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飞而康快速制造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沈于蓝口述创业经历——
不做“富二代” 要做“创二代”
我叫沈于蓝。我的父亲是名企业家,经营着一家规模不小的传统制造业民营企业,但我不安于只做“富二代”,立志做“创二代”。
2009年,我赴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就读,学的是国际商务管理。2012年,24岁的我大学毕业了,那时有三条路可走——要么回父亲的公司继承家业,要么进外企工作,要么自己创业。那时候父亲的企业正从家族企业向真正的上市公司转型,我进公司可能会对职业经理人有影响;而进外企如果接触不到核心部门,又得不到太多锻炼。经过一番思考,我最终决定走创业之路。
刚巧,一名材料专家从海外归来,父亲的企业争取到与这名专家接触的机会。在交谈期间,我察觉到3D打印的前景,于是成立了金属3D打印公司——无锡飞而康快速制造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了一名小老板。
公司成立后,我把目光投向航空航天领域。这一领域的门槛极高,一些项目的前期验证工作就需要好几年。
办此类公司人才至关重要,而我们公司偏无锡鸿山一隅,周围配套设施不完善,只能依靠行业前景和创业氛围打动人。我东奔西走,招来了一批有梦想的“80后”“90后”,并给予他们充分的发展空间。
机会终于来了。中国商飞公司国产大飞机C919发动机前的排汽管道一直由国内一家传统制造商来做,结果有一次,在飞机点火前两个月,这家厂家说做不来,点火时间可能会拖延。那时,我的公司临危受命,全公司连续两个月加班加点做出了产品,连夜运输装机,隔天点火,解了中国商飞的燃眉之急。这件事在商飞内部引起轰动,飞而康也在业内一战成名。
这次成功让我坚信,3D打印能完成传统工艺无法完成的产品,不仅如此,3D打印还能颠覆设计师的思维。我通过摸索总结,认为设计时可以较少地考虑产品加工难度,而要更加专注于功能。
公司组建初期,所有原料都需要进口,发达国家限制很严,每次进口很少的量都需要申报,长此以往,必然会限制国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了实现金属3D打印技术的国产化发展,我要求团队自主研发产品,实现原料国产化。为此,我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用了一年的时间,自主研发出航空级3D打印钛合金粉末,把原料技术攥在了自己手里。
对于当时公司取什么名称,我也是颇费一番心思——飞而康的英文Falcon是“猎鹰”的意思,我心目中的3D打印的前景就像猎鹰一样飞得高看得远。3D打印行业还很年轻,目前我们在做的是建立一些行业制度、标准。未来,我们将从一家偏向生产的企业,向研发端转型,创造出更多新的实用性产品。
□朱品昌 周 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