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爱托底
如果提前了解你所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
这句电影《无问西东》中的台词,近日常在我耳边回响。《无问西东》作为祝贺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励志电影,感动了无数没有在清华园读过书的普通人。影片讲述了四代人、四个故事、四种选择,展现了他们无悔的青春,有酸甜苦辣也有悲欢离合,有大情怀也有小伤感,既豪情万丈又荡气回肠。
面对人生、理想、责任和爱情,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选择走什么样的路,是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上世纪20年代,吴岭澜面临着学科的选择。在那个实业才能救国的年代,文科强理科弱的他一度陷入困惑。最终,他选择追求真实的自我,潜心做学问,成了教书育人的教授。上世纪30年代,沈光耀出生富庶之家,他要选择在国家危亡之际不问世事享受生活,还是挺身而出担负起对国家对民族的使命。最终,他听从内心,投笔从戎战死沙场。上世纪60年代,陈鹏作为战火中侥幸活下来的孤儿,面临着爱情和事业的选择。最终,他甘愿牺牲爱情,投身到新中国的核弹事业中,默默奉献一生。处于新世纪的张果果,面临的是如何在尔虞我诈的职场中保持真实和善良。最终,他选择回归本心,救助弱者。
四代人的青春,都曾有过困惑,而四代人的选择,都不约而同地听从内心。就像影片中陈鹏说的那样,成为那个为爱托底的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什么是真实,什么是大爱,什么是责任。哪怕是在最残酷的年代,始终不忘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对真理的向往,对真善美的追求,这才是永不褪色的青春。
影片最精彩最吸引人的部分当属第二个故事。沈光耀所处的年代,正值国家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在最艰难困苦的情况下,西南联大的师生用满腔热情刻苦学习、锤炼自我。窗外大雨如注,铁皮屋顶“叮当”作响,教授索性在黑板上写下“静坐听雨”;大雨中坚持跑步的教授和学生,喊着整齐响亮的口号声;学生们在山洞里上课,头上是轰鸣而过的敌机,耳边是教授们从容的声音;简陋的宿舍里,沈母和儿子的粤语对白抑扬顿挫,饱含深情;连绵炮火中,残疾的牧师带着孤儿院的孩子用歌声驱散饥饿与恐惧;沈光耀悲壮的最后一击,牺牲自己成全战友……这些青春热血的画面,不用过多渲染就催人泪下。在枪林弹雨中从容坚守的师生,正是鲁迅曾赞美的中国脊梁。没错,不论哪个年代,总有那么一群人,不管面对什么,他们都坚守对自由、对国家的使命和责任,他们身上秉承的善良、无私、奉献、正直、温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
谁的青春不迷惘?希望年轻的朋友们在面临人生选择时,做到“无问西东,只问自由,只问盛放,只问深情,只问初心,只问勇敢”,做本真善良的自己,做那个为爱托底、为国为家托底的人。
□湖北省枣阳市南城工商所 杨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