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花生

《中国市场监管报》(2016年09月10日 A4 版)

  作家许地山写过一篇《落花生》,文中对花生极尽赞美之词,赞美其朴实无华的品格。还读过先生的其他一些文章,如同那些美好一样,已遗落在岁月的深处。这时突然想到这篇文章,是因为我来到了秋收后的田野,见到了花生。
  初秋的午后,室内坐得久了,便想出去走走,最好的去处莫过于菜园。没想到几天不见,菜园里的花生竟然已经收获,一大堆花生秧堆放在角落,上面还有一些没有摘尽的嫩果,间或有几颗遗落的成熟饱满的花生。这些都让我心生莫大的欣喜,想不到我无意中走近这里,会有这样的收获。
  那一片被拔去花生秧的沙土地裸露在太阳光下,如同一个秃顶油光发亮。是的,是油光发亮,因为太阳照在沙土地上,折射出的光泽亮晶晶的。
  这里曾经是校园的一角,这片沙土地是学生跳远用的沙坑。学校迁走后,这里日渐荒芜下来。从乡下来的老农,发现了这块沙土地。在土地上耕耘过的人,对土地都有着深厚的感情,看到这一片荒芜的土地,又怎么能不动心?于是,拔草、拾砖、深挖、耙平……一番收拾,这块沙土地焕然一新。每次来到这里,我都会想到丝滑与柔顺,因为得着了一双巧手的打理,也因为得着了流沙的情意。
  花生是喜欢沙土地的,熟悉庄稼习性的人都知道,于是,这片沙土地便被种上了花生。说是一片沙土地,其实并不大,也就两个被填平的沙坑而已。我时常到这里散步,看着这一片沙土地经历了风霜雨雪,经历了四季轮回;看着这一片沙土地从翻耕到播种,再到种下的花生发了芽。当我看到终于有果实收获的时候,那一份喜悦情不自禁地在心头荡漾。
  蹲在那一堆花生秧前,我从中寻找着那些许遗落的花生。因为收获匆匆,总会不经意间留下几颗。我一边寻找,一边剥,一边吃,一边回味唇齿间的余香。
  记得小时候,我们也是这样去田地里拾花生。那时拾的东西很多,不仅仅是花生,山芋、麦穗、稻穗都是我们捡拾的对象。那时,人们对吃充满恐惧与渴望,只要能吃的东西,都恨不得拾回家。刚收获后的田野,总会有许多人在土地上寻找,以老人与小孩居多。每人都挎着一个竹篮,用手中的爪钩不停地在土中翻找,多少总有些收获。不过,那时我们不会一边找一边吃,而是把拾到的花生带回家,让妈妈变着花样做给我们吃。
  花生挑拣干净了,花生秧也不会被遗弃。晒干,切碎了,它们便是老牛冬天的美味大餐。而现在,看着这一堆日渐枯萎的花生秧,可惜的是没人要了,便是烧锅草也做不成。
  走在这一片沙土地上,我一边寻找花生,一边寻找回忆。不经意间,冬天里的平整,春天里的播种,夏天里的成长,一幅幅画面浮现在眼前。当一粒粒饱满的花生种被埋进土地,便种下了一个季节的希望。在这个漫长的成长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除草、浇水、施肥。田野里忙碌的身影,常常会让我想起我的父亲母亲。在土里刨生活的他们,一辈子以土地为生,最后终究还是要回到这一片土地中。
  思绪滤去那漫长的过程,回到最原始的态势。最难忘的是那个春雨后的清晨,两片嫩芽伸出头来打量这个新奇世界的那一刻。那一刻,流过我心头的是一片澄明与喜悦,我为新生命的诞生而欣喜。那一刻,我想到了刚出生的孩子,还有那一声嘹亮的哭声。
  等到春天过去,炎炎夏日成为花生的疯狂生长季。当那一片嫩绿化为郁郁葱葱的时候,我总是不由自主地去想象那埋在土下的果实,想象着它们一点点在孕育,一点点在成长。我会莫名地担心土里的那一种肥硕的“豆丹虫”,会不会把那娇嫩的果实蚕食。
  走在这一片沙土地上,我像一只土拨鼠在秋天的原野里寻食一样,绝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角落,也绝不放过任何一颗遗落的果实。虽然这样的收获不是很多,却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馈赠。毕竟我的付出太少,而我得到的已经很多很多。
  我在这块沙土地上拾着花生,不再是因为我对吃还有什么需求,那些靠在土地上刨生活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复返了。我仍然像当年那样拾着花生,只是因为我无法忘记那些远去的时光,那是一份无法割舍的情怀。
  黄昏渐浓,一抹斜阳映照在这块土地上。我坐在田边,仰望着天空中的那一片晚霞与流云,看着那一丝风细细拂过枝头。天高地远的辽阔里,有着我怎样的欣喜!
  拾花生,拾花生,拾起秋天的快乐,拾起我的记忆与相思……

□江苏省盱眙县市场监管局 赵海洋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