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观人:读书的品位与人的品位

《中国市场监管报》(2016年12月27日 A4 版)

  我们得承认,这世间,人有好坏,品有高低。凭什么可以对一个人的品位作基本判断呢?固然,从一个人的为人、处事是可以作判断的,但那是对身边的人、熟悉的人、认识的人。对于陌生人、古人、名人,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来间接了解到。就我自己的经验,我常常喜欢通过了解一个人读什么书,来对他的品位作一些判断;甚至通过分析他读什么书,来分析他的思想境界乃至人生态度。
  近日,我翻阅知名企业家文经风先生编著的《黄昏亮起一盏灯》(海天出版社)一书。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与读书有关,书中收有中国金融博物馆书院举办的上百场读书会中最精彩的12场读书会的实录,共有包括马云、李彦宏、柳传志、潘石屹、张维迎、周国平、俞敏洪等36位嘉宾的对话或演讲内容。让我特别欣喜的是,书中披露了大多数嘉宾的读书兴趣或方向,包括书单,让我得以通过分析一个人读什么书来判断这个人的品位和格调。
  首先说说中国最著名的教师俞敏洪。俞老师的书单有《三国演义》《百年孤独》《西方哲学史》《唐诗三百首》《激荡三十年》《跌荡一百年》《明朝那些事》《一个村庄里的中国》以及中国近现代诗。从俞老师的书单可以看出:他是个诗人,有着浪漫主义情怀;他有英雄主义情结,对《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刘备有极正面的评价,甚至希望自己的个性像刘备;他有底层平民情怀,他推荐熊培云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表明他对于中国农村、农民的命运保持着关注;他是精明的商人,从他阅读《激荡三十年》,可以知道他善于总结中国企业成功与失败的教训。
  若干年前,我曾经近距离接触过俞老师,那是中央电视台在中国人民大学录制电视节目。当时正值下班高峰,车堵得厉害,俞敏洪开车走到半路走不动,为了赶时间,就将车子扔下,跑步几公里来到现场。当时看到他满头大汗、气喘吁吁的样子,现场所有的人都非常感动。他没有任何的怨言与不快,相反非常高兴地与现场的人打招呼。谦逊、低调、斯文、和气,是那次他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结合俞老师的书单,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他的话,我想可以用“书生”来表达。无论他的企业做多大,无论他的名声有多大,他都是一个纯粹的“书生”。
  再来说一下全世界知名度最高的中国企业家马云。马云有一句名言,叫作“不读书,人生也精彩”,他自谦“真的没看很多书”。其实,马云不是真的不看书,而是喜欢看一些特别的书,他在读书会中推荐的书有《道德经》《基业长青》《人生》《亮剑》和《胡雪岩》。从马云的书单来看,我觉得他是一个天生中国企业家的料儿。《道德经》虽然是老子的一部哲学著作,但充斥的是中国人的智慧,尤其是做人的智慧。马云一向很会做人,而且是一个有着顽强意志力与竞争精神的企业家,我们可以从他读《人生》《亮剑》来观察他的性格爱好。同时,马云还是个对中国商业规则甚至潜规则有洞察力的精明商人,这可以从他对《胡雪岩》的阅读兴趣上有所了解。马云觉得胡了不起,但认为胡所走的“官商勾结”“红顶商人”的路子在今天是一条死路。马云有如此认识,可谓高明。
  对于马云,我自己虽然也有幸参与过与他有关的图书出版工作,但与他本人并没有过亲身接触。通过对他读书兴趣的观察,以及从作为他产品用户的体验出发,我以为马云与其说是一个伟大的理想主义者,不如说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商人更合适。
  接下来,说说学者刘瑜。在当下读书界,刘瑜是不折不扣的畅销书作家。这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有着强烈的现实关怀,我们可以从她在读书会上推荐的两本书,来体会她心之所想、情之所系。一本是杨显慧先生的《夹边沟记事》,这是一本描写中国60年代大饥荒的悲怆作品,反映的是集权制度下人的扭曲、变形与痛苦。另一本是美国学者的《理性选民的神话》,反映的是民主制度的局限性。从这两本书来看,刘瑜老师是一个保持学术良知与坚持真理的学者。作为刘瑜作品的读者,我一向对她的文章充满了敬意。
  西谚有云,“闻香识女人”。我想说,“以书观人”,其实也是很灵的。

□刘明清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