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质量强省,“浙”里再发力
——浙江深化质量强链战略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综述
把一颗完整的菠萝装进长筒丝袜里,然后不停抖动,被菠萝“穿”过的丝袜竟然没有勾丝也没有破洞。看到这样的短视频,着实令人震撼。当记者迫不及待在朋友圈分享这一好物时,来自浙江的朋友私信道:“这种袜子不足为奇,在浙江诸暨多得很。”原来,这是浙江省绍兴市助力诸暨袜业企业自主研发的“菠萝袜”,成功破解了丝袜容易勾丝破损的技术难题。
走进位于中国化工新材料(嘉兴)园区的嘉化能源生产园区,两座1兆瓦氢燃料发电系统正在全速运行,源源不断地为园区生产线输送电能。“嘉化氢燃料发电系统利用嘉化烧碱厂氯碱装置的工业副产氢气,就地转化成安全、经济的清洁能源,成为园区满足高峰时段生产用电需求的有力补充。”嘉兴市市场监管局质量发展处处长楼茑介绍道。
质量,无疑是引领经济发展的标杆,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与竞争力的重要体现。2024年以来,浙江省市场监管局紧紧围绕“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充分发挥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的关键作用,大力开展质量强链工作。这一系列举措如同强劲的东风,助推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助力产业建圈强链,持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成绩斐然。截至目前,浙江省产业链已广泛覆盖全省48个产业集聚区,培育出312家“链主”企业,成功解决3725个质量问题,参与制定344项国际、国内标准;3个项目参与市场监管总局质量强链标志性研究,7个项目入选全国百个质量强链重点项目。
这一连串亮眼成绩的背后,浙江究竟做对了什么?答案或许可以从政策引导、质量攻坚、标杆引领、标准创新、技术赋能等多个维度来探寻。
加强质量管理 增强质量意识
2024年以来,浙江积极引导企业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新增3736家导入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的企业;大力开展中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百千万”行动,全省小微企业质量认证提升工作已连续2年在全国名列前茅。结合市场监管领域“三支队伍”建设,浙江深入实施质量专业技术人才发展行动,狠抓企业首席质量官、首席计量师、标准总师的培育工作,累计培育人数达9500余名;率先推进质量管理工程本科、质量管理与认证专科2个专业自学考试,首考报名人数就多达1200余人。
在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浙江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立了物联网智能安防及交通产品、纺织化学品、水泵产品国家质检中心,以及氢能储运装备等3家省级质检中心;新建、改造76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批筹汽车零部件、船舶电子装备2个省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新增1家全省重点实验室和3家总局重点实验室,建设首批国家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基地试点。
品牌建设作为质量提升的重要载体,浙江同样不遗余力。不断强化品牌培育,深化“浙江制造”品牌建设,加快构筑品牌培育、认定、延展、增效的发展新路径。目前,拥有“浙江制造”认证企业5000余家、“品字标浙江农产”101个、“品字标浙江服务”46个。在第四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上,浙江精心组织“品字标”历史经典主题展及国潮新品发布活动,全网融合传播次数破亿;开展“三同百县千品万亿”行动,新增“三同”产品283种,2024年,淘宝、天猫、网易“三同”专区销售额达14.86亿元。
聚焦难题破解 助力质量攻坚
“去年以来,浙江省市场监管局部署开展市场监管助企惠民‘十件实事’,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围绕打造‘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大力推进质量技术联合攻关,深入实施质量强链、质量强企行动,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浙江省市场监管局质量发展处副处长凌张伟表示。
在质量攻坚工作中,浙江始终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组织对“链主”培育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广泛收集质量管理、标准、计量、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品牌建设等各类问题和需求,共收集到416个,形成343个质量问题清单。在此基础上,浙江实施“双百”攻坚计划,推进104个质量攻坚项目和113项标准研制攻坚。浙江省市场监管局主抓20个重点项目,集中优势力量推进质量难题攻关;支持有关单位参与工业机器人、氢能储运、动力电池3个市场监管总局质量强链标志性项目研究,组织推进16个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试点,帮助企业成功解决1892个质量问题。
此外,浙江省市场监管局还发布了机器人、数字安防、网络通信、集成电路、数控机床、智能计算、现代纺织7条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参与制定530余项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绍兴市助力诸暨袜业企业自主研发‘菠萝袜’,破解了丝袜容易勾丝破损技术难题,发布首月就获得超600万件订单。”凌张伟自豪地介绍道。
打造质量标杆 建强技术体系
浙江省市场监管局重点围绕省级241家“链主”培育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创新型企业,大力推进质量提升强企行动。精心遴选22家企业作为质量强国领军企业培育对象、240家企业作为中国质量奖创奖培育组织,322家企业完成中级标准创新型企业申报,初级标准创新型企业达1000余家。
在“链主”企业的带动下,链上参与企业多达1.7万家,带动2100余家企业实现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据介绍,宁波市推动“链主”企业签订产业链供应链企业质量一致性管控战略合作协议;台州市推动标杆企业成立“银轮商学院”“凯华模具产业学院”“华海技术学校”等质量培训基地,免费辅导产业链中小企业导入先进质量管理模式。
记者还了解到,浙江省市场监管局研究梳理重点产业检验检测能力体系建设指引,明确检验检测能力供给清单、能力建设指引目录,引导检验检测机构补齐产业链所需能力短板。滨江物联网产业园获批国家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基地试点;申报稀土磁性与先进碳材料国家质量标准实验室,已通过审查;配建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178个,组建质量创新联合体59个,参与技术质量专家3229人次,累计服务企业12万家次。
同时,浙江强化对产业链企业质量融资支持保障。目前已在全省11个设区市推出“质量贷”“标准贷”“认证贷”等质量融资增信产品或服务,2024年累计授信额度1503.08亿元,发放贷款564.49亿元,惠及企业3554家。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质量强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浙江正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强烈的责任担当,全力推动质量强链落地见效,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郑晓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