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记米糕店的前世今生
“老板,买20块米糕。”近日,江苏省高邮市临泽镇泰山社区的王倩起了个大早来到韩记米糕店。正在水池边洗手的老板尹丽华转过身来连忙答应。尹丽华身穿白色的工作服,戴着无檐的工作帽和宽大的口罩,头发全部掖在帽内,只露出眼睛。
米糕是当地一种别具风味的传统小吃。前一天,王倩跟好友偶然谈起要买米糕的事,好友热情地向她推荐韩记米糕店。王倩不以为然,撇撇嘴说:“不就是后街上那家韩记米糕店吗?米糕味道还行,只是店内卫生太差,蚊蝇乱飞。肚子怕是要吃坏呢。”好友笑着摇摇头,说:“你这是老黄历了,现在人家已经改头换面、升级换代了,好着呢。不信你去瞧瞧。”于是,王倩慕名前来。
尹丽华熟练地戴上塑料手套,打开纱门进入熟食间。在门开合的瞬间,王倩感到一股冷气袭来。趁着尹丽华拣米糕时,王倩仔细打量着店堂:地上铺着淡雅的地砖,墙上贴着洁白的瓷砖,门楣上吊着一盏紫外线灭蝇灯。王倩在心里暗暗赞叹:果然变样了。
不一会儿,尹丽华拎着一袋米糕出来了,王倩好奇地问:“熟食间里很凉快吧?”尹丽华答道:“我们熟食间内有独立的温度控制设施,室内温度始终控制在22℃左右。”
王倩不禁想起韩记米糕店以前的模样。那时,韩记米糕店还扎在小巷深处的杂乱民房里,一间逼仄简陋的木板房从中间隔断,前面当作坊,后面住人。由于米糕需要用蒸笼放在火上蒸熟,作坊里整天蒸汽弥漫,四面墙壁被腐蚀得霉迹斑斑。地面是年久失修的水泥地,屋顶结满了蜘蛛网。蒸熟的米糕垒在案板上,案板旁则堆着米袋。王倩在那里买了两回米糕,就再也不想去了。
如今真是旧貌换新颜。王倩问:“你是怎么想到改造的?”尹丽华笑着说:“这多亏了临泽市场监管分局的顾志平局长啊。”
多年前,尹丽华的丈夫因意外不幸离世,留下她和一个尚在上学的孩子,还有一个体弱的婆婆。年轻的她在悲痛之余并未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开了家米糕店,但是小店的生意并不好。顾志平在一次社区走访时偶然听说了尹丽华的情况,便记在心里。
不久,顾志平和同事来到尹丽华的米糕店现场查看。顾志平看后说:“你生意不好的原因,我分析,一是地点不好,二是卫生太差,三是没有小作坊登记证。要解决这三个问题,必须要有资金。”看到尹丽华面露难色,顾志平说:“这样吧,我们来帮你。”
接下来,顾志平首先跑银行,帮尹丽华争取到了小微资金贷款,接着又在人流量大的市区找好店面,然后按照上级有关食品小作坊的要求帮助配备设施,规范加工流程。
“墙面必须贴瓷砖,否则易生霉菌。霉菌释放出的毒素会使人致病,要破坏这种毒素却非易事,因为这种毒素对高温有很强的耐受力。”顾志平认真地对尹丽华说,“地上要铺地砖避免尘土飞扬。另外,生熟食品要分开放置。”
经过若干次的整改,尹丽华终于拿到了小作坊登记证。有了这个证,她的米糕不但能进超市,还能上网销售。这对她这个特殊的家庭来讲,无疑是一件大喜事。
慢慢地,韩记米糕店在当地有了一定的口碑和销量。顾志平又找到尹丽华,告诉她注册商标不仅能从法律层面保护韩记,还能进一步扩大影响力。接着,顾志平积极与商标机构的同志沟通对接,一起帮助尹丽华申报注册商标。
听了尹丽华的介绍,王倩竖起大拇指说:“临泽分局好样的!顾局长好样的!”
□朱 玲 管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