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市场监管建言献策·良言实策

——“三个监管”专题论文摘登
《中国市场监管报》(2024年08月14日 A3 版)

  推动市场监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发展研究

  科技创新作为市场监管事业发展的战略支撑,对于提升市场监管效能、推进市场监管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十四五”市场监管科技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较为完善的市场监管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建立。这一体系的建设不仅能够提高市场监管的效能和效率,还能够推动市场监管方式的变革和升级,促进市场监管现代化和国际化。

市场监管科技创新体系的理论基础、战略视角和定义内涵
  一是理论基础。运用创新理论,推进市场监管科技创新,推动市场监管方式的变革和升级;运用系统论,将市场监管科技创新作为一个整体研究,以实现系统优化和协同发展。二是战略视角。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党的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再到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科技创新的战略方针和谋划部署一脉相承、与时俱进。三是定义内涵。市场监管科技创新体系是指围绕市场监管工作,通过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构建的一套包括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系,其目的在于提升市场监管的智能化、精准化、科学化水平,推动市场监管工作创新发展。

市场监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现状和挑战
  市场监管系统拥有科技人员15万多名,技术机构数量超过3000个,实验室总面积和仪器设备总原值分别达到1200多万平方米和近750亿元。“十四五”以来,科研经费投入累计45亿元,完成科技项目近13000项,产出各类科技成果13000多项,授权专利15000多件,以第一起草单位制修订标准6000多项,发表论文著作36000多篇,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和社会科技奖项近700项,建成科技创新平台基地200多个。总体看,市场监管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整体效能持续提升。然而,目前仍面临许多亟须破解的突出问题和障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在技术创新方面,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科研立项存在困难。在组织创新方面,技术机构科研发展缺乏内生动力,创新平台基地布局需进一步优化,科技资源分布不平衡。在制度创新方面,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足,激励机制受限。

市场监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是加强技术创新,提升市场监管科技研发软实力。推进前沿技术布局,鼓励科技创新,增强技术储备,加强科研立项指导,提升市场监管科学化、精准化水平。二是促进组织创新,构建统筹协调的资源体系。推动实施以增强活力、提升能力、促进创新要素优化共享为目标的技术机构体制机制创新,健全科技资源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加快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市场监管科技创新平台基地建设,促进技术机构能力提升,打造市场监管科技创新策源地。三是推动制度创新,营造良好市场监管科技创新生态环境。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深化科研评价机制改革,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组建以高层次人才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团队,激发创新活力,产出更多重大标志性成果。

□市场监管总局科技和财务司 齐春辉



全国统一大市场背景下智慧监管一体化政务服务 高质量发展建设路径研究

  智慧监管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政务服务作为政府与经营主体之间的桥梁,亟须构建智慧监管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助力服务高质量发展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一是筑牢全国统一大市场政务服务的信息化“总支撑”。建立集技术、中台(AI、大数据、应用、安全、运营等)、应用(统一用户认证、电子证照、电子印章、办件寄递、信息服务等)于一体的共建、共享、共用支撑体系。
  二是统一标准,规范强化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信息化统筹。健全政务服务技术、数据、业务、安全以及服务评价等标准;构建标准研制、试点验证、审查发布、推广实施、效果评估和监督保障的闭环运行机制。
  三是数据互通互认,提升全国统一大市场公共通道效能。构建数据共享枢纽,归集并实现数据跨层级、跨地区、跨部门共享利用;提升数据治理能力;推动扩大电子证照跨地区、跨部门共享与互认。
  四是以服务“总清单”实现全国统一大市场监管事项动态管理。构建政务服务管理系统,实现全国市场监管政务服务事项全生命周期管理;个性化服务事项由各地区管理,支持地区自建系统和统一平台对接。
  五是以大平台应用功能支撑全国统一大市场微服务百花齐放。坚持“大平台、微服务”,依托智慧监管技术平台搭建总局各类应用;整合总局服务事项目录和前端服务,提供直通地方、跨省通办、信息公示、便民应用等服务。
  六是健全运行机制,提升全国统一大市场公共支撑能力。建立工作推进、平台支撑、堵点解决、服务优化、制度保障、数字素养提升和信息公开等一整套政务服务建设、管理、运行及运营机制。
  七是提升服务效能,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营商环境优化。完善跨层级、跨区域“高效办成一件事”机制;实现同城办、视频办、线上帮办、线下代办,以及惠企政策“信息通查、政策解读、智能咨询、免申即享、在线兑付、直达快享”。
  八是数智驱动服务新体验,打造全国统一大市场新名片。应用数智技术实现智慧监管区块链服务、智能审批、沉浸式办事体验等,完善“一企一照一码”应用,开展无障碍与适老化改造,建设用户专属服务空间。
  九是数据智能赋能全国统一大市场趋势感知决策支撑。大数据分析深入洞察用户需求,全面评估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成效、精准识别并解决堵点难点;以三维可视化地图和全产业可视化展示支持政策制定。
  十是以全方位安全机制护航全国统一大市场技术和网络安全。强化网络安全顶层设计,推进国产密码应用与等级保护;加强数据安全管理,建立全过程安全监督机制;明确安全责任,形成跨部门、跨地区安全保障联动机制。

□中国网络安全审查认证和市场监管大数据中心 张志俊



我国地方政府定向补贴当地汽车企业行为的市场监管应对研究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具有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特点,发挥着工业经济稳增长的“压舱石”作用。近年来,地方政府主导的定向补贴当地车企的行为时有发生。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1月至3月,地方政府定向补贴本地汽车产业和汽车产业地方保护的舆情信息达13529条,舆情热度自今年春节汽车市场开市后持续处于高位。
  部分地方政府定向补贴当地车企这一行为,存在深刻的法律、制度、市场体系和社会规范原因,其中直接原因在于地方政府之间出于财政角度考量的竞争引发了地方保护主义倾向,如果不加以引导,原本车企之间的优胜劣汰竞争就会异化为地方政府部门之间的财政补贴比拼,从而导致供需关系和价格信号紊乱甚至市场失灵,间接降低社会总产出。
  市场监管部门应着重在以下五方面妥善应对:一是避免地方政府把汽车产业的普惠性政策异化为地方保护政策。可在“市场冷静期”观察地方政策的合理性后,利用大数据进行“数据热监管”,如将特定时间内(如三个月)当地汽车与外地汽车的实时销售数据比作为考量地方是否异化政策的指标。二是强化对补贴政策的公平竞争审查。以《公平竞争审查条例》的出台为新起点,从市场准入和退出标准、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标准、影响生产经营成本标准、影响生产经营行为标准等方面予以审查,保障地方政府制定出台的政策措施符合相关法律规范。严格实施公平竞争审查例外制度。三是畅通衔接公平竞争审查与行政垄断规制。科学判断定向补贴个案是否涉嫌违反公平竞争审查及反垄断规定,若经调查确实构成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的,应提出依法处理的建议。四是建立完善评估机制。应建立完善第三方评估机制,形成“事前公平竞争审查、事中事后行政垄断规制、事后消除相关竞争限制效果评估”的全链条机制,并针对评估结果对个案进行分类分级精准管理。五是引导地方政府和企业关注欧盟《外国补贴条例》。根据2023年7月12日欧盟实施的《外国补贴条例》,非欧盟国家提供的仅限于特定的公司或行业的补贴均可能被认定为外国政府补贴。应关注《外国补贴条例》对出口的影响,建立与地方政府的沟通机制。通过组织合规培训等方式,引导企业提前研判并降低出口交易风险。
  目前,部分地方政府对当地车企定向补贴的主观必要性并不等于有效性,应坚持公正原则,实现产业政策法、财政法和竞争法的平衡协同。

□竞争政策与评估中心 杨 喆



构建市场监管大模型 提升智慧监管能力

  大模型作为具有大规模参数和复杂计算结构的深度学习模型,随着OpenAI先后推出GPT系列通用聊天机器人,受到广泛关注。在市场监管领域开展大模型应用探索,对于创新监管手段与服务方式,提升智慧监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市场监管大模型的构建
  市场监管大模型基础环境。根据市场监管业务需求、应用场景、数据特点和服务方式,综合评估大模型参数量级、训练规模和功能性能要求,选择高性能、低延迟和大吞吐能力的计算、存储和网络环境。
  市场监管大数据资源治理。围绕“聚、管、用”,建设市场监管大数据资源体系。通过分类标注、结构化提取和知识图谱构建,完成大模型应用相关的数据适配、改造和治理。
  市场监管大模型训练平台。提供语言、视觉和多模态基础大模型,集成模型训练工具,实现大模型训练参数配置、任务调度管理自动化,支撑市场监管智能化应用。
  市场监管大模型精调与应用部署。针对特定市场监管应用场景,开展大模型精调、重训优化,形成市场监管行业大模型,适应市场监管不同任务和目标,经部署和对接,提供智慧监管服务。

市场监管大模型应用场景
  市场监管业务智能导航。基于大模型生成业务办理智能助手,实现与用户的语音实时交互,智能解答市场监管业务办理中遇到的问题,并通过视频生动展示业务办理过程,带给申请人沉浸式多媒体应用体验。
  消费者咨询投诉智能应答。基于大模型与消费者实现智能语音交互,自动识别、诊断消费者咨询投诉意图和关键信息,通过语音交互,给消费者满意解答。全流程自动化处理投诉内容,分析投诉热点,帮助监管部门及时掌握咨询投诉发展变化动态。
  规范统一行政执法。利用大模型,通过语音交互与智能应答,完成执法办案任务的理解、分类和信息抽取,自动生成办案文书和取证材料。全流程追踪与督察执法办案过程,形成包含行政执法裁量依据、标准和案件的大规模知识库,提供智能查询,保障执法办案裁量标准统一与公平、公正。
  风险预警与辅助决策。清晰准确呈现经营主体全景画像,监测全生命周期违法违规行为,洞察预警从个体异动性、到群体爆发性、再到系统蔓延性的风险扩散态势,提升监管决策的及时性和精准性。

市场监管大模型发展建议
  聚焦大模型开发、运营、应用和安全可信,构建市场监管大模型标准体系。建立市场监管数据安全制度,按照数据敏感等级和权限,加强市场监管大模型应用安全管理。不断提高市场监管工作者自身能力,强化市场监管大模型应用风险防控。建立促进技术创新和人才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大模型人才队伍建设。

□中国网络安全审查认证和市场监管大数据中心 郑 刚



提升统一代码数据质量 夯实市场监管数据基础

  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以下简称统一代码)制度是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一项基础性制度。提升统一代码数据质量,发挥统一代码在法人和其他组织身份识别方面终身不变且安全稳定的独特优势和数据主键作用,对于夯实市场监管数据质量基础、提升市场监管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的技术支撑意义。
  在发挥统一代码作用的同时,也应看到其在法规支撑、数据质量、应用拓展等方面还面临诸多问题。一是数据字段的完整性有待提升,统一代码数据不完整、不规范、不准确的情况仍然存在。二是部分数据回传不及时,导致校核滞后。尤其是经营主体数据平均回传周期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三是统一代码重错码问题依然时有发生。部分登记管理部门日常登记赋码时仍会产生重错码,历史遗存重错码未能及时有效整改。分析统一代码数据质量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缺乏有力法律支撑。二是各部门、各地区信息化程度有差异,数据回传渠道、回传方式不尽相同,造成数据质量良莠不齐。三是登记赋码过程中缺少事中校核机制,导致重错码无法从根本上杜绝。四是应用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市场监管事业使命光荣,统一代码工作重任在肩。一方面,应积极探索统一代码与市场监管业务的深度融合,将统一代码信息作为各级市场监管部门系统整合、数据共享、业务协同的基础数据,助力提升智慧监管水平。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统一代码唯一身份标识的数据主键作用,实现经营主体登记数据同步比对和共享校核机制,不断提升统一代码数据质量,确保统一代码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做好统一代码工作须从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大局出发,重点做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是要加快健全统一代码法律制度,尽快出台《组织机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保障统一代码工作有效实施。二是要继续强化统一代码数据质量监测手段,完善数据质量考核机制,压实地方责任,切实提高统一代码数据质量。三是要持续优化统一代码数据实时校核机制,加大服务市场监管业务协同和支撑力度,推进部门间和部门内的数据共享。四是要进一步拓展深化统一代码在市场监管业务领域的应用,不断创新服务模式,为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推动市场监管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全国组织机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数据服务中心 周 钢 金长峰 孙 泰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