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出监管组合拳 探索治理新路径

——江苏省综合施策整治网络游戏消费乱象观察
《中国市场监管报》(2025年03月18日 T15 版)

  □3·15前夕,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市场监管局莫愁湖分局开展电竞酒店消费检查。


  □□潘曾玉/摄


  □2月27日,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市场监管局莫愁湖分局执法人员受理网络游戏消费线下投诉。 □潘曾玉/摄

  在数字经济时代,网络游戏已深度融入消费者生活,为消费者带来前所未有的娱乐体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3年发布的《第五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已达1.9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高达97.2%,其中上网玩游戏的比例为62.8%。随着市场快速扩容,网络游戏消费领域也暴露出诸多问题,未成年人网络打赏、游戏充值以及虚假广告横行等问题频发,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网络游戏消费领域存在哪些问题?相关监管措施如何发力?未成年人权益如何保障?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调查。

未成年人游戏充值纠纷频发
  “我家孩子用手机在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一家公司运营的游戏内充值了3517元,现在商家拒绝处理!”2024年12月31日,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的陈先生向鼓楼区市场监管局求助,其12岁的孩子未经监护人同意擅自充值,陈先生多次联系商家要求退款未果。在该局的调解下,双方达成和解。
  陈先生的遭遇并非个例。2024年北京互联网法院发布的数据显示,网络游戏消费纠纷中,8岁以下未成年人占比11%,8至16岁占比77.3%。游戏充值类案件平均标的额高达25622.6元,最高案值竟达64万元。随着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不断攀升,网络游戏消费纠纷逐渐呈现低龄化、高额化特征。
  “未成年人往往缺乏理性判断能力和正确的消费观念,更容易受到游戏中‘战力排行榜’‘稀有装备’等虚拟荣誉的诱惑,进而产生冲动消费行为。”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以下简称江苏省消保委)公益律师张芳一针见血地指出症结所在。她表示,许多家长忙于工作,忽视了对孩子的陪伴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这一现象。
  除此之外,一些游戏平台在身份核验机制上也存在管理漏洞。记者从江苏省消保委了解到,部分游戏甚至允许未实名认证账户直接跳转第三方支付,一些游戏在支付界面中还默认勾选“小额免密支付”,进一步增加了未成年人非理性消费风险。
  面对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及其衍生的消费纠纷难题,江苏省打出“齐抓共管”与搭建“技术防控”的“组合拳”。2020年6月,江苏省8部门联合制定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工作机制,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纳入预防和干预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问题治理框架,加强未成年人使用网络行为的教育、示范、引导和监督,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网络游戏消费观念和行为习惯。同年10月,江苏省网络游戏管理服务平台上线,通过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与实时动态监管,进一步压实、压牢平台责任,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加健康、安全的网络游戏环境。
  防范未成年人非理性消费须多方努力、久久为功,方能落地见效。“我们将切实履行消保委职能,持续督促游戏企业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并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不断推动构建未成年人网络游戏防沉迷长效治理格局,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网络游戏环境。”江苏省消保委秘书长陆惜春表示。

出台网络直播营销管理规范
  当“跑车”“嘉年华”等虚拟礼物在一个个网络游戏直播间刷屏时,谁能想到未成年人的手指已悄然划向支付界面?
  “看主播打游戏比和同学玩有意思多了,而且我在直播间多刷几个礼物,主播就能偷偷带我‘上分’。”对于正在淮安市上初二的小宋而言,每周末蹲守游戏直播间已成为日常消遣的一部分。记者采访发现,在这类游戏直播间中,主播通过营造亲密互动氛围或展示高超的游戏技巧,使未成年人观众对其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与亲密感,进而持续投入金钱。通过交流,小宋说她在直播间的礼物打赏已超过1000元。“这笔花销对我来说,确实不是小数目了。”小宋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十九条规定,八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由于大部分直播平台的现有技术手段难以穿透家庭设备混用场景,导致很多未成年用户在冲动打赏后,家长在退款过程中往往面临复杂的退款流程和难以追回款项的困境。”张芳告诉记者,监护人的事前监管至关重要,监护人应对未成年人能接触的电子产品和金钱数量进行限制,为消费账户设置密码保护,以防未经授权的充值行为。
  为破解这一难题,2022年,中央文明办、文化和旅游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网络直播打赏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意见》,明确提出禁止未成年人参与直播打赏、严控未成年人从事主播、优化升级“青少年模式”等7方面工作举措,要求直播平台对明知用户为未成年人仍诱导打赏的经纪机构和网络主播从严采取处置措施。
  在此背景下,江苏省积极探索网络直播生态治理的新路径。2024年12月25日,江苏省市场监管局会同徐州市市场监管局共同起草的省级标准《网络直播营销管理规范》正式实施。“我们在《规范》中明确要求,直播平台应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包括未成年人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机制,加强直播内容管理与实时巡查,及时处置违法和不良信息,从源头预防未成年人打赏纠纷,防止未成年人陷入非理性打赏的维权困境。”江苏省市场监管局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处副处长张振荣介绍。

游戏广告虚假宣传泛滥如何破局
  2024年5月,南京盛景网势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因发布虚假广告被秦淮区市场监管局处以罚款13658.58元的行政处罚。“该公司宣传的游戏中不仅没有广告中提及的‘首充3元赠神话英雄复仇者’活动,‘首充6元赠神话英雄双头龙’活动也存在特定活动期限,但该公司没有在视频中说明这一条件。”秦淮区市场监管局相关执法人员表示,这类游戏广告话术极具诱惑力,很容易让参与者陷入消费陷阱。
  近年来,虚假宣传已成为游戏广告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大部分消费者都曾遇到过游戏广告宣传与实际不符、虚假夸大宣传的情况。“宣传不用充值就能玩、注册就送虚拟币等,是这些游戏广告最常见的宣传套路,我们接诉的消费者都认为游戏厂商对虚假广告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陆惜春说。
  “强化网络游戏消费权益保护并不意味着限制游戏产业发展,而是要建立科学监管体系,为行业划定更健康的发展赛道。”陆惜春表示。
  从整治网络游戏虚假广告到规范网络游戏直播行业生态,江苏省正逐步织密网络游戏消费保护网,为推进全国网络游戏消费监管工作作出积极探索。

□本报记者 祝 富 通讯员 秦丽茗 徐 悦 王芙蓉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