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宣城市企业年报分析报告

根据《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的规定,按照国家工商总局、安徽省工商局的统一部署,安徽省宣城市于2016年1月1日至6月30日开展了2015年度企业年报公示工作。截至2016年6月30日,宣城市2015年度企业年报公示工作顺利结束,按时完成上级工商部门确定的任务。
年报公示工作基本情况
截至6月30日,根据业务系统数据统计,宣城市(不含省直管县广德县)2015年度内资企业、外资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年报率分别为90.41%、96.91%、98.97%和95.14%,在全省19个单位中分别排名第四、第八、第三和第五。
宣城市(不含广德县)2015年度应参加年报的市场主体总数为111273户,已报108139户。根据《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规定,未报送年报的3134户,已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或标记为经营异常状态,其中,内资企业2125户,外资企业5户,个体工商户891户,农民专业合作社113户。
广德县2015年度应参加年报的市场主体总数为23801户,已报21034户。根据《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规定,未报送年报的2745户,已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或标记为经营异常状态,其中,内资企业688户,外资企业3户,个体工商户2016户,农民专业合作社38户。
企业年报数据分析
宣城市2015年度企业年报工作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市场主体整体活跃度较高,未年报数量占比较小;二是大部分市场主体集中在5、6月份参加年报;三是九成以上市场主体不愿意公示企业的资产状况;四是年报率较高的行业集中在金融业、公用服务类企业。具体分析如下:
内资企业呈现的特点
全市应参加2015年度年报的内资企业为27408户,完成24595户,年报率为89.74%。其中,广德县应参加2015年度年报的内资企业为5258户,完成4570户,年报率为86.92%。内资企业年报呈现以下特点:
从年报申报情况看,宣城市内资企业2015年度的年报率比2014年度高0.63%,比2013年度低1.2%。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未经营企业和失联企业增多,年报率每年有微幅变化,全市经济总体发展较为平稳。一方面表明,年检制度取消后,全市内资企业仍关注国家有关企业发展的法规、政策,能够自觉履行企业年报公示义务,诚信自律意识较强;另一方面,表明宣城市工商质监部门对企业年报的宣传到位,工作比较扎实。
从行业分布看,全市内资企业中第一产业年报率为93.17%,第二产业年报率为90.03%,第三产业年报率为89.26%。全市内资企业涉及的行业有19类,年报率超过90%的行业有农、林、牧、渔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科研与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年报率后三名的行业(采矿业,租赁和商务业,文化、体育、娱乐业)的年报率也均达到了80%。企业数量最多的批发零售行业,年报率达89.88%。上述数据表明,宣城市在保持农、林、牧、渔业等传统优势行业发展的同时,商业和现代服务业也有了快速、健康发展。
从企业经营状况看,2015年度应年报的内资企业中,申报“停业”或“清算”的不经营企业和未年报的企业占存续企业总量的9.6%,比上年度高0.7%,表明宣城市内资企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步伐正在加快。
从企业选择公示情况看,选择全部公示或部分公示的有3088户,占已报内资企业总数的12.6%;全部不公示的有21508户,占已报内资企业总数的87.4%。企业选择公示或者部分公示的主要为从业人数、党建信息等基础信息,九成以上的企业资产状况选择不公示,表明绝大部分企业将资产类数据作为商业秘密,对目前市场环境下的信息公示信心不足。
从年报报送时间看,1月份、2月份大多数企业处于等待观望状态,到3月份开始有了年报报送小高潮,80%的企业集中在5月份、6月份参加年报。1月份、2月份是传统的岁末年初,企业主要精力放在生产经营和春节休假、娱乐中。在宣城市工商质监部门的大力宣传下,5月份、6月份企业才加快年报工作步伐。
外资企业呈现的特点
全市应参加2015年度年报的外资企业为200户,完成192户,年报率为96%。其中,广德县应参加2015年度年报的外资企业为38户,完成35户,年报率为92.11%。外资企业年报呈现以下特点:
从申报情况看,宣城市外资企业2015年度的年报率整体较高,外资企业活跃度较高且高于内资企业活跃度,年报意识也强于内资企业,但随着不再经营又未进行注销的外资企业逐年增多,全市外资企业年报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从行业分布看,宣城市外资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等15类行业。在这15类行业中,除制造业和建筑业共有8户未参加年报外,其他13个行业的企业均100%参加了年报。其中,企业数量最多的行业为制造业,应报110户,已报104户,剩余6户未报企业中,有1户为2015年新登记,其他5户均为2015年之前登记;建筑行业中,应报7户,已报5户,剩余2户均为2001年成立,正在拟注销过程中。上述情况说明,2015年新登记的大部分外资企业正在经营中,有活跃度,且对年报工作相对积极。受经济下行压力、房地产行业不景气和去产能力度的持续加大等因素影响,宣城市中小规模外资制造业等企业面临重新洗牌。从年报报送工作中初步显示,宣城市经济结构正在转型升级、优化,第三产业活力增强。
个体工商户年报特点
全市应参加2015年度年报的个体工商户为104726户,完成101819户,年报率为97.22%,比2014年度低1.45%,主要原因是不少个体工商户不再经营,没有年报,也没有进行注销。
从全市范围看,全市应参加2015年度年报的个体工商户涉及行业共19类,依次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居民服务业、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制造业四大类行业。
从区域看,未参加年报的个体工商户,主要分布在广德县、宣州区和宁国市等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其中2015年新登记的个体工商户未报数有1369户,占未年报个体工商户的47.09%,表明新登记的个体工商户活跃度比较低或者年报意识不强。
农民专业合作社年报特点
全市应参加2015年度年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为2718户,完成2567户,年报率为94.44%。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整体年报率比2014年度高2.66%。
主要原因:一是今年全市加大了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年报工作的宣传力度,尤其是6月下旬,组织力量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重点督促;二是与行业主管部门市农委联合下发文件,就年报报送指导工作和基础数据交换工作进行了具体通知。
整体看,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活跃度较高,未参加年报的151户主要分布在宁国市(43户)、宣州区(42户)和广德县(38户)。一是因为这些区域经济相对发达,经济总量较多,未报数和经济总量成正比;二是年报宣传的力度有待加强;三是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的目的是获取国家政策补贴,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拿到补贴之后,并没有实际经营且不愿意进行年报。
数据显示,未参加年报的151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的时间在2007年至2014年不等,没有2015年新设立登记的。
从全市范围看,应参加2015年度年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行业共7类,按照企业数量从多到少依次为:农、林、牧、渔业,批发零售业,制造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科研与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其中,数量最多的为农、林、牧、渔业,占2015年度应报总数的94.40%。
年报工作难点
部分市场主体重视不够。年报工作开展以来,宣城市工商质监局和各县市区局开展了大量的宣传、咨询、引导、服务工作,辖区市场主体对年报工作的知晓度大大提高,但仍有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年报意识不强,对年报的途径、期限、内容及法律后果不清楚;部分市场主体经营随意性增大,存在注册后未经营、短期内停止经营、不在原址经营、同一地址上办理的营业执照过多、一个法定代表人办理多家公司但实际经营的只有一家公司等现象;部分企业的联络员是临时聘请人员,变动大,联络员离职或责任心不强,对工商部门的年报宣传电话和短信不予理睬,导致企业未及时报送年报;多数个体工商户存在文化程度不高、电脑使用不熟练、人员分散等情况,为企业年报工作带来一定影响。
市场主体退出程序复杂,产生大量“僵尸企业”。受商事制度改革中年检改年报影响,企业注销、吊销数量大幅下降,全市沉睡企业、“僵尸企业”较多;现有的市场主体退出程序过于复杂,市场主体要想主动退出市场,必须先去税务等部门开完税证明等材料。很多中小微企业本身经营不善,缺乏主动申请退出市场的动力,而工商质监部门又缺乏将这些主体清出市场的措施,只能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没有强力的措施对其进行规范约束,导致“僵尸企业”越来越多,给监管带来了困难。
政企互动平台匮乏的问题突出。以往工商部门通过年检与企业建立固定联系通道,年检取消后,工商质监部门和企业的联络变得松散,存在通过登记信息无法联络的情况。6月中旬,安徽省工商局在业务系统中开通了企业联络员板块,但是由于时间紧迫,加上部分联络员已经离职或者更换手机号接收不到年报通知短信,部分企业没有进行年报。
机构调整造成影响。由于体制下划和机构合并,基层所面临着人员少、时间紧、任务重的困难。商事制度改革给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带来了颠覆式的新理念和新手段,部分基层干部工作作风和服务理念未能及时转变。年报工作的考核机制尚在完善中,基层员工的工作激情和动力不足。
□安徽省宣城市工商质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