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管部门推行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助企高质量发展
本报讯 (记者 王国明)日前,山东省日照市东旭水产食品有限公司从日照银行、工商银行、邮储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3000万元授信,该企业因为在信用风险名单中属低风险而享受到优惠。山东省推行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对30多万户合规经营、信用风险低的企业不主动开展现场检查,推行“无感监管”,同时积极实施“有感服务”,向金融机构推荐,使其获得授信贷款,并在专利项目申报、奖励等政策支持时,支持低信用风险企业享受绿色通道。
为有效破解监管任务重与监管力量不足的矛盾,进一步提升监管效能,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的部署,市场监管部门全面推进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按照信用风险状况由低到高将企业分为信用风险低(A类)、信用风险一般(B类)、信用风险较高(C类)、信用风险高(D类)四类,实施差异化监管。对A类企业,降低抽查比例和频次;对B类企业,按常规比例和频次开展抽查;对C类企业,适当提高抽查比例和频次;对D类企业,大幅提高抽查比例和频次,实行严格监管。市场监管部门通过实施信用风险分类管理,为守法诚信企业打造良好宽松的经营环境,让违法失信企业处处受限,还能有效防范监管部门对经营主体经营行为的过度干预,最大限度减轻企业负担,更好地服务企业发展。
各地利用信用风险分类结果建立“白名单”制度,营造“无事不扰”的监管环境,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江苏南通等多地结合地区产业特点,对信用风险较低的“四新”经济企业,针对登记事项、公示信息探索实行触发式监管,未出现触发情形则不主动开展现场检查;无锡等地对于信用状况良好的现代产业集群企业,优先采用责令改正、批评教育等方式纠正轻微违法行为,加强信用惩戒前的告知和指导。安徽综合利用信用风险分类结果和行业风险评估情况,在养老服务、邮政快递等行业试点建立“白名单”,日常监管以非现场检查为主,专项检查以部门联合的形式开展。北京针对风险低、信用好的优质经营主体,在全市构建了“无事不扰”白名单制度,将9624户经营主体纳入实现“无事不扰”。
各地通过将信用风险分类结果与资质许可、告知承诺、创先评优、融资贷款等工作结合,实现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结果多维度、多场景运用,帮助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办理许可过程中,积极参考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结果进行分类审批,对低风险企业生产许可证延续事项实行告知承诺制,减少对企业现场检查打扰。安徽将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结果纳入“守合同重信用”公示企业信用标准体系。将“信用风险低”作为信用合规示范企业的培育条件,在金融、财政、税收等9个方面实施30项部门联合激励措施。北京拓展监测结果外部运用,建立通用型消费行业预付费风险监测指标体系,通过10个核心指标对全市教育培训、美容美发、体育健身3类重点行业近6万家企业开展风险评估,将2069户高风险企业名单推送至各区各部门提示做好风险管控,支撑相关部门查处违法行为,办成打击“职业闭店人”全国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