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菌菇成瑶胞致富“香饽饽”

开栏的话
金蛇狂舞新年始,祖国山河万象新。本报今日起开设《新春走基层》专栏,组织记者再次整装、深入基层,来到干部群众生产生活一线实地采访,展现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讲政治、强监管、促发展、保安全的生动场景,讲述基层干部守牢市场监管领域安全底线、保障节日市场平稳运行的系列故事,描画祖国各地欣欣向荣、经营主体蓬勃发展、消费市场繁荣稳定、人民群众欢度春节的美好景象,与广大读者共同感受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活力。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蒙山县,记者跟随县市场监管局企业服务小分队,驱车行驶在蜿蜒盘旋的山路之间。大概半小时车程,一行人到达夏宜瑶族乡六洛村。密林深处,夏宜瑶族乡食药用菌产业示范园映入眼帘。
“这里森林茂密,山清水秀。凭借着优越的生态环境和地理优势,我们因地制宜发展了食药用菌产业。”返乡创业农业能人、产业示范园负责人李万伟一边指引着众人走进生产区,一边对记者说,“如今,小菌菇已成为瑶胞致富的‘香饽饽’。”
“市场监管部门经常来我们产业示范园开展帮扶,工作人员每次过来,都会详细询问生产经营情况,细心指导我们规范产品包装和标签标识。特别是在商标注册和专利申请等方面,现场提供‘一对一’业务指导,为我们答疑解惑。”李万伟介绍。一路上,记者跟随参观了恒温育菌房、恒温出菌房以及菌菇烘晒、包装间,进一步了解菌种培育、菌菇种植、生产加工全过程。他告诉记者,蒙山县市场监管局企业服务小分队依托“一站式”服务站,靠前服务,优化帮扶,指导产业示范园注册有效商标2个,指导申请专利1件。
“有了注册商标和技术支撑,夏宜‘六洛山珍’已成为‘蒙品出桂’典范,销售市场也拓展到东南亚等周边地区。”李万伟笑呵呵地说。夏宜瑶族乡去年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拉动更多行政村和村民加入食药用菌产业,让瑶乡同胞实现了在家门口就能够创业增收致富,“目前我们已签订订单金额3800万元,利润超过200万元。”
“帮扶小菌菇产业发展是我局发挥企业服务小分队作用,助力乡村振兴,积极推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一个缩影。”蒙山县市场监管局局长廖世强说。记者了解到,在助力瑶乡经济发展中,该局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在强化品牌建设上出实招、见实效,联合梧州市产品质量检验所,与夏宜瑶族乡人民政府签订《蒙山县夏宜瑶族乡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帮扶框架协议》,协助商标申请服务,提供免费计量检定、知识产权保护及广告业务咨询等“一站式”服务,促进夏宜瑶族乡茶产业升级和创新,不断提升产业影响力和竞争力。
“我们将继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融入市场监管工作中,精准服务,切实为各族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共绘民族团结‘同心圆’。”廖世强表示。
□本报记者 孔国俊 通讯员 李艳明 黄缨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