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能性淡为吾友 竹解心虚即我师

——读《季羡林散文》有感
《中国市场监管报》(2016年03月17日 A4 版)

  最近拜读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季羡林散文》,这本书共收录季羡林先生从1935年至2001年的精品散文55篇,按写作的先后顺序编排。细细阅读,可见其创作的线索以及生活、情感的变迁。书中语言平实,毫无矫揉造作和故作高深的佶屈聱牙。在前行的路上,我们有时会焦躁,会沉重,季老的文章像一颗颗清莹灵动的露,凝聚在一片片心灵的叶脉间,轻轻地滋润着我们的心。
  通读全书,给我的感受很多,但是最让我感怀的还是先生字里行间所透露的对名利的淡泊和对学问的虚怀若谷。
  书中很多篇寄托着作者对自然的热爱,让我深深感到大自然就是他无穷无尽的良友。举杯邀明月,清风来做伴,先生虽研究枯燥高深的梵文、吐火罗文、佛教典籍,却丝毫不觉得寂寞。《清塘荷韵》通过栽荷小事道出了深藏在作者心中的浓烈的希望,典雅清丽的文字拂面而来,纯朴而不乏味,笔下流淌的是炙热的人文情怀,充满着趣味和韵味。其神韵不亚于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神奇的丝瓜》用简洁的文字,描绘不起眼的丝瓜的成长过程,最后得出丝瓜是有“思想”的。季老面前的丝瓜含笑面对秋阳,仿佛庄子与惠子在河边辩论水里的鱼是快活还是忧愁一样,而水里的鱼只自顾游哉!通篇表现了季老以自然为师友的心胸。《槐花》从司空见惯的东西中发现美,总结出永远要用新的眼光看待一切事物。文中最后说风吹、鸟鸣,都洋溢着无限生气。一切眼前的东西联系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让我感受季老的赤子童真。
  对自然的热爱实际上曲折反映了季老对名利的淡泊和对生死的坦然。试想一个掉在名利旋涡中的人,怎么可能看到大自然的美丽。季老在很多文章中表露了对当前存在的“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现象的担忧。2007年,96岁高龄的季老力辞这些年外界加在他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桂冠,他表示:“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这是季老的境界。
  季老一生笔耕不辍,每天4时30分起床工作,80多岁开始撰写《糖史》,每天跑北大图书馆查阅资料。他在文章中说,我活得太长了,太累了。这不是他厌世,他是对生命高度眷念,才如此只争朝夕拼命工作。他在《八十述怀》中写道,现在与陶渊明成为志同道合者,陶诗“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是他的真实感受。
  季老是举世公认的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精通12种语言,称他学富五车,一点也不为过。可他总是在文章中称自己不懂哲学,其实他的很多散文中都充满了哲理。《火车上观日出》,在动荡的车厢内观日出,让他体会到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的启迪。《上海菜市场》,通过逛菜市场认识到纷杂中的统一。《不完满才是人生》,题目本身就是哲语。
  在《幽径悲剧》中,他对一棵藤萝的意外死亡悲哀至极,他说自己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的确,《老猫》中写一只猫的离去,使他内心颤抖不止。《一条老狗》中描述老狗对主人的依念,引起他泪往肚里流,读了无不令人动容。
  凡此种种,先生的博学睿智,谦恭有礼,淡泊朴实,挚爱自然,在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令人不禁折服于季羡林老先生的学识和气节。
  通过该书,我从中感受到季老学识和人格的魅力,不禁发出大师已逝继者难寻的慨叹。我们在钦佩季老学识和人品的同时,最重要的是继承和发扬季老的治学态度和道德精神。
  白居易诗句“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以水的清静淡泊品格为友,心境清静自适而不热衷于名利,顺应自然,则长寿可期;以竹的“心虚”品格为师,内心空明,无成见,谦虚而不自满,这种品格堪为人们治学、待人之道。季老就是这样,用精神的感召,道德的力量,教我们在尘世中保持一颗朴素的心,做一个纯粹的人。

□江苏省高邮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朱 玲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