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会打酱油吗
江苏省消保委发布酱油产品比较试验结果,提醒消费者别被忽悠
本报讯 (记者 喻山澜)10月12日,江苏省消保委发布的酱油产品比较试验结果显示,120个样品中有29个样品存在不符合国家标准的情况,主要集中在标签标识、营养成分标注(明示)和品质指标方面。
据悉,本次比较试验的120个酱油样品分别从江苏省南京、徐州、扬州、苏州4个城市的商场、超市、农贸市场和主要网络平台购买,涉及48个标称品牌56个生产(代理)企业,包括30款进口酱油、90款国产酱油。
本次比较试验依据GB 18186-2000《酿造酱油》、GB2805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等进行测试,测试内容涉及标签标识、营养成分、品质指标、增鲜剂、防腐剂、微生物等项目。
根据相关标准,酱油质量的高低主要看氨基酸态氮含量的多少。通俗地说,酱油鲜不鲜,能不能提味,全看这个指标。此次比较试验中,4款“酱油”氨基酸态氮含量不达标,甚至已经不能称之为“酱油”了,如宿迁某调味品厂生产的标称商标为蟹园的红烧老抽,氨基酸态氮含量仅为0.01g/ 100ml,全氮含量仅为0.07g/100ml。
本次比较试验中营养成分数据与其产品标识明示的数据不符的有23个样品,涉及标称B.B.、蟹园、李锦记、金蘭、巧媳妇、味美思等品牌,以及没有标注品牌、由日本生产的朝紫配制酱油和秘蔵浓口酿造酱油。
比较试验还发现,5款宣称为“儿童酱油”的产品在营养元素等指标上与普通酱油没有太大差异。江苏省消保委提示,目前我国没有“儿童酱油”的相关产品标准,广大消费者在购买所谓“儿童酱油”的时候,应该多一些理性。
此外,比较试验发现进口酱油的售价明显高于国产酱油,价格最高的前10个酱油样品中有7个是进口酱油,而很多等级在二级、三级的进口酱油或进口的配制酱油价格甚至比国产特级的酿造酱油还要高出不少,但在品质指标方面,进口酱油并不能与其价格成正比。江苏省消保委提示,消费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偏好来选择,不能盲目根据价格高低来判断酱油品质的好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