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民族团结的桥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托里县市场监管局开展脱贫攻坚工作记
“用的是照明灯,走的是柏油路,喝的是自来水。看书有阅览室,跳舞有活动室。家家抗震房,户户有牛羊,院院砖围墙,幸福挂脸上。”这是如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托里县库甫乡萨尔吾孜克村的真实写照。
萨尔吾孜克村建于1963年3月,目前有156户农户、834人。托里县市场监管局驻村工作队来到这里后,积极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用实际行动让村民感受到了温暖,架起了民族团结的桥梁。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该局工作队成员一致认为,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关键是要发挥村干部带动作用。在工作队的带动下,4名村干部成为村民致富路上的“领跑员”,村里带头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党员更多了,为老百姓排忧解难的党员更多了,想着如何带领村民脱贫的党员更多了。工作队还积极引导政治素质高的群众向党组织靠拢,通过发展农民党员,壮大维稳中坚力量,夯实基层基础。
脱贫攻坚工作千头万绪,理清思路很关键。工作队围绕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等核心问题,深入调研,扎实工作,积极帮助萨尔吾孜克村拓宽致富路,实现“大水漫灌”与“精准滴灌”紧密结合。工作队采取入户走访、举办座谈会、召开村民大会等多种方式调查摸底,核实村民情况,逐户登记建档,掌握第一手资料。目前全村已建档立卡贫困户91户、345人。
萨尔吾孜克村人多地少,村集体经济收入低,劳动力缺乏生产技能,虽然有特色产品但没有形成特色产业。工作队对症下药,在村民定居点新建刺绣基地,并争取扶贫资金100余万元,购置手套编织机50台以及手套锁边机、手套打包机、加工原料,引导村民生产加工刺绣产品,解决就业岗位100个。
萨尔吾孜克村村民多为哈萨克族,工作队引导他们围绕哈萨克族特色发展以农家乐、牧家乐为主的民俗体验游和少数民族手工艺品加工业。为增强村民就业创业意识,工作队带领村民参加各类招聘会、实用技能培训班;主动联系县农技推广站的技术员,为村民讲授蔬菜种植技术,帮助村民发展庭院经济;推荐村民应聘公益性岗位,组织村民开展外出就业参观活动,开阔村民视野。
“要把基层打造成为群众倾听党的声音的窗口。”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工作队队员带着这样的理念,召开政策解答会,成立草根宣讲队,定期在村民信息栏公布最新的惠民政策,及时向群众传达党的声音。他们还结合入户走访,面对面与群众聊变化、聊政策、聊发展,引导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工作队队员的工作热情深深感染了村里所有人,该村党支部委员达木·巴提他说:“我们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姚建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