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制度性障碍 推动市场活力提升

——解读《中国营商环境发展报告(2025)》市场监管部分
《中国市场监管报》(2025年05月16日 A4 版)

  刚刚发布的《中国营商环境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4年市场监管领域改革以“全链条、全周期、全场景”为特征,聚焦经营主体关切,从准入、竞争、监管、退出等环节系统性破除制度性障碍,推动市场活力提升。记者采访相关专家,结合改革背景、政策逻辑与实施成效,对市场监管领域营商环境的突破性进展及其深远意义进行深度解读。
  企业开办“一件事”:
  从“多头跑”到“一窗办”的颠覆性变革
  长期以来,企业开办涉及多部门、多环节,材料重复提交、流程烦琐成为创业者的“第一道门槛”。以开办餐饮店为例,改革前需依次办理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消防验收等事项,耗时动辄数月。通过“一件事”集成办理,将跨部门事项整合为“一个入口、一套标准、一次办结”,本质是以政府流程再造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报告》亮点:
  一是流程整合。《报告》显示,2024年新增运输企业、餐饮店“一件事”,实现证照核验、经营许可等“并联审批”。以四川省为例,运输企业申请材料从22份减至3份,办理效率提升85%。
  二是技术赋能。《报告》显示,通过数据共享实现身份证、驾驶证等高频证照免提交,表单要素自动填写率达70%以上,人工干预减少50%。
  专家指出,此项改革不仅是行政效率的提升,更是政府治理从“管理本位”向“服务本位”转变的标志。企业开办时间缩短对经营主体增长有显著促进作用。
  公平竞争治理:
  从“破壁垒”到“建规则”的制度重构
  地方保护、行业垄断、政策歧视等隐性壁垒长期制约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例如,某地曾出台文件要求本地工程项目优先采购本地建材,变相限制竞争。《公平竞争审查条例》的出台,将政策制定纳入法治框架,通过“自我审查+外部监督”机制,从源头消除行政性垄断。
  《报告》亮点:
  一是刚性约束。《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修改调整政策7312件,提出审查意见近6000条,相当于日均清理不合理政策20件。例如,某省废止了限制外地企业参与政府采购的条款,释放了大量市场空间。
  二是全链条监管。《报告》显示,反垄断执法聚焦民生领域,查处机动车检测、建筑材料等垄断案件11件,罚没1.19亿元。平台经济领域通过“事前提醒+事中督导+事后整改”,推动某电商平台取消“二选一”条款,惠及百万商家。
  专家指出,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灵魂。通过刚性审查与精准执法,我国市场竞争秩序从“碎片化”向“一体化”演进。公平竞争政策可为中小企业降低合规成本。
  信用监管:
  从“一刀切”到“分级管”的智慧转型
  传统监管“平均用力”,个别守法企业频繁被查,某市曾出现同一家企业一年接受各类检查40余次的极端案例。市场监管部门实施信用风险分类管理,依托大数据分析,实现“守信者无事不扰,失信者利剑高悬”,本质是通过精准画像提升监管效能。
  《报告》亮点:
  一是分类精准度提升。《报告》显示,2024年双随机抽查问题发现率达25.08%,较改革前提高13个百分点。这意味着监管资源投向违法高发领域的效率翻倍。
  二是信用修复制度化。《报告》显示,14.3万家企业退出严重违法失信名单。例如,某食品企业因整改到位,信用修复后重新获得银行贷款,避免破产危机。
  专家指出,信用监管不仅降低行政成本,更构建了“守信受益、失信受限”的激励机制。
  涉企执法:
  从“重处罚”到“重服务”的理念升级
  “以罚代管”“逐利执法”等现象曾引发社会争议。市场监管部门积极推行服务型执法,通过“首违不罚、轻微免罚”清单,将执法重心从惩戒转向预防。
  《报告》亮点:
  一是包容审慎监管。《报告》显示,全国累计出台免罚清单3952项,办理减罚案件21万件。例如,某小微企业因首次未公示年报被免予处罚。
  二是科技赋能。《报告》显示,吉林省“涉企行政检查备案”App覆盖30万家企业,实现“扫码迎检、事后评价”,重复检查减少60%。
  专家指出,执法方式创新推动政企关系转向“共生”。监管友好度提升,对拉动企业投资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知识产权保护:
  从“被动维权”到“主动防御”的战略跃升
  侵权成本低、维权周期长曾是创新者的“心头之痛”。某科技公司专利维权耗时3年,其间仿冒产品已占据60%市场份额。通过强化行政保护与快速维权机制结合,构建“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格局。
  《报告》亮点:
  一是快速响应。《报告》显示,2024年办理专利侵权案件7.2万件,平均周期缩短至30天。某医疗器械企业通过行政裁决,3周内制止侵权行为,挽回了经济损失。
  二是协同治理。《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统一销毁侵权商品3300吨,货值3.3亿元,形成强大震慑效应。
  专家指出,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直接关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显示,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提升,与知识产权环境改善高度相关。
  企业退出机制:从“退出难”到“退出畅”的生态优化
  企业注销曾面临股东失联、材料繁杂等难题。某公司因一名股东滞留国外,注销流程卡壳两年。市场监管部门将简易注销程序与“一网服务”平台结合,破解“生易死难”困局。
  《报告》亮点:
  一是简易注销普及化。《报告》显示,2024年63.9%企业通过简易程序退出,材料精简70%。某科技初创企业21天完成注销,创始人得以轻装再创业。
  二是僵局破解。《报告》显示,新规允许股东合法继受主体代为注销,解决了大量主体常年无法注销的难题。
  专家指出,畅通退出通道是市场新陈代谢的关键。研究表明,企业平均寿命延长,可减少大量资源错配损失。
  专家指出,《中国营商环境发展报告(2025)》揭示,目前我国市场监管改革已从单一环节优化转向系统集成创新。方法论上,形成“技术赋能流程再造、法治规范权力运行、信用引导市场自律”三位一体模式。价值取向上,实现“降低制度成本、提升监管效能、激发创新活力”的多重目标统一。这些变革不仅助推我国在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中排名持续跃升,更重要的是重塑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从“管理者”到“服务者”,从“重审批”到“重监管”,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治理”。

□本报记者 王国明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