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境界

《中国市场监管报》(2019年01月05日 A4 版)

  人的读书目的不同,阅历不同,价值观不同,会有不同的读书境界。
  清代文学家张潮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这是以人生阅历论读书的境界。国学大师、晚清学者王国维《人间词话》,是从求知的规律论读书的三个境界。英国诗人格勒将读书分为四个层次,是从读书的目的、悟性和功效论读书的境界。香港作家董桥将读书比作听雨,并以南宋蒋捷《虞美人》来比拟,超然物外。
  关于读书的境界,前人之述备矣,可谓见仁见智。我也试着以个人的读书经验将读书分成四重境界,不敢言创新,只求抛砖引玉。
  第一重境界是乐读。唐代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云:“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以读书为乐,在读书中收获,在读书中成长,这是提升自己人生境界的基础。一个不爱读书的社会,是人文精神缺失的社会;一个不愿读书的民族,是创造力贫乏的民族。崇尚读书,才能让民族的发展保持生命的活力。
  第二重境界是静读。读书的过程,就是净化心灵的过程。书香蕴心香,读书人的生命是安静的,看淡人世间的功名利禄,挣脱了心灵桎梏。明代于谦《观书》道:“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心灵的纯净、精神的芬芳、智性的开启,全在于阅读。读书是在聆听智者的独白,是与心灵契合者对话,只有静心,才能进入心灵的自由王国,才能体会到读书的妙趣。孤灯下,清茶一盏,古籍一册,独啜自品,倾听一个遥远灵魂的窃窃私语,两颗心灵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与交流。读到深处,完全融入书的意境中,心儿就像一朵朵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悠闲飘荡,又像一匹无拘无束的马驹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奔驰。
  第三重境界是广博。多读书、多积累,是增长知识和阅历、提高能力的必要途径。博览群书,书卷的濡染,书理的滋养,会让你铅华尽洗,袒露真纯。读书越广博,越感到自己的渺小和知识的博大精深,人的心胸就会无限宽广,就会高屋建瓴,显示一种博大的胸怀和宏伟的气魄。广博之后,才能总结归纳,提炼规律,融会贯通,厚积薄发,在不同领域中自由穿行。正如北宋苏东坡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第四重境界是疑和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读书有疑处,一破一豁然。豁然之间,幡然领悟,把握事物的整体和本质,实现认识主体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这样才能融会贯通。南宋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明代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读以致用,以用促读,在读与用的磨砺中培养出一种穿透力,并以这种穿透力去把握社会发展的时代坐标和世界发展的历史潮流。古人云:“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如是,则志定理明,而无疏易凌躐之患矣。”

□汪翔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