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创“北京最美乡村”

——北京市工商局怀柔分局创新机制提高消费矛盾化解效率综述
《中国市场监管报》(2018年03月15日 T23 版)

  □


  □

  近年来,北京市工商局怀柔分局紧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要求,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导向,坚持“三项”工作原则,建立“四种”工作制度,提供“五种”工作服务,采取“六种”工作方式,从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带来的消费问题着手,执法部门、司法机关、基层政府联合建立了消费纠纷联合调解服务机制,促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间的高效衔接,全面提高消费矛盾化解效率。

建立“北部山区农村消费纠纷联动化解机制”,畅通山区群众利益诉求渠道
  怀柔北部山区民众以传统消费为主,投诉内容多集中于日杂百货、农资农具、生活服务等领域,虚假广告引起的纠纷呈上升趋势。随着山区群众法治意识的增强,更多人愿意通过行政投诉、司法诉讼等途径表达诉求、解决问题。但是,怀柔北部山区人口老龄化严重,弱势人群居多,受制于文化素养偏低、法律知识不够、经济拮据等因素,他们大多没有证据保全意识,缺乏合理诉求方式,不能很好保护自己的权利。
  为此,怀柔工商分局联合怀柔区法院、怀柔区司法局、怀柔区食药监局设立“北部山区农村消费纠纷联动化解机制(简称北山联动机制)”,共有1个派出法庭、1个工商所、5个司法所、5个食药监所共12个成员单位,协调办公室设在辖区消协分会。
  在实际工作中,“北山联动机制”坚持“三项”工作原则,一是关口前移原则,联合开展普法宣传、发布典型案例、消费预警等活动,从事后维权向事前维权延伸,将消费风险关口前移;二是首接负责原则,最先受理咨询、投诉的部门作为第一责任部门,全程负责对纠纷解决的全程协调和诉前调解;三是工作联动原则,加强联动协调,整合各方力量,为消费纠纷双方提供更为专业、更为便捷的维权服务。
  联合调解着力摸索建立“四种”工作制度。一是联席会议制度。相关各方每月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分析近期消费趋势及投诉热点,通报工作进度,进行个案会商;二是固定联络员制度,成员单位指定一名联络员,负责活动开展、信息通报、诉前调解等工作协调;三是全程记录留痕制度,成员单位对农村消费纠纷从接受咨询、决定受理、进行调解全程记录留痕,建立工作档案和调解案卷,并按年度立卷归档;四是建立回访制度,成员单位定期对调解结案的当事人和经营主体定期回访,督促当事人履行调解协议,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和建议。
  在“三项”工作原则、“四项”工作制度保障下,“北山联动机制”高效发挥作用。2017年,北部山区消费纠纷不足10起,无调解失败转诉讼事件发生,实现和解率100%。

建立“南部地区消费合同纠纷联合调解室”,维护商业核心区市场秩序稳定
  怀柔南部地区是大型商超、市场及娱乐业、服务业的聚集区,各类经营主体1.5万余户,承担着怀柔市民70%的日常生活供应,年经营额达10亿余元,随之而来的消费纠纷、经济合同纠纷也较为集中。一年时间里,消费者选择到工商、司法、食药监等部门投诉或向法庭起诉的纠纷案件达500余件,消费领域的合同纠纷金额近1000万元,集中在餐饮、美容美发、手机零售等行业,主要原因是不使用合同示范文本、合同文本使用不规范、预付卡消费合同无法履行等。
  2016年,怀柔工商分局牵头成立“怀柔南部地区消费合同纠纷联合调解室”,成员单位有怀柔工商分局、怀柔区法院、怀柔区司法局、怀柔区食药监局、怀柔区龙山街道办事处5个部门,主要采取“六种”工作方式对怀柔南部地区经济合同消费纠纷进行联合诉前调解,深入调研分析怀柔南部地区经济合同消费纠纷情况,开展消费维权法制宣传活动。
  “六种”工作方式包括:一是建立联动化解机制平台,成立工作协调小组,组织和协调消费纠纷领域预防、化解工作。二是进行联合普法宣传,充分利用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世界知识产权日、全国法制宣传日等开展普法宣传活动。三是深入调研消费现状,及早发现辖区消费热点、难点问题,联合开展调研工作,及时进行消费纠纷预警,避免群体维权事件发生。四是联合开展专题活动,大力开展消费维权联合“六进”活动,重点对老年消费、预付卡消费等问题进行宣传教育和纠纷调解,力争纠纷化解不出店、消费维权不出社区。五是开展联合诉前调解工作,消费维权纠纷发生后,视情况召集相关单位共同参与纠纷化解工作,力争实现诉前化解。六是对消费类纠纷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协议进行司法确认,针对经工商所、司法所调解成功的消费纠纷,经纠纷当事人申请,法庭建立消费类纠纷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的司法确认制度。
  仅2017年,怀柔工商分局、怀柔区法院、怀柔区司法局、怀柔区食药监局已联合调解涉及全国的2元网上团购事件、孕妇终止美容合同难问题、小暖气片大联动等3起社会影响大、涉及群众多、矛盾较为突出的重大消费和合同纠纷,挽回经济损失25万余元,执行合同款项90余万元。

建立“民俗旅游全程跟踪流动服务站”,助力区域旅游品牌经济平稳运行
  怀柔区作为北京市生态涵养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优势,民俗旅游业属于当地支柱产业。民俗旅游经济具有投资少、见效快、便于操作等特点,也正是这“低门槛”带来了风险,食品问题、消防隐患容易酿成重大安全事故,欺客、宰客等行为可能扰乱市场秩序甚至引发舆情失控,带来区域性经济“断崖式”衰退。
  怀柔工商分局以“工商流动工作站”为硬件保障,建立“民俗旅游全程跟踪流动服务站”。怀柔区中榆树店村被评为“北京最美乡村”,是服务站最早帮扶的民俗村,服务站也见证着它的发展。最开始仅是少部分有经营意愿的村民办理了营业执照,随着客源增多、发展向好,全村集中办理营业执照,发展成为民俗旅游村。此后,慢慢地出现了争夺客源、竞相降价、同行业诋毁等现象,严重影响了该区域的旅游市场秩序。怀柔工商分局汤河口所流动服务站发现问题后及时调研,认为该村旅游市场应当建立自律组织,建议村两委班子引导成立农民旅游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过程中,全体成员表决通过章程,明确住宿、餐饮由合作社定价,对与合作社预订的客户优先向客源缺少家庭分配。合作社成立后,全村旅游逐渐恢复了往日的车水马龙。但是,好光景没持续多久,又逐渐萧条,创业青年小李为他们指了一条明路——利用“互联网+”主动连接城市消费者。工商所青年干部因势利导,积极帮助民俗户实现线上销售。民俗旅游经营户彭大姐说:最开始,我真不信在手机上一点就能有客人来,可工商所干部教会谁,谁家客人就爆满,我学会后收入比以前翻了一倍。
  流动服务站如今在怀柔山山沟沟已经运转了十几个年头,从1项服务内容增加到5项,履行着自己的时代使命,见证着怀柔民俗旅游经济的发展壮大。

□彭玉磊文/图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