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深刻的“小作品”

——读阿尔伯特·赫希曼《欲望与利益》
《中国市场监管报》(2016年10月18日 A4 版)

  □

  美国经济学家阿尔伯特·赫希曼著述丰厚,比起《经济发展战略》《退出、呼吁与忠诚》等大部头,《欲望与利益》(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3月)只有薄薄的100多页,而且说的是17、18世纪的经济思想史,在经济学界这类历史研究很冷门,但这部“小作品”却影响深远。我国学者冯克利早年接触该书之后,牵肠挂肚,如今亲自操刀翻译,并且写了长长的中译者序,言辞恳切,语意尊崇。《欲望与利益》到底有何魔力?
  《欲望与利益》的副标题是“资本主义胜利之前的政治争论”,由此可知这是一本有关资本主义早期观念史的著作。这是一个磅礴的主题,很难掌控,赫希曼的非凡就在于,当他穿梭于17、18世纪的思想密林之后,抓住了“欲望”这个重要概念,并且重新赋予它伦理学的解释,然后从中分离出“利益”的成分,深入探讨欲望与利益如何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赫希曼的语言简洁到了极致,压缩了马基雅维利、亚当·斯密、孟德斯鸠、斯图亚特、约翰·米勒、霍布斯等人的思想精华,纵横捭阖,自如随意。这本小册子就像一口深井,看着口子不大,越往下越深。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马克思的这句名言批驳了资本的贪婪欲望。透过赫希曼还原的思想史场景可以发现,恰恰是因为“人性的充分发展”并不可取,思想家才对资本寄予厚望。孟德斯鸠曾经说过:“商业精神天然地会带来俭朴、节约、节制、勤劳、谨慎、安分、秩序和守纪的精神。只要存在这种精神,它所获得的财富就不会产生任何坏的效果。”当然,孟德斯鸠后来也意识到,“幸运的是人们处在这样的境况中,他们的欲望让他们生出作恶的念头,然而不这样做才符合他们的利益”。资本的欲望具有强大的破坏性,所以要用利益驯化欲望,这是商业社会的伟大成就之一。但是,为什么到了后来,这项成就却被谴责成资本主义最恶劣的特征?
  赫希曼从历史中寻找原因,他发现,几百年来,“人被普遍视为一个舞台,上演着理性与欲望之间惨烈而无法预见的战斗,后来则是不同欲望之间的战斗”。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自由追求个人利益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辩护,但作者对于物质进步抱着纠结的心态,在第一卷中赞扬分工,在第五卷中却严厉呵斥商业分工导致尚武精神和美德的沦丧。人们对资本的看法不一,情感矛盾。思想家们激烈争论,小心翼翼地修正前行。由马基雅维利开启的思想传统,后来发展成了用欲望对抗欲望的思想。再后来,“合理的自爱”即利益如何与道德携手对抗欲望,利他主义可以在较大的范围内增进个体的利益,资本得以减少人性的欲望中导致灾难的破坏性成分。欲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资本发展过程的迷失不在于欲望本身,而是在于怎样给欲望合理地套上利益的缰绳,赋予它人性与人道的统一。
  经济学具有急迫的现实原因产生的当下性,它的工具效用得到广泛重视,经常被当作决策依据。同时,经济思想史却被主流经济学家看轻,有时还被公然奚落为嗜古成癖。赫希曼在主流经济学家身份之外,独辟蹊径,以《欲望与利益》赢得广泛赞誉。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给《欲望与利益》所作序言的开头所说:“他的著作改变了我们对经济发展、社会制度、人类行为的认识,也改变了我们对身份认同、忠诚、义务的性质和意义的理解。把此书称为赫希曼最杰出的贡献之一,可谓实至名归。”

□赵青新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