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通全链条 打造新高地

——安徽省合肥市谱写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纪实
《中国市场监管报》(2024年04月27日 T13 版)

  □蔚来汽车合肥先进制造基地。


  □科大硅谷外景图。

  近年来,安徽省合肥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重要指示精神,紧扣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开路先锋的目标,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构建完善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管理、服务的全链条生态体系,全市有效发明专利量质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巩固,知识产权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在全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绩效考核中连续四年获评优秀等次。2022年,合肥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示范城市称号,2023年获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称号。

高位推进,生态体系日臻完善
  合肥市认真落实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强省建设纲要,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双组长的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市际联席会议制度,高位出台强市建设行动方案、强市建设示范城市工作方案、保护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制定任务清单、明确责任分工、整体部署谋划。
  合肥市将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工作和知识产权保护纳入地方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实地检查考核和营商环境考核,健全市级联席会议制度,实行月调度、季评价、年考核推进机制,有序推进落实。以专章形式将知识产权纳入《合肥市科技创新条例》,全力推进《合肥市知识产权保护与促进条例》地方立法,先后出台《加强知识产权协同保护二十条》《重大经济科技活动知识产权评议管理办法》等指引性文件,有力推动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突出重点,培育创造量质齐升
  坚持高质量发展主线,不断提升专利创造水平。2023年全市专利授权58992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5431件,同比增长21.18%,拥有有效发明67993件,同比增长25.75%,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70.51。在第二十四届中国专利奖中,获银奖3项、优秀奖13项、外观设计优秀奖3项;在第十届安徽省专利奖中,获省专利金奖13项、银奖10项、优秀奖71项,获省外观设计金奖2项、银奖4项、优秀奖4项。
  突出产业导向,全面实施专利导航项目,先后组织实施区域规划类、产业规划类、企业经营类专利导航60项。持续推进“三合一”转化,知识产权转让许可11783件,同比增长47.73%。公开发布专利开放许可需求736项,推动达成开放许可31项。有针对性的开展贯标宣传、培训活动,全年新增知识产权贯标企业238家,同比增长27.96%。

严大快同,保护格局持续加强
  完善行政保护、司法保护、社会共治于一体的协同保护机制。开展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示范、侵权纠纷检验鉴定、技术调查官制度、信用分类监管建设等多项试点工作;强化部门协同,开展专项执法行动,全年组织处理非正常专利申请9000余件,查处商标、专利、地理标志等案件722件,罚没款近500万元,移送公安机关案件18件。建立“调解先行+简案速裁+难案会审”机制,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结案44件,行政调解司法确认20件。
  健全区域保护机制,深化长三角行政保护执法协作,办理电商领域知识产权侵权检验鉴定案件346件,10个商标入选长三角第二批重点商标保护名录。完善社会监督共治。实现13个县(市)区、开发区知识产权维权服务站全覆盖,办理维权援助案件300余件。组建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员队伍,推动14个知识产权人民调解组织入驻知识产权“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平台,探索建立健全“人民调解+司法确认”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全力推动“科大硅谷”知识产权保护样板区、安徽(合肥)创新法务区建设。

助企发展,运用效益着力提高
  优化调整支持政策,将知识产权金融、知识产权转移转化纳入市财政重点支持项目。灵活运用“高质量发展常态政策+运营服务体系建设专项政策+助企纾困短期政策”,2023年先后为超1000家创新主体2205个项目兑现政策奖补资金7373.39万元。深入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知惠行”等专项活动,完成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超50亿元,形成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常态发行机制,先后发行四类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助力创新主体融资5.315亿元;创新设立“知识产权风险补偿基金”2000万元,成立全省首个“高技术产业知识产权运营股权投资基金”6000万元;落地全省首单知识产权融资租赁业务,先后助力5家企业融资3450万元。
  以庐州坊项目为依托,全国首创建成中国(合肥)地理标志展示推广中心,聚集全省16个地市、长三角地区以及全国范围内优质地理标志产品,通过开设抖音账号、开展线下市集活动等,提升地标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累计展示推广地标产品137种,营收近2亿元,成功打造地标产品展示推广新模式,入选国家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十大典型案例。

优化布局,管理服务协同高效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建成运营合肥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进一步发挥快速预审、快速确权、快速维权的作用,全年完成专利预审接收4308件,同比增长62%;快速获得授权3158件,同比增长181%,完成设立7个分支机构,诉前调解案件124件。建成运营知识产权大厦,遴选入驻近30家全国、全省优质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设立商标受理、专利代办、业务咨询、知识产权维权等职能窗口,打造知识产权一站式服务平台。运行合肥市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涵盖信息检索、项目申报、知识产权交易等20余项功能,推动嵌入区块链存证功能模块,为创新主体提供知识产权全链条全周期服务。建成省级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16家,商标品牌指导站近百家,县区级知识产权公共节点6家,(志愿)服务工作站4家。
  人才队伍力量进一步加强,稳步推进“知识产权三年人才倍增”计划,全市配备知识产权专员和联络员2135名,增加知识产权专家库至152人,开展各类培训130余场,培训经营主体3.1万人次。
  下一步,合肥市将继续以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为引擎,全面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管理和服务,努力开创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新局面。一是强化创造运用。聚焦“芯屏汽合”地标产业、“新三样”等战新产业,深入实施高价值发明专利培育工程,持续完善万人高价值专利指标体系,促进知识产权创造由量到质的转变;统筹抓好中国专利奖、安徽省专利奖参评项目培育;加强专利导航服务基地认定、管理、运营;开展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推动高校院所知识产权转让许可,探索专利开放许可试点、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政策支持与考核机制。二是强化协同保护。积极推动知识产权数据存证保护区块链、商业秘密鉴定机构建设等,加强原创知识产权保护;整合社会资源、行政资源、司法资源,持续提升知识产权协同保护、纠纷调解、案件办理等方面工作效能;健全风险预警防范机制,积极应对指导海外知识产权纠纷;持续开展“蓝天”专项整治行动,加强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工作,推进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和创新法务区知识产权保护功能区建设,打造“科大硅谷”知识产权保护样板区。三是强化管理服务。实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普惠工程,进一步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织密织牢服务网络,积极推进平台培育,持续为创新发展赋能;加快县(区)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节点建设,遴选一批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优秀案例;实施知识产权人才倍增计划,加强懂科技、懂产业、懂资本、懂市场、懂管理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加快实现管理人才、专利代理师和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倍增。

□柴建飞 赵青媛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