商品统一销毁行动,形成强大震慑。
  ◎在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组织多部门联合执法,树立东博会国际化精品展会良好形象。
  ◎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原则,强化与东盟国家交流合作,共同打击侵权假冒违法犯罪,实现与东盟贸易繁荣发展。
  ◎2023年7月18日市场监管总局、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在梧州举办以“协力打击侵权假冒,携手保护创新创造”为主题的中国-东盟打击侵权假冒合作发展论坛。
  ◎搭建有效沟通机制,在中国-东盟博览会框架下,与东盟国家驻南宁领事馆、驻南宁商协会、东盟企业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

  (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管局综合执法局提供)


海南

数字成绩单
  ☆2023年立案查办知识产权案件594件,指导市县查办疑难案件20余件。
  ☆全年共受理商标等调解案件574件。
  ☆利用“区块链+公证”知识产权存证机制处理第三届消博会侵权线索60余条。
  ☆主动探索“区块链技术+公证+智能执法”知识产权智慧监管执法新模式,指导市县处理相关案件230件。

工作亮点
  ◎2023年省政府组织召开 8次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省市场监管局等相关部门不断创新完善协作机制,强化横向协同、纵向贯通,积极构建海南自贸港知识产权“大保护”工作格局。
  ◎强化监管执法衔接,形成监管执法合力。坚持全面治理和重点整治相结合,将知识产权执法工作纳入年度执法办案工作要点。
  ◎联合省知识产权局组织开展专利行政保护、地理标志保护、博鳌亚洲论坛品牌保护等专项整治行动。实施知识产权纠纷调解优先机制,节约行政资源的同时,快速高效处理侵权纠纷。
  ◎实地检查市县行刑衔接制度建设及落实情况,督促市县知识产权等涉刑案件应移尽移、应立尽立。
  ◎联合省检察院、省知识产权局签订《强化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合作备忘录》,建立常态化联络机制、协调会商机制、信息通报机制、案件移送机制、人才库建设和交流培训等7项制度。
  ◎联合省知识产权局、省司法厅印发《关于加强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工作的意见》,出台18条指导意见。联合省知识产权局、省高院等8部门出台《海南自由贸易港知识产权严重失信主体名单管理办法(试行)》,实施信用联合惩戒。
  ◎海南、广东、广西三省(区)市场监管局签订《琼粤桂市场监管行政执法合作协议》,强化知识产权等重点市场监管领域跨区域执法协作。

  (海南省市场监管局市场监督行政执法局提供)


四川

数字成绩单
  ☆“春雷行动2023”中,查办知识产权领域侵权假冒违法行为案件1561件,案值2599.13万元。

工作亮点
  ◎着力开展知识产权保护“铁拳”行动等专项执法行动,集中执法力量和执法资源,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积极营造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
  ◎结合“春雷行动”“铁拳行动”等专项行动,统筹推进知识产权执法工作。凉山州市场监管局查办的徐某友、陈某慧涉嫌生产侵犯“五粮液”等注册商标专用权白酒案,货值40.76万元,捣毁了4个包材窝点,抓捕犯罪嫌疑人3人。资阳市安岳县市场监管局查办的甘某刚、李某兵涉嫌生产销售侵犯“伊利”注册商标专用权及标注虚假生产日期的食品案,货值285万余元,移送公安机关处理。
  ◎以川渝市场监管一体化执法协作机制和联合打假机制为依托,合力构建川渝知识产权保护格局。
  ◎2023年4月,四川省市场监管局和重庆市市场监管局在泸州市开展川渝执法协作暨打击侵犯名优白酒知识产权行动,川渝两地市场监管、公安、检察院等部门签署《川渝跨区域重大案件联合挂牌督办机制》合作协议。
  ◎2023年3月底,四川、重庆、贵州三省市建立了酒类产品市场监管及知识产权保护协作框架协议,加强对重点企业在商标、专利、地理标志、商业秘密等方面的保护,严厉打击侵权假冒行为。

  (四川省市场监管局综合执法稽查局提供)


山东

青岛数字成绩单
  ☆青岛市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执法九大队共立案查处知识产权案件33件,结案29件。
  ☆开展商品交易市场知识产权保护、非正常专利申请清理等专项行动,联合执法4次,检查大型商品市场7个、商铺60余家。

工作亮点
  ◎加强调查研究,赴专利代办处就服务型执法及知识产权工作进行调研交流,参加市检察院、律协主办的知识产权领域调研座谈,与市公安局食药环侦支队、质检院开展联合执法工作座谈交流,到西海岸调研快速维权中心和商标业务受理窗口工作开展情况。
  ◎积极参与服务型执法标准化试点创建,以建促学,完成“类案调查取证标准+类案文书标准范例+指导案例”三层架构的执法标准,构建面向全市的知识产权服务型执法标准体系。
  ◎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领域知识产权执法办案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市场监管领域知识产权执法办案督导调研工作的通知》。
  ◎积极开展商品交易市场知识产权保护、非正常专利申请清理等专项行动,联合执法4次,检查7个大型商品市场商铺60余家。
  ◎联合知名酒企打假办开展打击假冒侵权白酒排查整治行动。
  ◎针对在未被授予专利权的产品包装上标注专利的假冒专利行为立案并办结案件7件,丰富了假冒专利案件办理的经验样本。
  ◎在执法办案的同时按下服务企业的“回访键”,深入企业回访看办案成效,送“体检”服务,解发展难题,促合作共赢。
  (山东省青岛市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提供)

广东

深圳数字成绩单
  ☆2021年—2023年共办理商标案件1306件,假冒专利案件32件,地理标志、特殊标志案件21件,奥林匹克标志案件23件,商业秘密案件10件。

工作亮点
  ◎坚持把提升电子取证水平作为市场综合执法提质增效的重要任务,以大要案件为突破口,将电子数据取证融入执法办案全过程,赋能智慧执法,促进执法办案能力再跃升。
  ◎开发并积极应用鸿蒙协同云平台,构建线上知识产权保护高效协同平台机制,形成稳定数据执法调证系统流程并投入使用,提高数据执法效率,保障数据证据效力。
  ◎与司法机关、司法鉴定机构就行政司法证据统一标准开展具体实践,与大型互联网公司及电商平台就侵权违法紧急处置建立响应措施与机制。
  ◎2023年5月,在查处3家公司侵犯“小米”注册商标专用权一案中,运用鸿蒙协同云平台“云上稽查”系统提前做好电子数据收集、电子证据固定,顺利完成初步调查取证工作,锁定当事人违法事实,确保案件前期取得的证据和现场取得的证据的一致性,同时满足司法机关对电子证据的相关要求,成功与司法效力衔接。最终对相关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处以罚款合计3000余万元,并吊销营业执照。在后续权利人提出的民事诉讼中,相关电子证据被法院采纳,判决当事人赔偿权利人3000万元。
  ◎查处的侵犯“MASKKING”等多个注册商标专用权涉嫌构成犯罪移送案等3件案件入选广东省2022年度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典型案例。发布全国首例地理标志知识产权行政禁令。
  (广东省深圳市市场监管局提供)

浙江

温州数字成绩单
  ☆2023年全市共查办各类侵权假冒案件2562件,比上年同期增长52%;总案值1610万元。
  ☆加强监管执法衔接、案件闭环管控和跨部门多元共治,实现案件线索核查处置率100%、涉刑案件移送率100%。
  ☆累计在市县开展实战实训5期,培训300余人次。全市执法条线累计获省级以上荣誉表彰集体9个次、个人22人次。
  ☆持续开展“利剑维序助企为民600”行动,迭代288个“打假护企维权联络站”,创新设立百个市监执法民生直通站,聘请百名社会监督员。

工作亮点
  ◎深化专案专班、提级办案、案件督办、跨区联办等工作机制,印发《重大案件报告制度》《关于案源管理的若干规定》等文件。
  ◎深入开展政企协作,全面助力企业打假维权,在企业协助下查处多起重大侵权假冒案件。持续开展集群战役,集中攻克一批具有全省乃至全国影响力的侵权假冒案件,有效破除行业潜规则。
  ◎内容增值,提升服务温度。定期举办“双打护企”示范先行区创建座谈会,邀请全市重点企业、行业协会参加,就构建“双打护企”政企协作长效保护机制等进行深入探讨研究。
  ◎保障增值,优化闭环弧度。召开“双打护企”示范先行区创建现场会,全市成立14支“双打护企”服务队,健全市、县、所三级“双打护企”增值服务网络,常态化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保护普法、“预警式”指导等形式多样的服务活动。
  ◎成功开展“知产助力·护航温企”注册商标转交活动,向5家温州本地民营企业转交被抢注的30余件注册商标。

  (浙江省温州市市场监管行政执法队提供)


江苏

南通数字成绩单
  ☆成立“南通市企业打假维权中心”,同时指导全市各县(市区)全面建成县级打假维权分中心10家。
  ☆2023年,帮助17家本地企业赴江西上饶、湖南邵东、河北献县等地打假维权,移送公安2起,挽回经济损失507.46万余元。
  ☆通州区市场监管局与300余家企业签订《政企联合维权打假协议书》。

工作亮点
  ◎布局立体式“维权矩阵”。联动公安、海关等部门,依托南通市企业打假维权中心,完善预警服务、维权指导、信息共享、行刑衔接等工作机制。
  ◎建成公安和市场监管“一体化”执法办案信息化平台,推进案件信息互通共享,极大提升案件查办效率。
  ◎实施订单式“打假服务”。高度重视企业诉求,借助“旗舰领航”“三服务、大走访”等活动,强化涉企维权线索收集研判。对企业诉求当日受理,会同公安等部门“量身定制”提出执法方案。
  ◎通州区市场监管局牵头建立政企联合、区域联合、平台联合“三联合”行政执法机制。与公安部门组建“融打平台”,对重要特殊案件及时商请公安部门提前介入调查,实现信息共享,2023年向公安部门推送商标侵权涉嫌犯罪线索13条。围绕家纺类产品知识产权保护、产品质量监管等开展“家纺质量提升月”专项行动,以知识产权执法护航区域特色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江苏省南通市市场监管局提供)


江西

景德镇数字成绩单
  ☆2023年,景德镇市市场监管全系统共计查办陶瓷知识产权相关案件26起,涉案金额81.13万元,约谈并责令4家大型电商平台进行整改。
  ☆开展“3·15集中销毁假冒伪劣商品”行动,现场销毁400余箱假酒、6吨烟丝等商品,总价值170万余元。

工作亮点
  ◎成立陶瓷电商“网剑”行动工作小组,开展陶瓷专项整治行动。摸排线上陶瓷领域相关投诉举报、群众反映强烈的案源线索,重拳打击用外地瓷冒充景德镇瓷等侵犯“景德镇制”商标专用权行为。
  ◎全链条排查,不遗漏违法主体,重点针对故意为侵犯他人商标专用权行为提供便利条件,帮助他人实施侵犯商标专用权的行为进行查处,陆续查处生产销售侵犯知识产权的陶瓷酒瓶、花纸等7件案件。
  ◎以执法案件“大回访”和“三讲三创”活动为平台,组织执法骨干先后深入贝汉美陶瓷、玉柏陶瓷、恩达陶瓷、珠山东市等陶瓷生产企业、陶溪川陶瓷直播基地,开展送法上门、帮扶入企宣贯活动。
  ◎利用新闻媒体构建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知识产权文化传播矩阵。充分利用“瓷都市场监管”“瓷都审判”和“景德镇知识产权法庭”微信公众号,以“动画+法律讲解”的形式发布知识产权案例,以案释法。结合“铁拳”行动,发布4起陶瓷知识产权典型案件,充分展示执法办案成效。

(江西省景德镇市市场监管局提供)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