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一家亲 闽台“菇事”长

——“两岸食用菌菇栽培技术标准共通试点”报道
《中国市场监管报》(2024年10月16日 A1 版)

  如今,在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天宝镇田寮村,村民们欣喜地发现,村里多了一片新“菜地”。这片“菜地”位置特殊、造型奇特,远远望去,是一些整齐排列于村头高架桥下闲置空地上的“集装箱”。
  在村民眼里,这些“集装箱”不简单。专门用来种植食用菌菇的它们,可以借助智能化系统控制菌菇不同生长阶段所需要的光照、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含量等参数,还可以通过手机App实时监控菌菇生长过程,控制出菇时间。
  备受村民夸赞的同时,田寮村的新“菜地”也吸引了海峡对岸一个人的目光——台湾菇类发展协会理事长王国宾希望把这种“移动智慧菇房”引入台湾,并制定相关标准,让其同样成为台湾菇农的“致富法宝”。
  王国宾的打算,并非心血来潮。现阶段,福建试点开展两岸食用菌菇栽培技术标准共通的帷幕正大大拉开,两岸融合发展的“好菇事”正生动开讲。
  这“菇事”的开头,还要从两年前说起。

先行先试,共通3项团标
  2022年7月29日,一场备受期待的会议——两岸食用菌菇栽培技术标准共通试点项目启动会在漳州市标准化协会召开。
  会议确定,组建由漳州市龙海区九湖食用菌研究所、台湾菇类发展协会为主导的标准共通领导小组,开展《秀珍菇栽培技术规
  范》《鲍鱼菇栽培技术规范》《真姬菇栽培技术规范》3项食用菌菇栽培技术团体标准两岸共同研制工作。
  “秀珍菇、鲍鱼菇、真姬菇产量高、经济效益好,同属两岸栽培主流品种。因此,选择将它们作为标准制定对象。”漳州市标准化协会秘书长陈志君介绍。
  时间回到2022年6月20日。当天,福建省市场监管局印发《关于下达两岸标准共通试点项目的通知》。其中,由龙海区九湖食用菌研究所、漳州市标准化协会联合申报的“两岸食用菌菇栽培技术标准共通试点”获批立项。
  按下“启动键”,跑出“加速度”。2022年8月至10月,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秀珍菇栽培技术规范》《鲍鱼菇栽培技术规范》《真姬菇栽培技术规范》3项食用菌菇栽培技术团体标准的起草与征求意见工作顺利完成。随后,专家组对3项团体标准送审稿进行逐条、逐句审查,并提出相应修改意见。
  2022年11月1日,漳州市标准化协会批准发布3项团体标准,自2023年2月1日起正式实施。据悉,3项团体标准所规定的术语和定义、菇场要求、原料要求、制袋工艺、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管理等内容,得到漳台两岸食用菌菇产业协会、栽培企业的共同认可。
  2023年11月17日,福建漳州蘑菇节开幕。蘑菇节期间,龙海区九湖食用菌研究所所长涂改临与王国宾、台湾牛樟菇菌产业联盟理事长林裕雾签订《两岸食用菌菇栽培技术标准互认共通协议》。双方同意,在漳台两岸共同采用《秀珍菇栽培技术规范》《鲍鱼菇栽培技术规范》《真姬菇栽培技术规范》3项团体标准。

取长补短,互鉴“结出硕果”
  长期以来,两岸食用菌菇栽培技术存异,如何实现标准共通?
  龙海区九湖食用菌研究所、漳州市标准化协会给出的答案是:取长补短、优势互鉴。   据介绍,两岸食用菌菇栽培技术标准共通试点项目以福建省市场监管局确定的“四共同、三采用”标准共通机制(在标准研制阶段共同选题、共同研制、共同比对、共同使用,在标准使用阶段大陆先进标准台湾采用、台湾先进标准大陆采用、空白领域标准共同研制采用)为核心,在福建省、漳州市市场监管局的指导下,建立“团体标准入手、两岸专家共商、共促产业发展”工作模式,有效推进漳台食用菌菇行业协会、学会和企业之间的交流互动,研究两岸标准体系异同点,形成包容性强、适用性广的两岸互认共通标准体系。
  以食用菌菇栽培所使用的聚丙烯塑料袋为例,大陆栽培袋有15厘米至18厘米多种规格,而台湾只有17厘米一种规格。经实验对比,17厘米规格塑料栽培袋性能更优,相比其他规格可有效增产10%。同时,单一规格栽培袋所需自动化设备投入低,能有效降低菇农种植成本。因此,团体标准将塑料栽培袋的规格确定为17厘米,在大陆地区推广使用。
  又比如,大陆菌包封口采用“三件套”(上盖+下盖+套环)模式,自动化程度高,具有封口力度适中、接种拆封操作方便、菌丝散热性好、不易受杂菌感染、可重复使用等特点,而台湾则采用传统塑料绳打结封口方式,步骤繁琐、性价比低。鉴于此,大陆菌包封口“三件套”模式被写入标准,在台湾普及。
  实践证明,标准互认共通给两岸企业和菇农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在3项团体标准的助力下,我们公司的秀珍菇、鲍鱼菇、真姬菇不仅产量增加了12%至13%,成品保质期也足足延长了15天。”漳州市天珍农产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林少强高兴地说。他介绍,食用菌菇品质的提升,还带动了产品价格上扬,企业因此多方面获益。

面向未来,融合持续深入
  合作,永不停歇。“菇事”,还在讲述。
  2024年1月6日,王国宾再次带队来到龙海区九湖食用菌研究所,考察漳州秀珍菇工厂化、周年化栽培管理技术,了解“移动智慧菇房”食用菌菇产业发展新模式。
  目前,台湾食用菌菇栽培方式仍以自然季节下大棚袋栽墙式栽培为主,受温度、湿度、病虫害等环境因素影响较大,产量有限,抵抗市场风险能力也较弱。
  然而,在一水之隔的漳州市芗城区天宝镇,食用菌菇栽培早已呈现新的面貌。近年来,芗城区以天宝农业产业强镇(食用菌)建设为契机,依托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和省现代农业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相关平台的科研成果和创新优势,用上了5G、物联网、大数据、云服务等技术,打造出食用菌菇工厂化、周年化栽培和“移动智慧菇房”新模式。
  统计数据显示,相较传统的季节栽培,秀珍菇的工厂化、周年化栽培,可使产量翻5倍以上,而“移动智慧菇房”通过智能化控制秀珍菇生长各环节温度、湿度等,可使生长周期缩短90%、产量提高10%,且出菇期间不需要用药管理,让产品不存在农药残留风险。
  与此同时,一间“移动智慧菇房”只需占地约24平方米,可灵活摆放在村民的房前屋后或村中闲置空地,大力发展庭院经济。
  记者获悉,漳台双方目前已达成共识,将再接再厉,进一步共同研制《秀珍菇工厂化栽培技术规范》《庭院式移动食用菌方舱菇房》2项团体标准。

□本报记者 邵甜甜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