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方协同共管共治 涉秤投诉基本清零

淮安电子计价秤监督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中国市场监管报》(2025年03月27日 A7 版)

  本报讯 自去年6月以来,江苏省淮安市市场监管局在农贸市场开展电子计价秤监督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创新构建商户自律、市场自治、行政监管、技术支撑、纪检监督、群众参与的六方协同共治体系,形成职责分明、协同高效的良好局面,有力打击电子计价秤缺斤短两违法行为,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全市涉电子计价秤投诉量从月均32件降至基本清零,群众扫码满意率高达99.9%。
  压实主体责任,强化商户自律。该局建立“诚信计量承诺+每日自检”机制,组织市场主办者和所有经营户签订《诚信计量承诺书》并公示上墙,每日营业前核查计价秤标识、摆放、检定期限,从源头压实主体责任。同时,在水产区、活禽宰杀区靶向增设“公平秤”,通过设置醒目提示牌引导消费者“宰杀前复秤、离摊前确认”。目前,全市40个重点市场的高附加值农产品区域均增设“透明复秤台”,活禽宰杀、水产生鲜等缺斤短两的投诉举报基本实现零投诉。
  压力层层传导,推动市场自治。该局要求农贸市场实施“三个标配”,即标配公平秤专区、每月巡查机制、先行赔付制度。管理方对市场电子计价秤实行“六统一”建档管理,发现问题立即启动三倍赔偿程序。同时,围绕诚信经营、计量管理、环境卫生、服务质量、社会贡献五大核心指标,制定五星评选标准。年度“五星商户”在市场商户摊位显著位置悬挂荣誉牌匾。目前,评选出的“五星商户”日均客流量提升约15%。此外,每月对计量诚信、经营规范、服务优质的商户进行红榜公示,对计量欺诈、严重违规、信誉损害的商户进行黑榜公示。全市已有8家商户连续两次列入黑榜被取消经营资格,清退出市场。
  行政监管创新,提升整治质效。该局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立体化监管体系。纵向实施“管理方自查+县区局巡查+市局飞行检查+纪检定期检查”四级联动机制,通过高频次、突击式检查形成全覆盖监管闭环,横向联合公安、城管等部门开展跨领域专项整治,实现线索互通、联合执法,重拳打击“鬼秤”等违法行为。通过统一配置、检定、管理、维修、轮换、标识,建立全链条标准化管控机制,从源头上斩断作弊秤流通路径,全市15个重点农贸市场已完成首批试点。对使用未经检定或超期未检的电子计价秤、擅自改装、破坏计量器具防作弊功能的违规行为和篡改计量数据、缺斤短两等计量欺诈行为的商户,予以黄牌警告。
  加强技术支撑,促进规范管理。该局为每台秤赋予唯一身份二维码,实现“生产—检定—使用—报废”全生命周期动态追踪,消费者扫码即可验真伪、查检定记录。目前,8150台电子计价秤已完成赋码管理,群众扫码评价达11000余次。淮安市计量测试中心开展上门检定服务36次,为8000余台电子计价秤提供“零跑腿”服务。同时,组织防作弊技术培训6场次,覆盖基层执法人员320人次。
  此外,该局严格贯彻落实“每周一调度、每周一现场、每周一汇总”工作机制,主动邀请派驻纪检组、机关纪委全程跟踪监督专项整治。该局还构建起“三线联动”监督网络,公布市场管理方举报电话、市场监管部门举报电话以及12315、12345市级热线开通维权通道,倡导群众参与,汇聚共治力量。
  自农贸市场电子计价秤监督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淮安市市场监管局累计检查商户2.07万户次,立案查处计量违法案件106起,罚没金额14.01万元。在今年一季度农贸市场综合检查中,发现问题同比下降60%,电子计价秤专项整治带动市场管理、菜品质量、环境卫生全面升级,实现“整治一类问题、规范全域管理”的良性循环。

□刘 勇 王加波 罗 妍



短评 创新治理模式 破解监管难题
  电子计价秤缺斤短两问题,成为扰乱市场秩序、损害消费者权益的顽疾。传统计量监管往往依赖突击检查,治标不治本。淮安市市场监管局通过构建“六方协同共治”体系,在短短一年内实现涉秤投诉量基本清零,群众扫码满意率高达99.9%,其成功经验值得深入剖析并推广。
  淮安模式的核心在于构建“商户自律—市场自治—行政监管—技术支撑—纪检监督—群众参与”的闭环治理体系,形成多方合力,构建了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共治的生态。其中,“纪检监督”的引入尤为关键,通过定期督查确保政策执行不流于形式,避免“一阵风”式整治。同时,“红黑榜”和“五星商户”评选将信用监管与商户经济利益挂钩,“先行赔付”“黄牌警告”等制度强化了违法成本,既激励诚信经营,又严惩失信行为,使市场自我净化能力显著提升。
  淮安的实践表明,治理市场乱象不能仅靠“严打”,而需系统性改革。只有让监管更智能、让市场更自律、让消费者更安心,才能实现“良币驱逐劣币”,最终构建公平、透明、可信的市场环境。

□青 云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