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企业年报分析报告

《中国市场监管报》(2016年10月19日 A7 版)

  商事制度改革有效促进了市场主体的发展,2015年度福建省年报企业数量增长显著,在全省工商系统的共同努力下,企业年报工作顺利推进,企业年报率稳中有升。截至2016年6月30日,全省应参加年报企业72.4万户,实际参加年报企业达62.5万户,同比增长28.5%;2015年度全省企业年报率为86.3%,比2014年度提高1.4个百分点。

企业年报数据分析
  企业运营状况总体平稳。
  2015年度全省企业开业率持续保持在95%的较高水平;共有32.6万户企业实现营收,同比增长8.2%;17.3万户企业处于盈利状态,同比增长2.7%。具体来看,注册资本规模越大企业运行越平稳,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开业率(95.6%)和盈利企业占比(34.2%)均为最高。小微企业对就业贡献大,2015年年报企业共计提供就业岗位1978.9万个,其中提供就业岗位的企业97.8%为小微企业。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高技术产业成长迅速。
  从三个产业企业的开业率及有营业收入的企业数量增长看,第三产业表现优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从行业盈利企业总量及增速看,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大。租赁商务服务业、批发零售业盈利企业较多且增长快速,为全省企业健康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科研服务业、文体娱乐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盈利企业增长迅速,是推动全省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从各行业成长情况看,高技术及电子信息产业成长迅速。高技术制造、高技术服务及电子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在1000万元及以上的企业分别增长1.4%、13.1%和9.3%,高于全省制造业(0.6%)和服务业(2.1%)平均增长水平,是引领和推动全省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
  区域优势产业差异化发展格局显现。
  厦门、泉州和福州实现营收的企业相对较多并且显著增长,三地合计占全省实现营收企业总量的70.4%,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4.9%、6.9%和7%。从主要产业实现营收企业数量计算出的区位优势产业系数看,厦门市现代服务业优势明显,泉州市制造业优势明显,福州市金融业的优势显著。进一步分析表明,厦门盈利能力最强的行业是金融业,成长最快的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泉州市盈利能力最强的行业是制造业,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福州市盈利企业占比较大和成长较快的均是金融业。
  商事制度改革“稳增长、促就业”效果显现。
  商事制度改革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成效逐步显现。从2013年、2014年、2015年三年新设立企业当年运营状况看,2014年和2015年分别有3.23万户和3.49万户企业实现了营收,相比2013年分别增长了62.6%和75.7%;从当年成立的盈利企业数量看,2014年和2015年也分别比2013年增长了28.6%和36.6%。
  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新设立企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商事制度改革的效果愈发明显。全省2013年新设企业在2013年度实现营收的企业占比不足五成(46.3%),盈利面不足三成(28.8%);2014年度实现营收的企业占比突破六成(61.0%),盈利面扩大至29.4%。至2015年,实现营收的企业占比微升0.1个百分点,在经济下行压力影响下仍保持在60%以上的较高水平,盈利面扩大至29.9%,显示随着商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企业发展持续向好。
  商事制度改革助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商事制度改革以来新登记的企业中,服务业企业占比高达79.4%,比商事制度改革前提升11.2个百分点。从经营情况看,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研服务业、文体娱乐业、信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对全省贡献明显提升,实现营收的企业在全省的占比提高6.6个百分点,为各行业最高;制造业对全省贡献有所减弱,实现营收的企业在全省占比下降11.7个百分点,但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电子信息制造业的表现高于制造业平均水平,表明全省产业结构正由传统低端向高技术、高科技转型升级。
  自贸区产业发展符合区域定位和规划特点。
  福建自贸区内参加2015年度年报的企业共2.9万户,企业年报率达89.3%,高于全省企业年报率3个百分点。其中,2015年4月21日自贸区挂牌以来至2015年年底新登记成立的企业有1.1万户,年报率高达90.4%,比自贸区挂牌成立前的企业年报率高4.8个百分点。从经营状态看,自贸区98.1%的企业处于开业状态,高于全省企业开业率3.1个百分点。
  福建自贸区立足于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集群和制造业产业基地,十分注重相关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区内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年报率分别为91.4%和89.2%,高于全省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年报率4个和3.2个百分点;两行业开业率均在97%至98%之间,高于全省企业平均开业率水平;高收入、高盈利企业营业总收入和利润总额在亿元及以上水平,企业占比亦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从各片区企业发展看,厦门片区利润总额在亿元及以上企业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和商务服务业,平潭片区利润总额在亿元及以上企业主要集中在资本市场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福州片区利润总额在亿元及以上企业主要集中在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未年报企业中,已列入经营异常名录者超四分之三。
  2015年度全省共有9.9万户应报企业未进行年报公示,未年报率为13.7%;其中连续两年未年报的企业6万户,连续3年未年报的企业4.6万户。全省未参加2015年度年报的企业中,共有7.5万户企业已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占全省未年报企业总量的75.9%。未被列入经营异常目录的企业中,2015年当年新设立或参加了2013年度和2014年度年报的企业共1.5万户,占62.5%。

对策和建议
  创新工作方式,提升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能力。
  企业年报数据汇集了全省企业的基本状况及经营活动数据,能够全面反映企业主体的微观运行状况,是宏观经济的微观体现。企业年报分析对全面掌握福建省经济运行状况、产业转型升级、商事制度改革效果评估以及自贸区企业运行状况具有较强的指导性。
  此外,企业年报公示信息是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其完整性和准确性是企业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通过数据分析,可以找出数据填写异常的企业,作为开展专项抽查的依据,从而促进企业信息公示义务的履行。因此,一方面,应进一步通过宣传引导提升企业年报的主动性,通过抽查增强企业年报的责任感,并通过相关研究进一步优化数据填报项,从数据源头上保证数据的可用性和精确性;另一方面,应进一步创新工作方式,加大年报数据的分析研究力度,引入新的技术手段,实现年报分析的常态化和智能化,更好地服务发展和监管。
  加强对新设立企业的引导扶持,促进企业做强做大。
  商事制度改革以来,市场活力得到了有效激发,新设立企业数量快速增长。但从经营状况看,新设立企业营收状况较差、盈利能力较弱、规模相对较小、抗风险能力较低,需加强引导扶持,以巩固商事制度改革成果,为全省经济平稳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对此,一是要加强对创业者的引导教育。商事制度改革实施以后,部分创业者在对市场调研并不充分且尚未具备硬件、人员、业务等要素的情况下就办理登记,导致迟迟不能营业;对相关制度不熟悉,没能及时履行年报及信息公示的义务。因此应加强对创业者的风险教育,减少盲目创业的冲动。二是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新设立企业中绝大部分为小微企业,实力相对较弱,需要政府给予重点关注,在政策优惠等各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
  进一步深化供给侧改革,鼓励新兴产业发展。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福建省各级政府通过不断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业,持续加快催生新经济增长点。全省各产业的年报情况显示,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等新兴产业表现显著优于其他产业,制造业和采矿业等传统产业发展则呈现动能转变和产能下降的趋势,表明全省供给侧改革成效已有所显现。
  为进一步深化供给侧改革,建议一方面鼓励和扶持技术含量较高的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福建省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产业,通过放宽投资主体、注册资本、出资时间等登记条件,鼓励、支持和引导投资者进入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另一方面,控制低端低效行业发展,严格禁止和限制产能总量大、资源消耗多、产能利用率低的产业进入和发展,可利用登记注册、资格审批等环节进行审核把关,从源头上控制这类产业的发展。
  发挥自贸区对台窗口作用,强化两岸经贸合作。
  福建自贸区挂牌成立以来,积极发挥对台窗口作用,强化两岸经贸合作,区内企业经营活跃、各片区产业发展也基本符合定位及规划特点,自贸区整体呈现积极向好的发展趋势。为进一步助推自贸区发展,增强两岸经贸合作,建议积极进行行政管理、投资管理以及通关机制等机制的创新,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充分发挥自贸区对台窗口作用,利用与台湾隔海相望的天然优势,促进福建与台湾经济文化深度整合,助力福建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
  创新退出机制,简化退出程序。
  全省未进行2015年年报的企业中,超四分之三由于上年度未进行年报已经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是事实上的“休眠企业”。深入研究分析表明,部分企业已经名存实亡,但由于企业主认为办理注销登记手续过于复杂漫长,企业办理注销登记的主动性不强,同时商事制度改革前,年检制度实行的未年检企业吊销的强制退出机制也取消了,这样会导致这些不再经营的“休眠企业”存量逐年增长,使得应年报企业的基数虚高,年报率无法反应市场经济真实状况。因此,应对目前的退出机制进行创新,适当简化退出程序,让企业能够快速、方便地办理注销手续,更真实地体现企业经营意愿,降低和减少“休眠企业”带来的监管成本和风险,并发挥企业年报制度反映市场真实状况的作用。

□福建省工商局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