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于创新 成于实干
——访湖北省武汉市岱家山科创城首席质量官余音
开栏的话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日益关注,质量成为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企业设置首席质量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是企业加强质量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首席质量官是企业中负责质量管理工作的牵头人,其职责是确保企业的产品质量符合相关标准和客户要求。
多年来,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在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全面推行首席质量官制度,为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提升注入了新的活力,不仅体现了市场监管部门在提升营商环境“温度”方面的决心和行动,更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作为企业质量变革创新的引领者、产品质量的把关人,首席质量官是一直隐藏在幕后的无名英雄。为此,本报开设《首席质量官访谈》栏目,面向社会以及全系统征文,倾听首席质量官的心得体会。首席质量官在企业管理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具备哪些素质才能成为首席质量官,企业的质量管理之路经过哪些大的提升……本栏目旨在就一系列具体问题,和首席质量官进行深度对话。
近年来,全国市场监管系统大力推进质量强企强链强县(镇)工作,企业的质量意识显著增强,产品、服务的质量水平明显提升。位于湖北省武汉市的岱家山科创城,因在质量强链工作中成效显著,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与肯定。
岱家山科创城的建立源自武汉市城中村的一次改造。为了探索实现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岱家山村于2004年利用项目征地补偿款建设岱家山科创城。它按照校园式创业社区模式,建设“众创空间+大学生创业特区+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众创孵化载体,走上质量快速发展之路。岱家山科创城目前拥有200余家小微科创企业。
岱家山科创城自2013年开展质量“一站式”服务以及建立首席质量官制度以来,通过为企业提供计量、标准化、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品牌等服务,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34家、工业规模以上企业21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4家;帮助企业累计申请知识产权6000件,获得各类政策补贴1.37亿元,获得投融资4.82亿元。
日前,记者就质量管理、创新发展等话题采访了岱家山科创城首席质量官余音。今年32岁的余音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大学毕业后,她来到岱家山科创城,先后担任质量、知识产权专员,2016年开始担任科创城首席质量官。
余音是当地人,对家乡有着浓厚的感情,对科创城的发展充满自信。
“质量意识、管理能力和持久心、创新心是首席质量官必备的能力和素质。首席质量官既是质量工作的组织者、策划者、指挥者,同时又是监测者和协调者。”余音对自己的职责有着清晰的定位。
如何既发挥好科创城首席质量官的职责,又引导园区众多小微科创企业建立健全首席质量官制度,是余音多年来一直探索的课题。
企业在创业孵化阶段往往质量意识较为欠缺,质量管理也有待规范。“增强企业的质量标准意识,促进企业完成质量提升,是我们定下的初期目标。”余音说。
为了全面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余音带领团队挥出了“三板斧”。
一是开设质量学堂,组织开展计量基础知识、首席质量官、全面质量管理、企业质量文化建设等培训,培养企业质量人才。
二是持续传递质量知识,传播质量文化。自2013年起,持续举办“质量月”、品牌文化节、知识产权文化节等系列活动;从2015年起,依次开展质量管理年、标准化服务年、计量科普年、质量管理体系升级年、数字经济与标准化科普年等主题年活动,提高企业对质量工作的认识。
三是营造诚信经营质量氛围,征集并发布《岱家山科技创业城质量公约》和《岱家山科技创业城诚信经营公约》,发起企业质量管理“三不”倡议:不采购不良品、不制造不良品、不销售不良品。
余音手里攥着一本《岱家山科创城中小微企业质量管理参考》杂志,告诉记者:“这是我们编印的以质量为主题的内部刊物,是传播质量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
余音介绍,他们还定期组织园区小微企业负责人参观武汉质量标杆企业,学习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经常组织园区企业负责人之间互访交流,引导建立先进的质量文化;制定质量评优办法,每年评选表彰质量优秀企业、标准化优秀企业人和质量工作标兵。
在余音和她的团队引领下,园区企业崇尚质量、重视质量、追求质量的氛围日益浓厚。
“自建立质量服务工作站以来,我们建立了首席质量官制度,设立了质量专员,开展‘进企业、问需求、促发展’服务项目,通过汇总企业需求,每月邀请质量专家走进园区,指导企业发展。”余音说。武汉市高校林立,科技资源丰富。岱家山科创城依托高校资源,为企业号脉问诊,解决技术难题。
武汉静磁栅机电制造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专业从事水利水电行业位移传感器系列产品研发。在余音和她的团队帮助下,该公司先后获得国内外20余项技术专利授权,制定了位移传感器企业标准,并牵头参与团体标准起草。
目前,余音推行的“5551质量管理”模式,深入园区每一家企业。园区每一家企业,无论规模大小,都设立了首席质量官和品质管理部。
“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小微企业从种子长成大树,通过打通全链条、质量赋能,让每一家企业充满活力,加速发展。这里是创新创业者的摇篮。”余音说。
□本报记者 刘 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