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嘴八舌
湖北省秭归县工商局 王 祎:
三招“真功夫”监管伪科普广告
伪科普广告在广告市场中沉渣浮起,如何监管成为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的重要“思考题”。
首先拧紧“出口关”。人管人累死人,制度管理才是上上策。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必须主动出击,协助广告平台推送单位建立健全广告管理人员、机构、制度“三落实”制度,强化谁发布、谁审查、谁负责的倒逼责任机制,严格筛查科普类广告,把好“出口关”。
其次盯住“检查关”,做到以网管网,强化线上监管。网络是伪科普的主要发布载体之一,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要在网上开展无间隙检查,严防死守,对伪科普网文和广告露头就打,促其“见光死”。
最后发力“处罚关”。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发现伪科普广告应从重从快处罚,从而达到处理一案、教育一片、警示一方的目的,让真科普广告占领更多更好的阵地。
江苏省东台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富安分局 徐国平:
读者对伪科普要说不
在自媒体时代,伪科普网文流传之快,范围之大,危害之大,超乎人们的想象。政府部门应加强科普宣教和疾病预防宣传,依法加强监管并严肃查处。作为普通读者,也要做到“三不”:
一是不乱转乱传。有一些人不问出处,不查来源,见文就转,见贴就顶,见字就赞,客观上为伪科普网文的迅速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所谓造谣可耻,传谣可恨,信谣可悲,辟谣可爱。对于来源不明、缺少科学依据的科普网文,要做到谣言止于智者。
二是不急下结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有兴趣的科普文章,读者可以向正规医院医生求证,也可以到相关科研机构查看论文评论,进行对照后再做决定;对于似是而非的不能对号入座,要从实际出发,有病科学治,无病科学补。
三是不偏信“网医”。大部分中老年人由于身体病痛,在多方求医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会病急乱投医,看到所谓网络“神医”,极易相信其宣传,从而误入互联网营销圈套。年轻人要主动关注长辈的身体状况,有病早治,让所谓“神医神药”无处藏身。
江西省南丰县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 鄢国卿:
治理伪科普虚假医疗广告需各部门协作
近年来,执法部门加大对医疗违法广告的打击力度,在高压态势下,一些民营医疗机构或商家另辟蹊径,打着“科普”的名义,包装宣传医疗、药品、保健品等,吸引中老年人购买。伪科普式虚假医疗广告,不仅涉嫌伪造、传播虚假网络信息,诱导受众上当受骗,还可能使患者错失最佳治疗机会,危及生命安全,实属谋财害命,其罪不小。
面对伪科普式虚假医疗广告的新模式,需要工商和市场监管、网络平台、卫生等部门通力协作,精准发力,形成社会共治的局面。一是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应加强事前监测,升级相关监测设备,加大监测力度,拓宽投诉举报渠道,深挖背后的广告主、经营者和发布者,追究其行政责任乃至刑事责任。二是网络平台方对发布的文章加强审核,通过关键词屏蔽、“黑名单”等方式对伪科普类文章进行多次审核,以控制虚假信息的传播。三是卫生部门应加强科普宣教和疾病预防。伪科普文章之所以受热捧,从侧面反映出人们对真科普知识的渴求、对健康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卫生部门要从公众的内心需求出发,结合中老年人信息接受的习惯,经常性地举办医学知识讲座,用通俗朴实、有理有趣的语言,向公众普及养生保健、医疗救急等方面的知识,并逐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回应公众的期待。
浙江省温岭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陈玲琦:
莫让伪科普网文大行其道
随着微信的普及应用,“有图有真相”的伪科普网文大行其道。值得关注的是,尽管很多伪科普网文明显有悖常识,但仍能在朋友圈大肆传播,致使很多人中招。
伪科普网文之所以能大行其道,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发布者大多使用“有毒”致癌”“致死”等刺激性语言,通过移花接木或模糊事实等手段,混淆视听,让阅读者产生恐惧心理。一些营销号还添加“请转发”“转发有惊喜”等字眼扩大传播面、提高阅读量,为营销号吸纳粉丝。二是公众对相关知识缺乏理性认知,事件如果涉及公共安全时,容易引发多次发酵传播。大多数公众缺少专业知识,缺乏理性判断,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随手转发,目的是避免让家人和朋友受到伤害,但他们忽视了伪科学网文的真实性。
治理伪科普网文需要综合运用法律、教育、技术等手段,让科学知识“跑”在前面。一方面,要加大对恶意制造者、传播者的惩戒力度,用法律进行刚性制约;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公众的公共安全科普知识宣传,用理性认知进行软性引导,提升公众辨别能力,尤其对容易滋生谣言的信息,开展预防式科普宣传,让公众多掌握科学知识,让伪科普网文不攻自破,失去传播的土壤。
广东省云浮市工商局云城分局 张培胜:
监管父母朋友圈疯转的伪科普广告刻不容缓
近年来,不少长辈赶上潮流,用上智能手机,看网页、微信聊天、发红包、看帖子……这都难不倒他们。在这其中,我们不难发现在父母一辈的朋友圈当中,有不少打着科普幌子的链接。
父母朋友圈中的伪科普信息不是一眼能看穿的粗制滥造的营销帖或者有明确标识的广告,而是利用人性中的认知偏好精心炮制而出的营销推文。更具有迷惑性的是,伪科普网文打着权威机构的旗号,大都用各种似真似假的概念、科技名词、数据等掺杂糅合而成。因此,对于缺乏科学常识的人来说,很难轻易辨识清楚,不明真相的群众一不小心就会被其迷惑。
在监管这类广告时,建议采取以下三项措施: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互联网广告监管信息系统,利用常用关键字进行定向监管。二是建立协同监管机制。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在互联网广告监管过程中,会碰到一些技术和业务问题,在不违反网络安全规程、不损害他人隐私的基础上,应与信息监管机关、公安机关等建立协作机制,对伪科普广告实施严查严管,进一步净化互联网广告。三是健全运营商责任机制。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应与相关部门合作,建立互联网广告实名管理机制,在强化用户隐私保护的基础上,逐步探索互联网广告实名申请、实名管理模式,如果没有实名就禁止发布互联网广告,从源头上破解互联网违法行为监管难的问题,提高互联网广告监管效能。相关部门也要切实发挥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及宽带服务接入者的作用,通过签订发布承诺书、宣读宣言等形式,要求责任部门或个人对互联网广告发布自觉肩负起审查义务,履行审核责任。
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城东分局 刘 蕾:
对打着科普旗号的虚假广告要强化监管
近年来,随着广告产业的飞速发展,广告形式也丰富多彩,各种带有科普知识介绍的软文广告随之产生。这种软文广告以报刊、海报、手册为载体,广告的隐蔽性强、成本小、费用少,看上去是一篇普普通通的科普文章,实际上文章中以隐蔽的手法植入产品推广。对于读者来说,一眼可识别的有形广告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打着科普旗号的广告软文,实际是为虚假广告做宣传,让读者防不胜防,上当受骗。
对此,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应引导广告经营者增强自律意识,督促其对广告内容履行审查义务;运用信息化手段,以网管网,实时曝光打着科普旗号的虚假广告软文,提高消费者的识别能力;加大对违法广告的处罚力度,使违法广告“一处违法,处处受限”,提高法律的威慑力,有效净化广告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