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生创业创新“加速度”
山东泰安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
本报讯 截至2018年6月底,山东省泰安市新登记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市场主体同比增长51.20%,新登记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市场主体同比增长38.13%。2014年3月商事制度改革以来,全市新增市场主体22.71万户,超过改革前的总量,年均增长23.22%。一组组鲜活的数据,映射的是泰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加速度”。
“商事制度改革作为‘放管服’改革的先手棋和当头炮,经过几年实践,释放出巨大红利,优化了营商环境,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新动力。”谈起商事制度改革的成效,泰安市工商局党组书记、局长张京洲深有感触。
去年从南京来泰安创业的黄永强,想和技术团队共同注册成立新材料科技企业。令他没想到的是,从提交材料到领取营业执照,仅用了一天时间。“这次注册非常快捷、方便,泰安的效率让我惊喜,好政策使我们办好企业的信心越来越足。”企业少跑腿、满满获得感的背后,是泰安市工商局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的担当。
便民利企,打破市场准入藩篱。登记职权能放尽放,把私营有限公司登记权全部下放到县市区局,两个县级局获得国家外商投资企业登记管理授权;实行企业名称自主申报,900余家企业办理了名称自主申报,实现了名称即查即得、即申即知;在全省首推“照后办证承诺制”,将21项行政审批事项纳入照后办证承诺制度中,企业只要承诺在规定时间内达到审批条件并提交法定材料,即可先行办理行政审批证件;牵头推进高新区“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对103项行政许可事项,清理取消一批、改为备案一批、告知承诺一批,有效破解了“办证难”“准入不准营”等问题。
精准服务,增强发展新动能。企业需求在哪里,服务就跟到哪里。泰安市工商局着力打通服务的“堵点”,率先开展“最多跑一次”改革,实行全程电子化登记,变“群众跑”为“数据跑”;对全市重点项目,建立预约登记、上门指导、容缺受理等个性化服务制度,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办照时间平均压缩到1.5个工作日;积极化解转型“难点”,采取深化“放管服”改革助力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十项举措,释放政策红利;运用动产抵押、股权和商标权质押,帮助企业融资800多亿元;深化“放心消费在泰安”创建活动,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带动消费升级。
科学监管,维护公平有序环境。只有有效地管,才能更好地放,经济发展才会既有活力又有秩序。泰安市工商局强化信用监管,研发数据分析平台,全面归集涉企信用信息,加大行政处罚信息公示力度,建立“黑名单”制度。2017年度,6500多家市场主体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或标记为经营异常。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制定10大类35小项的随机抽查事项清单,随机抽取市场主体和执法人员,实施抽查5次,抽查市场主体1.9万户,避免了重复检查,提高了执法透明度。建立政企联合维权机制,开展“净市场惠民生”“净网络促公平”等专项活动,加大对假冒伪劣、商标侵权、虚假广告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谈及下一步打算,张京洲表示,泰安市工商局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对标先进,提高行政效能,做好优化营商环境的文章,为全市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张 军 张 雷 罗 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