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链接的背后

“解决了家家户户最大的困扰,后悔现在才知道。”“必须收藏的小偏方。”“专家权威证实,几个方法就可以预防××癌。”看到这些标题,你是否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些都是我们在朋友圈中经常看到的所谓“科普”链接的标题,但是打开链接后真的都是科普文章吗?让我们一探究竟。
“著名专家表示”“科学研究表明”“权威解释”……这都是在打开链接后经常看见的开篇词,随后紧跟着的是数据、现实情况、参考案例等等一系列所谓权威“证据”。如果到这里就停止了,恭喜你,看到的是科普类文章。但是,近几年微信朋友圈开始流行伪科普式的文章,一些别有用心之人打着科普、健康的幌子,大肆吹嘘某种保健方法、某种治疗方式或者推荐某种新科技产品。这类“科普”文章专门瞄准热衷养生或者病急乱投医的中老年人,发布没有科学依据的养生文章或所谓新科技医疗产品和服务。统计数据显示,从2017年6月至今,微信辟谣助手辟谣文章数达116.42万篇。
此类链接中的内容多为道听途说、添油加醋的谣言,主要目的是吸引消费者、误导消费者,最终推销其链接中的产品或者服务。据了解,“科普”链接多半出自医药公司自家的营销团队、广告公司的专业策划或是自媒体写手。
据广告公司人士透露,有的商家要求链接内容高大上、更有说服力。纵观此类“科普”链接,一般包含以下内容:名家坐镇——多数链接是所谓不同领域专家的看法以及专家的解读,当然这些专家都打着著名和权威的旗号;数据列举——为了更有说服力,“科普”文中一般少不了数据的存在,但是亦真亦假,假数据的目的是制造恐慌,为下文的“科普”加以铺垫;修改文献——从国外研究期刊上“扒”论文,翻译的时候改动一下,或是添油加醋或是夸大其词,把某权威机构新出炉的科研成果套在自家产品上,佐证产品功效,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目的。
《广告法》第二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商品经营者或者服务提供者通过一定媒介和形式直接或者间接地介绍自己所推销的商品或者服务的商业广告活动,适用本法。”第四条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广告主应当对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对于“科普”链接背后隐藏的广告,不少网友并不买账:“一看标题就是假的啊,都不想点开。”“识别出来我就举报。”“希望家里的长辈不要再转发了啊,帮他们打广告干吗?”
对“科普”链接背后的广告如何整治,让我们拭目以待。
□王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