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山下旗正扬
——江西省宜春市非公党建工作走笔
江西省宜春市位于明月山脚下,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近年来,该市非公经济组织响应党的号召,加强非公党建工作,以党组织为核心,坚持发展理念,引领广大员工共同向全面小康的目标迈进。
阵地建设标准化
笔者走进宜春明月山酒业股份有限公司,看到墙上“企业党建1+3,员工办事不拐弯”几个大字格外醒目。在公司办公楼上,飘扬着一面鲜艳的国旗。办公楼前,设有党务及厂务公开栏、宣传成果展示栏。办公楼内,党建阅览室、远程教育室、员工技术学校、员工书屋等一应俱全。
据了解,自2015年起,该公司党委投资30多万元修建员工服务中心,使其达到“一厅五室十有”的标准。一厅即员工服务大厅,五室即党员活动室、两委(公司党委、公司事务委员会)会议室、计生服务室、综治信访办公室、文化活动室(员工书屋),十有包括有整齐的办公环境和配套设施、有齐全的档案资料、有醒目的党建标语等内容。
按照统一标志、统一功能布局、统一外墙颜色、统一内部制度的标准,用两年时间完成全市所有组建党支部(党委)的非公企业办公场所新建和改造工作,这是宜春市加强非公党建的一项重点工作。目前,全市95%的规模以上非公企业达到标准。
“神经末梢”连企业
“上面千条线,全靠微信牵”。借助微信平台,党的工作实现了对非公经济领域的全覆盖。
目前,宜春市2000余户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全部建立党建微信群,这些党建微信群成为广受员工欢迎的“民情直通车”。凡涉及企业党员及普通员工学习、工资、计生等方面的信息,党建微信群都会第一时间进行传递。这是该市推进非公党建“连心工程”的重要举措,也因此实现了非公党建工作由“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的转变。
开通“民情直通车”,非公企业生产一线的党小组组长作用不可或缺。在日常工作中,党小组组长担任着民情联络员的角色,负责发现信息,了解员工需求,宣传相关政策。为增强党小组组长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宜春市多数规模以上非公企业为党小组组长发放每年1200元的岗位津贴,并将其作为企业中层领导的后备人选纳入统一管理。
“党小组组长是全市非公党建组织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是党组织的‘末梢神经’。有了他们,党组织就能做到‘耳聪目明’,有效了解员工诉求,将内部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有利于非公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宜春市委宣传部部长袁川说。
此外,去年以来,宜春市还先后从县(市、区)、乡镇(街道)机关选派了2170名优秀党务工作者作为“第一书记”、4400余名“双助理”(党组织书记助理、董事长或总经理助理)到规模以上非公企业任职,并建立了全市非公企业党组织“第一书记”实名微信群,邀请市委、县(市、区)委书记,市委、县(市、区)委组织部部长和宣传部部长以及县(市、区)委主要领导加入,使各级领导能够第一时间了解“第一书记”在非公企业干了什么、干得如何,从而大大激发了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活力。
引领脱贫奔小康
宜春锁业股份有限公司员工易飞鹏怎么也想不到,他在生病6年康复之后,不仅能够重回公司上班,还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开店,此后短短3年时间,家里就新盖起一栋3层楼房。他激动地说:“感谢公司党委为我在宿舍区特批了店面,并提供资金担保,让我们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宜春市袁州区飞剑潭乡殊桥村是省级扶贫村,该村有个柘塘湖,水质优良,种植的冷水茭白在市场上很有名气。2015年,该村在外打工的共产党员郑耀辉决定回乡创业,组建了冷水茭白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了合作社党支部,通过加强党建工作,带动当地冷水茭白产业发展。目前,该合作社种植冷水茭白3000亩,每年支付村民劳务工资200余万元。
“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我们有信心让全乡800余户2600余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飞剑潭乡党委书记袁立军说。
加强党建工作,促进企业成长,推动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宜春市非公企业员工有了获得感,广大非公企业党员干部有了成就感。他们工作中相互激励,学习上相互促进,营造出全市非公企业员工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氛围。
□周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