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靓”校园美好生活
——“保护大学生消费群体合法权益暨食品安全科普校园行”活动见闻


5月16日,作为市场监管总局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系列活动,一场由中国市场监管报社、上海市市场监管局主办的“保护大学生消费群体合法权益暨食品安全科普校园行”活动亮相华东理工大学。亮点纷呈的现场活动点“靓”这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也点燃了大学生了解食品安全知识、增强消费维权意识的热情。
活动现场,政府代表、业界专家、高校负责人、媒体代表、经营主体代表聚焦校园食品安全和大学生群体消费维权意识抒发心声。活动上的权威发声引起大家共鸣,保障校园食品安全和强化维权措施、提振消费信心不仅仅是政府部门和学校管理者的责任,也是行业企业努力的方向,大学生群体的身心健康人人有责,让更安全、更放心充斥每一个大学生心间。
亮出新观点
“以‘家长放心、社会满意’作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把守护校园食品安全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常抓不懈”,是此次参加活动200多名代表共同的心声。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2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1.85万所,其中高等学校3013所,在学总规模4655万人。“这意味着,大学生群体体量极其庞大,也对强化校园食品安全保障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市场监管总局食品经营司餐饮监管二处处长靳发彬表示,校园食品安全事关广大师生身体健康,责任大、任务重、关注度高,要充分发挥各行各业的优势,协同共治、常抓不懈,筑牢校园食品安全防线。
“食品安全是系统工程。如果把大学生与食品安全风险之间的攻防看作一场足球比赛的话,市场监管部门、高校、行业企业等都是这场比赛各个环节的‘守门员’。构建法治化、信息化、社会化、科学化、国际化多维度的立体防御体系,确保各个环节有效防控风险势在必行。”中国市场监管报社副总编辑黄鹏表示。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许瑾介绍,校园食品安全用餐群体敏感、供餐体量巨大、经营形式多样、责任主体多元、社会关注度高,一直是市场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上海市市场监管部门始终把加强学校食品安全监管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守牢了不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底线,保持了校园食品安全有序、可控、稳中向好态势。
“我们的宗旨是坚持落实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事事落实到位的创新力,创新校园食品安全工作机制,提升校园食品安全管控效能。”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阎海峰表示,学校的后勤部依法配备了食品安全总监和食品安全员,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工
作机制,加强过程管理和风险隐患排查整治,保障广大师生饮食安全。
截至2023年,上海共有高校68所,全日制在校师生约为100万人。“保障如此庞大数量师生在校饮食安全,首先要做的就是齐抓共管、合力共治。”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学校后勤保卫处副处长毛岚说,“校长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要结合学校实际,落实自查要求,建立健全‘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工作制度和机制。同时,市、区两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要强化统领督促责任落实,市场监管部门、卫生健康部门等严格风险管控。”
共享新措施
此次活动聚焦“责任”“维权”四字核心要义,呼吁强化校园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落实,全力保障大学生群体消费权益成为全行业的行动自觉。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食品经营处处长黄丽瑢介绍,该局正以顶格认识、满格状态、真格举措,聚焦重点、精准施策,推动校园食品安全提质增效。一是结合近年来学校食堂餐饮具抽检结果,持续开展靶向监管,强化餐饮具清洗消毒的效果控制,目前治理成效初步显现。二是印发出台《学校食堂食品及食品原料采购验收工作指引》,下足“绣花功夫”,细化原料采购验收流程。三是构建绷紧一根弦、压实“两个责任”、落实三个100%、加强“四害”防治工作模式,赋能校园食品安全新质生产力。
浙江省市场监管局餐饮处副处长邵慧群介绍,浙江开发“校园食安智治”系统,并打造精准画像场景、食材集配场景、阳光后厨场景、“四色”监管场景“四大应用场景”,以精细管控、追溯管控、实时管控、分级管控,构建全过程、全方位、全周期、全闭环的校园食品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全面提升校园食品安全综合管控水平。
会上,东华大学后勤服务中心主任宋珺分享了该校筑牢校园食品安全防线的经验。据她介绍,该校成立了校级食品安全管理委员会,并据此不断完善管理体系,修订相关管理制度,实现餐饮运行机制闭环管理。同时严格落实校园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由分管副校长担任食品安全总监,院校医生担任校级食品安全员,细化食品安全责任范围,环环相扣、多措并举有力保障广大师生饮食安全。
瑞幸咖啡(中国)有限公司公共事务部总监吕燕妮介绍,该公司作为一家本土连锁餐饮企业,始终将食品安全作为发展底线。总局60号令发布前,公司就成立了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委员会,由董事长CEO亲自担任主席,强化主体责任落实。60号令发布后,更是进一步深化落实食品安全总监和食品安全管理员岗位设置,严格落实“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工作机制,提高每一个门店的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校园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学生健康成长,关系亿万家庭幸福和社会稳定,是食品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怎么重视都不为过。强化校园食品安全科普,增强大学生消费维权意识亦然。
安徽省市场监管局餐饮处处长陶勇介绍了安徽推动学校建立投诉举报快速响应机制的切实举措,包括在全省范围内学校建立线上线下投诉举报快速响应渠道等,即线下公示处理投诉问题责任人信息,线上建立校园食品安全意见收集处理平台。学校接到投诉后,第一时间作出回应。对初步判断为疑似食品安全事故或存在重大食品安全风险隐患的,立即向属地市场监管部门、教育等相关部门报告并迅速启动应急处置预案。
江苏省扬州市市场监管局也在保障大学生群体消费权益方面采取了有力措施。该局食品安全总监郁新介绍,该局推动当地高校在食堂醒目位置以及每个餐桌上张贴“餐桌110”“意见吐槽二维码”“服务监督公示”等问题反馈标识卡,师生针对就餐问题或其他意见建议,可拨打餐桌上的“110”电话,或者添加“吐槽二维码”进行反馈。值班人员两分钟内赶到现场解决问题,用真心、耐心和细心打通服务师生的“最后一公里”。
给出新思考
加大食品安全宣传科普引导力度,增强大学生群体校园食品安全和消费维权意识,也是夯实食品安全工作基础的应有之义。
该怎样健康科学减肥?去除蔬果农残怎么做比较好?食物加工后哪些营养素容易流失……竖立于会场区域的几块健康知识答题竞赛展板受到参会学生高度关注。大家纷纷掏出手机扫描答题二维码参与竞赛。
“形式很新颖,也很有效果。”新华网记者王忻表示,食品安全科普就是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各种科普活动,向大学生群体传播和普及科学、权威的食品安全知识。这对于增强大学生食品安全意识,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研究员刘艳芳表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强化校园食品安全科普也同样重要。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通过承办食品安全进校园系列科普活动、连续举办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携手相关机构印发科普读物等形式,不断提高校园食品安全科普工作的向心力、凝聚力。
“要增强食育意识,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中国副食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高海伟介绍,大学生群体要积极了解食品安全的各项知识,为自己的健康保驾护航。他呼吁,学校层面要积极引导学生和家长正确看待食品安全问题,即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制度,让学生和家长充分了解校园食品的全供应链及过程信息;让学生和家长参与到校园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中来,切身了解相关工作。
会上,国务院食安办专家委员会行业专家、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行业政策研究专家楚东围绕提升院校餐饮外包服务管理能力的议题进行分享。“未来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是多元主体合作与集体行动的创新共治机制。希望以共治合力提升院校餐饮外包服务管理能力,比如院校招标时采信企业第三方自我声明证明文件,参与可持续优化校园食品安全营商环境的政策、法规、标准等。”他指出。
“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科普宣传活动,持续传播食品安全‘好声音’”,已成为华东理工大学学生们共同的愿景。活动现场,在中国市场监管报社的倡议下,华东理工大学牵头组建“大学生食安科普志愿宣传队”(见下图),30名大学生参加并宣誓将尽职尽责、共治共享,为守护“舌尖上的安全”贡献力量。
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学生代表宋明宇认为,“大学生食安科普志愿宣传队”的成立是社会责任与公共教育的有效结合。未来将积极参与举办食品安全讲座、策划食品安全宣传展览、发放食品安全知识宣传资料等各项活动,以切身行动提高校园食品安全保障水平,为大家创造一个安全、放心的就餐环境。
□本报记者 宿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