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质量融入城市“生命”

——江苏省苏州市聚力赋能深化质量强市建设综述
《中国市场监管报》(2024年09月10日 A4 版)

  “质量是城市的生命。”在江苏省苏州市,这句话的背后,是一系列举措和实践。
  苏州市质量工作连续9年在全省考核中获评A级,连续3年获江苏省政府督查激励;省长质量奖累计获奖数列全省第一,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各类国际标准150项、国家和行业标准9000余项,“检企合作”工作入选国务院服务贸易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最佳实践案例”……一系列质量发展成果的取得,是苏州真正把质量写入城市“生命”的有力印证。
  近年来,苏州市市场监管部门持续深化质量强市建设,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扎实推进质量品牌建设,不断夯实质量发展基础,为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力支撑。今年全国“质量月”期间,围绕“加强质量支撑共建质量强市”这一主题,苏州聚力打好质量赋能“组合拳”,诠释质量强市的新内涵。

创新聚力“链”就新优势
  苏州在全国首创质量创新联合体,并在新能源及绿色产业、低空经济(无人机)、光电、现代物业服务等16个产业领域布局。这些质量创新联合体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在各自领域发挥着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质量基础设施技术支撑作用、专家智库智力支持作用和行业协会协调监督作用。
  质量创新联合体持续开展产品设计、生产工艺和质量技术创新,建立起技术研发、专利布局、标准研制和质量提升一体化发展机制。
  苏州市市场监管部门依托这些质量创新联合体,推动多方资源整合和跨界合作,将质量优势由龙头企业向全产业链拓展,促进质量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形成质量协同创新发展新生态。
  在张家港市成立的苏州市冶金产业质量创新联合体就是其中代表。该联合体成立以来,带动产业发展成效明显。张家港市冶金行业产值同比增长26.5%,研发形成长三角区域冶金行业质量创新成果60余项,行业技术能力水平显著提升,专精特新、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大幅增长。依托该联合体建立的精品冷轧工艺工装件动态管控平台,对20家冶金产业上下游企业的工业线材核心指标进行了能力验证和专家诊断,形成并实施了13个改进方案。
  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苏州市谋划在先,实践在前,根据《苏州市进一步提高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部署开展了一系列质量强链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今年,苏州市市场监管部门在全市10条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和2084家重点企业实施了质量提升行动。光学通信、纳米新材料、机器人等三条重点产业链入选省级试点。冶金行业质量提升、光电产品质量提升项目入选第一批“长三角质量提升示范”试点项目。纺织行业、电梯行业、医疗器械行业3个项目入选第二批长三角质量提升示范试点项目。
  由此,“纵横联动、数字赋能、集成服务”的特色模式在苏州得以推行。这一模式的特色在于以横向联合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着力解决产品性能和品质档次关键和瓶颈问题,形成质量改进成果800余项;以纵向融合实现产业链质量一体管控,推动上下游中小企业与龙头企业质量协同发展;以数字赋能实现产业链质量变革创新,推动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与质量管理融合发展;以质量基础集成服务实现产业优化升级,精准服务产业创新集群发展。

为质量品牌发展厚植沃土
  品牌是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是质量提升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重要的无形资产,对于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强城市竞争力至关重要。
  从出台实施《“苏州制造”品牌认证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到制定发布《关于全力打响“苏州制造”品牌的若干措施》,多年来,苏州市始终将推动品牌培育工作作为深化质量强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该市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品牌培育、发展、保护机制,在质量管理、品牌创建、标准研制等方面综合施策,统筹质量品牌工作,树立行业标杆。
  目前,全市累计获评中国质量奖1家、中国质量奖提名奖7家次、省长质量奖组织14家、省长质量奖个人1名、省长质量奖提名奖企业20家,获奖总数全省第一;全市共有省质量信用AA级企业147家,AAA级企业61家,数量居全省首位,品牌集群日益壮大。
  为了进一步提升苏州品牌的“含金量”和认可度,苏州市市场监管部门大力推进“苏州制造”品牌认证工作。今年6月底,苏州制造名品中心在苏州市高新区启用。在这个苏州制造业的展示窗口和品牌推广平台上,展示着不少优质的“苏州制造”产品,涵盖清洁电器、电动工具、服装服饰、运动健康等苏州优势产业,其中各种“苏州制造”品牌认证企业产品备受关注,成为洽谈、选品的热门对象。
  截至目前,苏州市共有“江苏精品”品牌认证企业产品113个,数量位列全省第一;累计154个企业产品获“苏州制造”品牌认证。通过创新推行“苏州制造”品牌“1+N”认证模式,获得品牌认证的企业产品将实现“一次认证、多张证书、多国证书”。这一模式的推行,为“苏州制造”不断提优提质、出海远航打通绿色通道,进一步提升了“苏州制造”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在推动标杆企业质量提升、打响品牌的过程中,苏州市市场监管部门积极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常态化开展“走进质量标杆企业”交流活动,“行业翘楚”传经送宝,向本土企业输出质量管理先进经验。
  为了让企业将质量品牌“无形资产”转化为“真金白银”,苏州市市场监管部门积极推进“苏质贷”融资业务实现全域覆盖。截至2023年底,全市累计授信发放贷款近74.19亿元。今年,“苏质贷”升级为“苏质融”,全省首单“苏质融”保险与期货业务顺利落地。截至2024年上半年,已为全市208家企业融资发放近16亿元,融资金额位居全省前列。

多元释放质量基础效能
  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是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工程。苏州市市场监管部门通过多领域聚合优势,搭建高能级平台,不断推动质量基础保障能力提档升级。
  苏州市正在全面实施“1030”产业规划,加快构建由10个重点产业集群和30条重点产业链组成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力争用3至5年时间打造全球领先的“智造之城”。
  今年,苏州市市场监管部门抢抓机遇,大力实施新产业标准领航行动,围绕低空经济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需求开展标准研究,立项17项地方标准,其中无人机航线保护、低空航空器信息安全等项目填补相关领域标准空白;在机器人、工业软件、纳米新材料等领域编制发布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开展标准化梯度培育;江苏省新型显示、智能工厂建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先后落户苏州。同时,启用标准化创新综合体,打造标准全生命周期服务平台,进一步为提升企业、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支撑。
  既为地方产业赋能,又要加快国际化发展步伐。2023年11月,苏州市市场监管局参与建设的中德标准化合作苏州创新中心正式运行。该中心集聚了更多优质标准化资源,让更多先进理念、前沿探索和融合示范,在苏州取得更多更好的成果。同时,苏州也与IEC(国际电工委员会)国际标准促进中心(南京)共建了太仓工作站,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外标准化合作“苏州经验”被分享借鉴。
  为更好发挥其他质量基础要素的多元支撑作用,苏州市建成了涵盖1个市级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中心、5个产业“质量接力站”、63个“质量赋能站”的“1+5+N”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网络,以“质量赋能区域全覆盖+质量接力产业全链条”工作模式,融合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质量管理等要素资源,面向企业、产业、区域提供全链条、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基础设施综合服务,精准赋能产业创新集群发展。
  苏州市市场监管部门还深入推进“新产业标准化领航行动”、“计量服务中小企业行”、“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质量赋能伙伴计划”等,2023年服务企业近1.4万家,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2065个。

激活质量文化基因凝聚动力
  翻开苏州的城市长卷,处处展现着品质为本、追求卓越的生动景象。
  从一位“质量官”到一家企业,再到质量创新联合体,质量第一的意识贯穿于苏州经济社会发展各个层面;从广大市民积极参与“世界计量日”、“世界认可日”、“世界标准日”、全国“质量月”等主题活动,到大批企业首席质量官走进苏州“质+学院”充电,弘扬新时代质量文化逐步成为社会共识。
  企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创新活力。苏州市市场监管部门连续7年举办质量提升微创新成果竞赛,发布1032个优秀成果典型案例,推动企业由点到面、由产品到产业逐步实现全面质量提升。这些案例的有效运用,共为企业提质降本增效21.95亿元。
  作为企业质量安全的守护者、质量管理的创新者、质量文化的倡导者,首席质量官肩负重任。为此,苏州不断强化质量人才培养,全市已有近5万家企业建立首席质量官制度并有效运行,这一制度在全省率先实现规上企业全覆盖,中小微企业覆盖率达到85%。
  苏州市市场监管局与苏州科技大学共建成立的苏州“质+学院”通过开办12期不同主题的质量管理数字化赋能培训班,让1500余人受益,助力提升质量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为了在全社会营造关注质量、了解质量、崇尚质量的浓厚氛围,苏州市市场监管部门充分依托计量科普馆、标准化科普展示馆等宣教阵地开启一场场探秘之旅;围绕消费维权、食品安全等主题,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假期研学活动,让更多人学以致用,让质量知识更好地服务百姓生活。

□许文烨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